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李白
古代人最重视的东西是什么,很多人或许会不假思索的说出两个字“气节”!
尽管古人曾流传下“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俗语,但这句话更多是对人的一种劝慰而已,在古代诸多士大夫的眼中,节气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一切。
如果失去了节气和死了似乎没有区别,所以古代士大夫在生命与气节之间,往往会选择前者,历史上为了气节而放弃一切的人有很多,苏武便是其中之一。
在出使匈奴的时候苏武被单于扣押,受尽屈辱的他也没有选择屈服,单于为了折磨他给了苏武一群公羊让其放牧,自此开始了凄惨的生活。
或许说到这里有人会产生疑问,既然单于给了他一群羊为什么苏武在贝加尔湖过的那么凄惨,却也不吃羊肉呢?今天咱们就来聊哦医疗这个话题。
汉武帝击溃匈奴
作为大汉最英明雄武的君王,汉武帝刘彻对匈奴的态度,可不像他的父亲汉景帝那般的软弱。
一直以来,他都将匈奴视为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能将匈奴除之而后快。
其实也怪不得汉武帝对匈奴如此憎恨,刘彻正式继位之前,匈奴人依仗他们的骑兵,将汉朝边境人民搞的民不聊生。
汉武帝从小看着这样的惨状,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在他看来,大汉是个强大的国家,作为一个大国非但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就连别人欺负自己都能不还手,这是一种耻辱。
少年时期,汉武帝掌控国家权力之后一直策划对匈奴的战争,他积极挖掘人才、培养军队,终于得到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位绝世将才。
自公元前129年开始,汉武帝不再容忍匈奴的嚣张气焰,开始了对匈奴长达数十年的征伐之路。
由于汉朝经过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新组建的汉军骑兵战斗力非常强大,再加上“大汉双壁”霍去病和卫青指挥有方,综合实力已经超越匈奴骑兵,数十年来的颓势得到了逆转。
对于节节败退的匈奴骑兵,汉武帝没有一丝怜悯,反而是在数十年仇恨的趋势下下达了追击的命令。
汉军骑兵疯狂打击报复,匈奴人节节败退,到了最后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匈奴一族被逼得走投无路,新单于与几个部落首领紧急磋商后决定向汉朝皇帝拱手认输,主动上国书请求缔结和约。
为了让汉武帝放过自己的子民,且諟侯更是在给汉武帝的国书上极尽谦卑,甚至不惜说自己是其后辈。
接到且諟侯单于的国书刘彻十分高兴,当下便决定派遣使者去匈奴境内商讨相关事宜,经过了严格的挑选最终苏武脱颖而出,成为了这次出使匈奴的代表。
苏武牧羊的故事
本来这次行动极其顺利,两国之间的和平马上就要缔结成功,但就在此时意外却发生了。
匈奴单于出尔反尔不但撕毁了和约,还将苏武等人扣押了下来,用酷刑折磨他们、逼迫他们投降。
在单于的折磨之下,越来越多的汉朝使团成员选择屈服,一个个的都投降了匈奴,到了最后就只剩下苏武一人坚持不降。
看着苏武忠勇不屈,单于心中对他也很青睐,更想让其臣服为匈奴所用,为此特意想出了流放到贝加尔湖的主意。
目的就是要让苏武要么臣服,要么在冰天雪地中孤独的死去,单于还特意给了他一群公羊。
从这里不难看出,单于压根就没打算放苏武活着回到大汉,不然的话也不会对苏武说出那样一番话。
来到了贝加尔湖,苏武过着极其凄惨的生活,甚至沦落到要靠地鼠和野菜野果为食物。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除了对苏武流落异乡、沦为阶下囚感到可怜之外,还会产生一个新的疑问。既然单于给了苏武一些公羊,为什么苏武不吃羊,反倒以野草野果为食呢?
苏武为何不吃羊
其实单于此举不单单为了让苏武绝望,更是暗藏羞辱之意,供羊的数量明确,一旦苏武吃了公羊的话,单于很容易就能发现破绽。
苏武吃了羊也就意味着丢弃了气节,选择了向匈奴臣服,这是匈奴人最想看到的局面。
作为大汉派出的使节苏武代表着大汉,如果他都选择了向匈奴臣服,那么匈奴就可以嘲笑大汉百姓。
这就好比贿赂一个人,这个人说是不接受贿赂,但请客吃饭他却去了,等于给了别人一个贿赂的机会,苏武吃羊肉就等于是屈服的意思。
苏武何等聪明?单于的祸心他又怎么看不出来,作为使团的正使他深刻的明白自己身上的重任,宁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能丢了自己的气节,更不能给国家抹黑。
再者匈奴不同于大汉,大汉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水土丰沃的中原以及河套平原为大汉子民提供赖以生存的粮食。
匈奴居住在塞外,独特的地理以及气候因素,使得能用来耕种的良田实在太少。
作为一个游牧文明的政权,匈奴把畜牧业作为国家的支撑产业,匈奴立法时对于牲畜的保护相当的严苛,但凡有盗窃亦或是暗中屠宰他人的牲畜都会被处以重典。
单于虽然给了苏武羊群,,但却没有说将羊赐给了他,也就是说只要苏武杀了这群公羊中的任何一只,单于都可以给他加上一个盗宰牲畜的“莫须有”罪名而后处死。
这对苏武来说同样是不能接受的结局,作为使者他可以堂堂正正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但若是因为触犯他国刑法而被处死,同样有损于苏武、大汉的颜面。
总的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他的死会让大汉的形象受损,会让自己丢了气节,这才是苏武竭力在避免的事情
正因有着这样的信念,苏武才能在恶劣的条件下坚持下去,他每时每刻都握着代表大汉使节身份的牦节,用自己的行动宣告着宁死不屈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匈奴人知道这位坚贞不屈的汉使大人,也开始打心底里佩服他,到了后来甚至有些匈奴王公贵族帮助苏武。
靠着诸多人的援助,苏武在贝加尔湖日复一日的放牧,就这样度过了16年。16年后,汉昭帝继位,苏武才在新皇的帮助下回到了自己阔别多年的中原。
不过,此时的苏武早已青春逝去,成为了一位耄耋老者。
但他却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说明了何为气节,这样的精神值得被每一个中华儿女铭记,更值得被每一位中华儿女传承下去。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