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刘邦为啥封瞧不起自己的人为太上皇?

揭秘:刘邦为啥封瞧不起自己的人为太上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380 更新时间:2024/2/12 21:04:49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刘邦的父亲看不起刘邦的故事。汉高祖刘邦在家排行老三,一家都是农村户口,刘邦却不愿下地干活,能偷懒就偷懒。刘邦的父亲实在看不下去了,严厉批评他是个无赖,不愿勤劳致富,只想投机取巧,还拿刘邦弟弟做榜样,让他向弟弟学习。是以,很多人认为刘邦与父亲不亲和,还有后人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刘邦的出生,认定刘邦是私生子,但是刘邦争得天下之后,却封了这位太公为太上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刘邦的父亲,不知其名,《史记·高祖本纪》里只说:“父曰太公。”据《史记》记载刘邦出生的情况是: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与其上,已而有产,遂产高祖。

网络配图

刘妈妈年龄已经很大了,有一次在大湖岸边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春梦。当时雷电轰鸣,刘爸爸太公一看天气不好,就出门去接老婆回家,走到湖边,看见一条蛟龙正伏在刘妈妈身上,刘妈妈就此怀了孕,后来生下了刘邦。

根据司马迁的描述,刘邦非太公所生,但也不可能真的来自那条蛟龙,这不过是刘邦得天下之后史官的粉饰之辞而已,当不得真。这个神奇的故事说明,太公的态度很值得玩味,起码太公知道刘邦并非自己亲生这一事实。

这在以后的岁月中得到了旁证,不过刘邦出生了,确实长得酷似蛟龙:鼻子高高的,脖子长长的,胡须密密的,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左大腿上居然长了72颗黑痣!,那类似于一种生理缺陷,夏天去游泳是会惹人耻笑的,搁在“成王败寇”的胜利者身上,却反而成了生具异相的证据。

公元前203年,楚汉逐鹿中原,烽火连天。“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面对项羽要烹煮自己父亲的威胁,刘邦却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意思就是说,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你老爸,也分我一碗汤吧!”项羽勃然大怒,本来就要把太公杀掉,因项伯的劝阻,刘太公方能幸免。时隔不久,形势于楚军渐渐不利,项羽就把刘太公与吕雉送还刘邦,以换取楚汉以鸿沟为界。

有人盛赞刘邦这一处理手法幽默感十足,可那是建立在太公没有被煮煮吃了的基础之上的,假如太公真的被煮煮吃了,还好意思说刘邦幽默吗?所以这件事也一直被人们拿来当做刘邦是私生子的佐证。

网络配图

刘邦垓下一战,击败项羽,平定天下。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碍于封建的孝道,刘邦在家中对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礼”。也就是说,他每隔五天就去问候一次他的父亲。

太公的家令觉得不妥,劝说太公:“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高祖虽然是您的儿子,但却是一国之主;太公您虽然是他的父亲,但却是皇帝的臣子。怎么能让人主给人臣叩头呢!”太公认为这话说得有理,于是,儿子再来看望时,他便拿着扫把像个打杂的一样,望着儿子向后退,好像奴仆一样迎接主人。

刘邦不知道父亲发什么神经,就急忙上来搀扶他,问是怎么回事。刘太公说:“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意思就是说:儿子啊,你是皇帝,怎能因为我而扰乱了国家的法律呢?

刘邦听了自然高兴,可是,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后来,这个管家又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说秦始皇曾经册封过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这个建议喜出望外,立马举行册封大典,将刘太公扶上了“太上皇”的大位。就这样,刘太公成了在世时被尊为“太上皇”的第一人。

关于“太上皇”这个封号,《汉书·高帝纪》中说:高祖六年,“夏五月丙午,诏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颜师古注曰:“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可见,这个封号的实质就在于“不预治国”这四个字,说到底,“太上皇”就是个尊崇的封号,只不过一种只有皇帝父亲独享的荣誉而已。

网络配图

未央宫建成之后,刘邦在未央宫前殿设宴,宴请家人群臣,酒酣耳热之后,刘邦醉醺醺地上前为太上皇祝寿,得意忘形地说:“当年您常常骂我无赖,骂我不能置办产业,比不上我弟弟。那么现在请问:我置办的产业和我弟弟的谁的更多?”虽有炫耀之意,但是大庭广众之下问此话,恐怕太公羞煞也。

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后来葬于万年,即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北。

刘邦做皇帝是已经五十多了,父亲自是更为老迈,加上刘邦争天下之时,颠簸流离,身体消耗,这个年纪去世也并无意外之处。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最擅长伪装的皇帝:杨广为巡游找完美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广

    说漂亮话,不办漂亮事,大概好多人都做过。历史上最厉害的是隋炀帝,这是一个荒淫无耻的皇帝,但是漂亮话,却说的很多。堪称是历史上说话最漂亮的皇帝。隋炀帝本名杨广,又叫杨英,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独孤皇后,杨广小时候长得很帅,又很聪明伶俐,在众多儿子中,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最喜欢的就是他,要不别人说漂亮

  • 李世民重臣长孙无忌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这名字是有点怪,他是唐朝功臣位列第一的人,不过他的知名度却不是很高,从文或从武的角度看,比他厉害的人比比皆是,那到底为什么他是唐朝第一功臣?还被封了国公。要从玄武门事件开始看。玄武门事件,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唐朝时期德高望重李世民在玄武门发生事变。图片来源于网络当时的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布衣之

  • 宫廷野史:杨玉环和梅妃之间争宠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玉环

    今天的人们大多知道杨贵妃,而知道江采苹的人恐怕不多。其实,杨贵妃和江采苹是唐玄宗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中一对势均力敌的情敌。江采苹,即梅妃,出生于福建莆田江东村,父亲江仲逊是个诗书满腹的秀才,同时也是个悬壶济世的医生。江采苹是家中独生女,她聪慧灵秀,能诗能文,9岁就能背诵许多诗歌名篇,15岁时即已写得一手

  • 揭秘:雍正为何宁用贪官也不用无能清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雍正

    腐败问题是古往今来都令最高同志者们为之头痛的事,“铁血”反腐皇帝朱元璋什么招都使出来了,反而越反腐越腐败。到康熙皇帝时吸取之前的种种教训,政尚宽仁,采取培养清官、树立榜样的做法,但雍正一继位,清官问题又完全转了向,卢华为先生在《金融观察》著文说:“他(雍正)处处与乃父背道而驰”,深信“贪官之弊易除,

  • 曾国藩也是"微博控":抄录数份在朋友圈传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曾国藩

    年轻时的曾国藩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30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两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

  • 慈禧为何怕一个守寡的养女?有什么顾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慈禧

    慈禧和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后,为了表示一下,她封其为军机大臣,并把他大女儿封为固伦荣寿公主。后来改为荣寿公主,慈禧把她当成女儿来照顾,所以她成了慈禧的养女。在12岁那年,公主出嫁。五年以后,丈夫死亡,17岁的她只能守寡。或许是她的心已不再年轻,虽然她才20来岁,但却“望之若妪媪也”。有意思的是,慈禧有

  • 绝色美后荒淫史:玩最美的男人杀最亲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魏宣武帝元恪

    世间的美女分两类,一类是初次见面让人失魂落魄,称得上惊艳绝色,但是时间长了越看越平常,另一类是初次看见觉得相貌平平,但是特别耐看,越看越有味,她的魅力是从里向外地刺穿你一生的岁月。历史上的美女很多,尤其是皇帝后宫的美女,个个可以说倾国倾城。这里要说的绝色美后的故事发生在北魏宣武帝时期。北魏宣武帝元恪

  • 萧皇后传奇身世:做了半世女俘嫁过六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萧皇后

    捡来一方“红盖头”长安的局势也有变化,公元581年,年幼的周静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外公杨坚。新登基的大隋皇帝,还挺待见萧岿,他坦率地表示,希望次子杨广能迎娶一位西梁公主。看中的就是萧家四公主,就是后来的萧皇后,姐姐们闹着相亲时,她居然没守在父母身边,而是被寄养在民间,衣衫褴褛,正吃糠咽菜哩。细究起

  • “平民财神”沈万三为什么会给朱元璋修城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沈万三

    沈万三的钱是怎么来的?学者们有大地主说、大资本家说、航海通商说、金融贸易说、官商勾结说、继承意外遗产说等多种。普通百姓很难相信正常营生能赚来这么多钱,因而多持意外得宝说。《云焦馆纪谈》记录了两种说法。一说沈万三苏州人,打鱼为生,有一天在船边洗碗,不小心把碗掉入水中,捞了半天,只捞到一批圆溜溜的石丸子

  • 和珅用一生贪了11亿 却把眼泪留给一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和珅

    无论和珅多么贪、多么恶,至少在他的妻子面前,他是一个好人,一个暖男。——前记人,都是有复杂性的,无法完全用简单的善与恶、是与非来评判。柴静曾说过一句话:当你了解世事的复杂性时,你便不会轻易地褒贬。的确是这样。能否看到这种复杂性,能否不轻易褒贬,能否不非黑即白一刀切地评判一个人或一件事,是一个人成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