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雍二帝对清官的不同态度 养廉埋下渐衰隐患

康雍二帝对清官的不同态度 养廉埋下渐衰隐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879 更新时间:2024/1/8 23:18:04

《东华录》谓:“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此说并非无据,而是大致反映了两位君主不同的吏治思想及由此而来的官场风习。康熙大力表彰清官,有清一代负有名望的清官廉吏多出于此时;雍正改兴廉为养廉,片面倚重惩防措施,虽收一时之效,却埋下官场风气渐衰的隐患。

网络配图

吏治腐败问题是历代封建朝的痼疾

不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是最高统治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他们千方百计地加以防范,但结果却是防不胜防。如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动严刑,甚至屡兴大狱,采取剥皮实草的酷烈手段,亦未能根治腐败。到清代,精于治道的康熙政尚宽仁,采取了颇为不同的做法。他认为加强纠察、惩处贪官只是消极的防堵措施,而明智的做法是培养清官。在康熙的取士标准里,“节操清廉,最为紧要”,若“廉耻之道已亏,岂能修举职业、克副任使”?他重视对臣下道德品行的考察,平时注意通过秘折等渠道了解各级官员的名声好坏,还利用出巡等机会倾听民间舆论。他第六次南巡时,一路访察清官,并下令各地督抚举荐清廉。当江宁按察使张伯行随督抚大员入见时,康熙即兴说:“到江南,即知尔为清官,今朕自保之,他日居官好,天下以朕为明主,否则笑朕不知人。”(《清圣祖实录》卷220)这场景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其选求清官的诚意。

康熙深知清官刚正不阿,易为奸佞残害,因而常加意保护,甚至加以特殊眷顾。如“治行为畿辅第一”的彭鹏因事多次受到革职处分,但康熙都改为降级留用,直到被降了十二级,仍奉旨留任原官。康熙曾说:“清官不累民,……朕不为保全,则读书数十年何益,而凡为清官者,亦何所恃以自安乎?”康熙还特意大张旗鼓地宣传清官的事迹,意在让天下官员仿效。如于成龙病逝时,康熙因他“清操始终一辙,非寻常廉吏可比,破格优恤,以为廉吏劝”,加赐太子太保,谥清端,降旨地方修建祠堂,并御书“高行清粹”四字和楹联赐其后人。当时有官员上奏禁止百姓为清官树立德政碑,康熙不以为然。他说:“凡地方大小官吏,若居官果优,纵欲禁止百姓立碑亦不能止,如劣迹昭著,虽强令立碑,后必毁坏。”

网络配图

他认为百姓的感恩戴德是对清官的鼓舞和回报,“尔等做官以清廉为第一。做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康熙御制文集》3集卷6、卷3)康熙尚德、兴廉的吏治思想和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清官成为其治国的一面旗帜,其时有卓异操守品望者不少:张伯行任官“誓不取民一钱”,并严禁属员馈送;名臣于成龙长年舍不得吃肉,只吃青菜,故得了一个绰号“于青菜”;陈瑸官至巡抚,平时却不舍得吃肉,“其清苦为人情所万不能堪”,康熙当着众大臣称他为“苦行老僧”;当时以清廉著称的还有张鹏翮、施世纶、蔡世远、陈鹏年、郭琇、彭鹏等。当然,康熙朝清官众多,而贪赃枉法的官员也时有出现,尤其是后期,对于各级官吏疏于察考,惩贪不力,官场风气颇为后人诟病。

雍正即位之后,一改乃父宽仁作风,以“严明”察吏,推行刚猛政治。他大力整顿吏治,清查钱粮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又改兴廉为养廉,实行“耗羡归公”,官员按级别从中提取“养廉银”,给予官员合理的酬劳,使贪污行为失去借口。雍正的高明在于不仅惩治了大批贪官污吏,而且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诉诸制度保证,对整肃吏治颇为有效。不过,雍正也犯了一个错误。在对待清官问题上,他处处与乃父背道而驰。在他看来,“洁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其害事较操守平常之人为更甚”(《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八册)。康熙希望通过扶植、保护、褒扬清官而倡导一种廉正的官场风气,注重通过舆论来鉴别官员的操守政绩。雍正则认为,“此等清官,无所取于民而善良者感之,不能禁民之为非而豪强者颂之,故百姓之贤不肖者皆称之……及至事务废弛,朝廷访闻,加以谴责罢斥,而地方官民人等群然叹息,以为去一清廉上司,为之称屈”(《清世宗实录》卷46),而像李卫等能吏敢于触犯各级人等的利益,结果“或谤其苛刻,或议其偏执,或讥其骄傲,故意吹索”,为舆论所不容。因此,雍正提出“舆论全不可信”,甚至舆论皆称好者,想必是沽名邀誉、欺世奸诈者流;为众人所攻讦而孤立无援者,则应备加呵护。

雍正深信“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难除”,选拔大臣时,“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废事的清官。”为了彻底消除官员好名的风习,他还一改康熙时期的做法,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员和为他们建祠树碑,他一上台就晓谕地方:“嗣后如仍造生祠书院,或经告发,或被纠参,即将本官及为首之人严加议处。”(《雍正起居注》元年九月)雍正过于倚重能员,鄙薄清官,这种矫枉过正的措施也产生了消极后果,即时人指摘的“贪吏、酷吏者,无一不出能吏之中”。此后乾隆大大强化了雍正重能轻贤、重才轻守的倾向。他不仅贱视清官,而且对一切有沽名钓誉之嫌的官员深恶痛绝,绝不能容忍臣子以气节操守获取清名。乾隆中期以后士大夫道德自律日益松弛,清官不称于世,而墨吏出于能员者不乏其人。后来养廉制度虽一直沿用,但各级官员不再以清廉品节相尚,虽一时畏于严法不敢出格,但忽略人品的砥砺与惩劝,已经埋下官场风气渐衰的隐患。

网络配图

论者多以为清代多贪官缘自俸禄过低,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雍正养廉并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没有养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说明官员的道德人品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只有将道德风气的砥砺、导扬与合理的制度保证相结合,方能收到实效。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上唯一死后被做成菜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耶律德光

    中国自始皇帝算起,几千年来做皇帝这个职业的也不过几百个。虽然都是亿人之上权之顶峰,但结局却是各不相同。说起来,一般是明君多善终,亡君多惨死,但就有这么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死后居然被做成了一道菜,也算是千古奇闻了。五代十国时期,44岁的大汉奸石敬塘为了取后唐而代之,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岁绢30万匹、认34

  • 汉宫怨:汉宣帝三位皇后的悲剧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宣帝三位皇后的悲剧人生

    后宫,是一个充满悲伤的地方,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后,她们也避无可避这诅咒般的悲哀。一生悲剧的皇后很多,多得数不胜数。汉宣帝的三位皇后并算不上有名的,写在这里,主要是个人的原因(偶对西汉,尤其是汉宣帝这一段的历史比较了解啦!)另外就是我觉得,这三个出现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舞台上的三位皇后,在中国五千年的整

  • 解密:刘备如何诱惑诸葛亮为其卖命一辈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

    诸葛亮在离开隆中追随刘备时,曾再三告诫他的兄弟要看好家园,他将来还要回来。而多年以后,当他位极人臣,身为蜀汉的第二号人物时,他在给后主的奏章中又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网络配图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

  • 敢玩弄武则天的“官油子”狄仁杰是怎样炼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则天,狄仁杰

    狄仁杰档案生于公元630年,卒于公元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经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历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网络配图中国有个成语叫作“唾面自干”, 按照这个词的要求,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能擦掉而应该让它自己风干。人们往往用这

  • 朱元璋“删孟子”:不满民为贵 君为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

    核心提示:朱元璋读《孟子》,到“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那一段的时候,不禁暴怒:这哪里是臣民能够说的话?皇帝一发怒后果就严重了,居然要罢免孟子千百年来在孔庙里和列位大儒们吃冷猪肉的资格,而且特地下令,不准臣下对此发表反对意见,否则就要处以“大不敬”的罪名,杀头。网络配图明太祖朱元璋“删孟”,

  • 此人军功赫赫 只因写错四个字就被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年羹尧

    说起年羹尧,人们最大的印象大概就是《雍正王朝》里杜志国的形象,为人狠辣,杀人如麻。他在平定西藏和青海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那么为什么却遭到了赐死的命运,真的是应验了那句“狡兔死,走狗烹”吗?年羹尧,字亮功,号双峰,同进士出身。官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并加封一等公,可谓位极人臣。他在平定西藏叛乱和平息青

  •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竟是这样 真是毁三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纪晓岚

    纪晓岚,一生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给后世留下许多趣话,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目录学家和小说家。总体而言,他的一生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和银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流行的民间传说和电视剧中,纪晓岚与乾隆这对君臣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其间充满信任、调侃和幽

  • 洪武帝朱元璋为何要羞辱宋濂和“衍圣公”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洪武帝朱元璋

    读中国历史,当代人常会奇怪,君王淫威之下的人们肯定是极度缺乏尊严,天天垂头丧气的,特别是在自尊方面比较敏感的文人,但事实是,旧时代的士子们似乎并不觉得自己活得有多么窝囊,哪怕直接面对高高在上的君王,自认为该争的也还是要争个不亦乐乎,甚至常常至死方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那是因为,中国的读书

  • 多面潘安:不仅貌美多才还是个痴情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潘安

    在如今这个年代,长得比你好看还优秀的人多了去了,这让多少长相平平的人大呼:“老天爷你为什么要如此不公,让我一样都没捞着!!”正所谓,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历史悲剧都在重演,小编想说,你并不孤独,因为古代的人也这样。 一千多年来,“貌若潘安”成为对一个男子容貌的最高称赞。近日,在距潘安老家河南中牟120公

  • 春秋战国十大武将排行榜 第一竟是孙武!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武

    无论哪个时期或时代都会出现一群英雄人物,他们要么是武将,要么是文官。例如,西方有法国的拿破仑、亚历山大帝;中国有两汉的项羽、李广,三国的吕布,隋唐的李元霸、秦叔宝、尉迟恭,五代十国的李存孝,宋代的岳飞、辛弃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等。而在离我们更遥远的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同样也有着一群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