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名臣班超:三千兵力击退贵霜帝国七万大军,凭什么取胜?

东汉名臣班超:三千兵力击退贵霜帝国七万大军,凭什么取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书悟道 访问量:2319 更新时间:2024/1/23 4:40:00

在汉朝与西域的交往过程中,班超作为其中的重度参与者,在东汉放弃西域的岁月里,他仍然奋斗在外交一线,而且还要时不时地拿起军事指挥官的身份。

公元90年,在他的带领下,以数千兵力击退了敌方七万大军,这一辉煌战绩也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精彩篇章。

那么,在这一场战争中,他是凭什么取胜的呢?

一般分析,都认为,班超以少胜多,主要在于他抓住了贵霜军远征这一特点,以切断其后勤补给为总体方针,最后一举挫败了贵霜军的进攻。

但实际上,对付贵霜帝国的远征军,乃至班超在西域的号召力,都与汉朝多年来在西域的经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甚至是占主导地位的。

“新大陆”带来的新思路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战争历史悠久,在汉武帝之前,一直处于保守状态。到汉武帝时,在经济富足的前提下,武帝发挥出他的雄才伟略,在卫青霍去病等这样一批名将的争战下,逐步改变了与匈奴相处的被动模式。

汉朝与西域结缘纯属偶然,张骞出使西域原本也不是为了发现西域,而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

结果张骞使命没完成,倒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西域。随着它的出现,为汉朝解决地域危机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说:“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其中突显了河西走廊与西域的重要性,它们是中原王朝连接世界的交通要塞,而西域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地缘安全位置十分重要。

如果它被游牧民所控制,那它就会成为他们的战略后方,以及重要的补给线,草原霸主就有更多的机会直入中原;而如果汉朝控制了这一区域,也就等于构建了一个屏障,既可以轻松走出国门,也可以把西北的国境线推至安全地带,达到“断草原霸主右臂”的效果。

因此,在历朝历代的边疆经略中,将河西走廊以及西域作为推进“向西”战略,以及西部地缘政治安全的桥头堡。清末著名的“海防”和“塞防”大讨论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于是,汉武帝自打知道西域的存在后,不仅让张骞二出西域,而且为此不惜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去贿赂西域诸国,以图收服西域,将其划入自己的版图。

丝绸之路打通后,西域诸国更是受益匪浅,汉人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空前繁荣。所以在西域各国的眼中,汉朝给他们带去的是和平与安宁,是财富与稳定。

不像匈奴,游牧民族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外输出的扩张方式,不管旱涝保收,只是一味地掠夺,不仅要缴纳重赋,而且还要抽调当地的青壮年去参加匈奴的侵略战争。

两者相比,西域各国的人心向背就十分明了了。更何况,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并取得胜利,一直将匈奴打到分裂,在军事上的优势也十分明显。

因此,对于西域各国而言,不论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上,归属汉朝都比成为匈奴的附庸要强得多。

所以,到东汉建立后,西域诸国不堪匈奴的骚扰,不惜派出使团到洛阳,要求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

以上足以见证,汉朝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之大,影响之深远。

正在基于这一影响力之上,即便在东汉撤出西域的岁月里,班超即便一人孤军深入,他也是自信满满,相当有底气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班超是如何以少胜多,击败远来的贵霜帝国的?

以夷制夷威震西域

在东汉与西域交往的“三通三绝”中,班超就经历了其中的“两通两绝”。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导致了汉朝与西域的交往的中断。

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刘秀以“天下初定, 未逞外事”为由,放弃了对西域的统治。

至公元73年,东汉经过休养生息之后,遂派出四路大军再战匈奴,班超也在这次行动中被派到了战争的最前沿,并以使者的身份出使西域。

尽管西域各国怀念汉朝,但东汉初对他们的放弃,不仅伤害了他们的情感,也因此将他们推向了匈奴。

所以,当班超出使到西域时,西域诸国已在匈奴统治之下,并且还有监管人员驻扎在当地。诸国对汉朝的态度也是心怀各异,有的对东汉当初的放弃耿耿于怀,有的成为了匈奴的铁杆,当然也有倾向于汉朝的国家。

但是对于那些倾心汉朝的国家,他们也有难处,由于西域距离匈奴近而远汉朝,所以即便他们有心归属汉朝,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反抗匈奴。因为一旦汉朝退去,他们就会受到匈奴吊打,甚至遭遇灭国的危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汉使臣出使西域,要想使其归顺,除了东汉与匈奴在外围战场上的较量,使臣在西域的外交策略就显得很重要了。

班超先后出访了西域南路的两个大国,鄯善和于阗,他以果敢迅猛外交手腕先后斩杀了匈奴使者,使得这两个国家不得不背离匈奴,倒向东汉。

随后他抄小路抵达了疏勒国,在了解了疏勒的统治背景后,他再次果断出手斩杀了由匈奴人扶持的疏勒王。

由此一下打通了丝绸之路的南路,此后东汉再设都护于西域,实现了东汉与西域从“绝”到“通”。

然而就在东汉大军回退后,北匈奴便再度来袭,几乎将驻守西域的东汉守军灭绝,再加上东汉明帝驾崩,新上任的章帝年幼,东汉政权无力再战西域。

于是便出现了东汉从西域的第二次抽离,尽管班超也接到东汉的劝退通知,但或许出于使命感,或许出于对归属汉朝诸国的同情,或许是自己的自信,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

这也就意味着,在没有汉军的庇护下,他一人独立行走在西域大地上。不得不说,班超是一位极具军事才华的人才。

尽管留在西域的代表只有他一人,但他的身份就是最好的保护伞,也是最强有力的进攻武器。

东汉撤退后,他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经营西域,并且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比如公元78年,班超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扜弥的军队一万人,进攻姑墨石城,一举破城,还斩首七百人。

再如,班超在东汉的支持下,花费多年平定了疏勒国的内乱。

还有如公元86年,班超联合于阗等国的军队两万五千人,进攻莎车国。与北匈奴支持的以龟兹国为首的五万人马,进行了一场大战,杀死对方五千余人,缴获大批财物、马匹,最终收服了莎车,龟滋等国纷纷败退。

班超凭借自身的个人才华,内借汉朝在西域累积的威名,可以说威震西域。

贵霜帝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远道而来的,虽然率领了七万大军南下,但班超在西域的政治地位已经稳固,即便对方人多,在气势上也并不占优。更何况,班超的军事能力出众,很快就找到了敌方的软肋。

避实就虚,打蛇打七寸

说起贵霜帝国,它实际是月氏的一支。当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就是为了联合月氏,以图夹击匈奴。但是张骞出师不利,不幸被匈奴抓了去,此事也就做罢了。

匈奴帝国崛起后,夺取了蒙古高原,控制了西伯利亚和土耳其斯坦的东北部,并且继续向西南进军,征服了喀什加里亚地区。

而月氏就在喀什加里亚的东北部,冒顿单于攻破月氏后,杀死了月氏王,月氏人因此而迁徙。因迁徙地的不同,又形成了大月氏和小月氏。

公元45年,大月氏五部中的贵霜部一统其它四部,在喀布尔河谷创立了贵霜帝国,范围大致包括今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

所以,汉朝对贵霜帝国并不陌生,张骞出使西域时曾抵达大月氏,班超在西域东征西战期间,也曾与大月氏有所接触,并曾派兵协助汉军出击车师。

而且由于二者都有着共同的敌人--匈奴,所以彼此的关系一向相处较为和谐。更何况,对于汉朝的威名,大月氏也非常了解。

既然如此,那么贵霜帝国为何突然要大举进攻势单力薄的班超呢?大部分史料给出的原因是,贵霜帝国想与东汉联姻,结果被班超一拒了之,由此与东汉结怨,进而率七万贵霜军翻越葱岭,大举讨伐班超。但实际也并不排除贵霜帝国为扩张势力所进行的一次试水。

贵霜帝国曾盛极一时,向东吞并印度半岛西北部的诸多小国,将领地扩张至恒河上游;向北扩展至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南与德干高原的安度罗王国形成对峙,西接帕提亚帝国。

但就是这样一个强悍的帝国,在遇到班超之后,不仅损兵折将,而且差点饿死在西域。

当贵霜七万大军来袭时,班超手上的东汉军不过两千人,众人对此惊恐万分。而班超却不慌不忙地定下对策,“我方收谷坚守,敌人饥穷自降。”

班超利用贵霜军劳师远征、军粮不足的缺点,令汉军坚壁清野,退城坚守。贵霜军强攻不下,粮草却是日渐耗尽。

在这种情况下,贵霜军只好向龟滋求援,不料又被汉军斩断。最后无奈之下,只好与班超议和,向其请罪,而班超也有台阶就赶紧下,毕竟被七万大军围攻的滋味并不好受。

此后,以葱岭为界,双方维持了和平,并且大月氏还不断向汉朝上贡。

那么,七万贵霜军远征而来,难道就没有想过后勤补给问题吗?肯定想过,只不过他们并没有想到班超会以坚守不出的方式来应战。

而班超做出这样的策略,与汉朝多年对西域的经营有着重大关系。根据西域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汉军总结出的经验是,西域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作战,比较适合本地的小分队作战模式。

游牧民族骑兵作战的特点,就是一个快字。但是贵霜军的优势并不能在西域展现,因为塔里木盆地没有大片的草场供他们施展这一战术。

因此,大批的战马不仅不能发挥作用,而且还成了消耗食物的主力军,这是贵霜军没有料到的。

而且汉朝在西域驻扎后,对西域的城池进行了改造,将其修建成汉式方城和西域圆城嵌套的结构,在增强防御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保证城内的水源,如水窖或者河流。所以,班超敢于守城,也是因为城内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再者,班超在西域经营多年,对地域和人情的了解也远胜于远道而来的贵霜军。他坐镇疏勒,又娶了疏勒王的女儿,无形之中也被西域视为自己人。

这样一来,他得到情报的渠道也优于贵霜军。比如贵霜军暗中向龟滋求援,中途却被汉军斩杀,这实际就是情报信息的体现。

所以,看似班超短短几句话,“月氏兵虽多,然数千里越葱岭来,非有运输,何足忧邪”,实则是一个深度融入当地,且背靠汉朝多年累积资本之人,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综上所述,从表面看,班超以数千兵力击溃了七万大军,但从深层的角度来看,这个胜利除了班超超强的个人能力之外,离不开汉朝在其背后所给予的无形的支持。

更多文章

  • 班超在西域31年, 冒着生命危险娶一西域公主, 偷偷生了个混血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馋大吉标签:班超,匈奴,匈奴人,班固,于阗,班勇

    作为早期的探险家,班超的名字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东汉最杰出的人才,他重新为汉王朝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班超在西域、西域都护府整整呆了31年,兢兢业业为了大汉的做出重大贡献,甚至于还冒着杀头的危险迎娶了一位西域公主,并与公主生下了一位混血的儿子。投笔从戎的

  • 班超:弃笔从戎,封侯于万里之外

    历史解密编辑:议史纪标签:班超,匈奴,龟兹,大军,于阗,汉朝,张骞出使西域

    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并不是全无道理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典型案例也不在少数。在古时候,有弃笔从戎,经过一番作为,建立功绩,被封侯于万里之外的班超,而在近代时期也有放弃手术刀,拿起笔杆子,用一个个文字,组成一句句犀利的语言,唤醒人们麻木的内心,成为被后人传颂的大文豪。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

  • 班超一人灭五十国,背后的中国地缘大战略

    历史解密编辑:温伯陵的烟火人间标签:班超,匈奴,龟兹,班勇,西域

    一、以前在《这里是关系中国命运的地方》里写过中国的地理,是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包围中原的格局,而两大高原之间的河西走廊,是唯一能冲出包围圈的战略要地。这样的地理格局,决定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地缘战略。正如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说的:“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意思就是,要想保住陕西,必

  • 一个中年人的“35岁危机”:班超如何在夹缝中转型,逆袭改变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齐文刀标签:班超,匈奴,张骞,匈奴人,班固

    一个人前半生碌碌无为,中年还有没有机会突然开窍,逆袭人生?《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讲得是苏东坡他爸苏洵,欢欢喜喜浪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图强,刻苦攻读。古代人均寿命短,这个岁数也算“人到中年”了,即使在今天看来,27岁才开始学习,也确实不早了。苏洵像不过,要论后知后觉、大器晚

  • 东汉的外交:班超带36人出使西域,收服50多国归附汉朝,威震远域

    历史解密编辑:收购好时光标签:班超,匈奴,张骞,卫青,刘彻,龟兹,汉朝,东汉的外交,汉高祖刘邦

    东汉外交:班超率领36人西域,征服50多个国家投降汉朝,权势远去。即位后,他并不打算这样做,并发誓要征服匈奴,结束他们的嚣张气焰,但在卫青出手之前,汉武帝派出的军队没有一个人带回任何好消息,所以汉武帝不得不憋了一口气。公元前139年,卫子夫入宫,成为汉武帝和刘彻的妃子。与此同时,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也进

  • 班超西域征服记:流别人的血打自己的仗,怎么用最小成本演大戏

    历史解密编辑:齐文刀标签:班超,龟兹,匈奴,大月氏,于阗

    书接上回:一个中年人的“35岁危机”:班超如何在夹缝中转型,逆袭改变人生班超率汉朝使团,突袭匈奴营寨,斩杀匈奴使者,拿下了西域小国鄯善,从此拉开了经略西域的大业。如下图所示,当时的西域地区,以中间地带的大沙漠为界,分为南北两路。按照正常的战略思考,北路接近北匈奴,不宜妄动,最好是从南路包抄迂回过去。

  • 东汉第一牛人 精彩纷呈的一生 班超

    历史解密编辑:路白与你说历史标签:班超,匈奴人,汉明帝,霍去病,张骞出使西域

    他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书生。从没打过仗,却只带36个人,就平定了西域50国恢复丝绸之路。他是怎么做到的?班超出身书香门第,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出名的史学家。而班超是这个家中最平凡的人,活到39岁,还在做一份文书抄写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日子过得简直是太郁闷了。这天深夜,班超还在加班抄

  • 悄悄复合?黄晓明深夜回杨颖豪宅一夜未出,baby次日上班超开心

    历史解密编辑:娱翅星闻官标签:杨颖,叶珂,豪宅,开心,黄晓明,真人秀,奔跑吧,电视演员,Angelababy

    近日,有八卦媒体晒出一段黄晓明与baby的视频画面,原来是黄晓明与友人聚餐,看上去十分的开心。而baby则是下班就早早回家了,想必应该是照顾孩子。所以目前黄晓明和baby应该是各自忙碌,生活已经恢复正轨。然而当黄晓明与友人聚餐结束后,黄晓明直接坐豪车回到baby的上海豪宅,并且是一夜未出,一时间也是

  • 七国之乱后,为何西汉名将李广的任职地,基本离不开北境沿线?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李广,北境,匈奴,刘启,霍去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汉朝是我国历史综合实力较为强大的王朝之一,不过强悍如斯,也有一个令人头疼的对手,那就是来自草原的匈奴政权。双方为了尽可能多地抢占生存空间和资源,围绕阴山一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上图——汉匈地图在汉匈战争中,华夏民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将领,比如李广、卫青、霍去病、程不识等

  • 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霍去病,李广,李敢,卫青,匈奴

    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仅仅在一年后就去世了。世人都以为霍去病是病死的,这种说法漏洞百出。当着汉武帝的面射杀三朝名将唯一的血脉,就注定了霍去病的结局。01:三朝名将唯一血脉,被霍去病当着圣面射杀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兴致勃勃的叫上霍去病和大将军李广的儿子李敢。“走,陪朕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