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和关平被杀后,次子关兴承袭了关羽的爵位,几年后,关兴死了,他的儿子关统继续承袭爵位。关统死后,关兴的庶子又承袭爵位。
在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中,则特意提到了这样一件事:《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这是最早的提到庞会杀关羽全家的记录。但问题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提到,裴松之引用了《蜀记》的话。
是因为陈寿不知道季汉灭亡吗?当然不是,陈寿本就是季汉人,他出生于233年,那时候,魏国建立才13年,季汉12年,吴国4年。陈寿活到了公元297年,彼时季汉、魏国、吴国都已经统一于西晋,西晋司马衷做皇帝,即晋惠帝。
陈寿出生的时候,正是三国之初;陈寿死的时候,距离季汉灭亡已经过去了30多年。可以说,陈寿见证了三国从鼎立到统一的过程。
如果关羽全家被杀,陈寿会不知道吗?要知道庞会杀关羽家族,不是偷偷进行的,是公开做的。这事儿如果真的发生了,在当年一定是个大新闻,很多人都会知道,难道偏偏就陈寿不知道,所以他没有记载?那时候关羽也没有被奉为神,陈寿也不需要为关羽避讳什么啊。
陈寿治史很严谨,如果关羽家族被灭,作为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来说,他不可能不知道,更没有理由不写。
再看《蜀记》,作者是王隐,东晋史学家,大概出生于公元317年,如果他二十岁开始写书,那么也已经到了337年,距离季汉灭亡已经70多年了。他没有经历过季汉被灭之事,距离当年较之陈寿又远了很久。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相信王隐而不是陈寿呢?
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主要是补充相关事件,有些明显不靠谱,他也加上去。比如《三国志注》中,就有不少野史或者神话故事,出自《神仙传》《搜神记》等。这样的例子,难道也要相信吗?
其实,裴松之对《蜀记》也有过反驳。
王隐蜀记曰:锺会平蜀,前后鼓吹,迎德尸丧还葬邺,冢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则其尸丧不应在蜀。此王隐之虚说也。
这里,裴松之就指出了王隐的错误。而且,这里王隐明显吹嘘庞德,季汉灭亡后,庞德已经死了40多年,怎么可能尸体怎么可能还像活人那样?
就如果说材料之丰富,那么裴松之比陈寿要强(其实陈寿也未必不知道,只是不靠谱的话他不加入其中而已);可如果论治史之严谨,陈寿比裴松之要强。
说了这么多,意思就一个:《三国志》和《蜀记》,我更相信《三国志》,至于《蜀记》提到庞会灭关羽家族,算是孤例,不能算是真实事件。
退一步说,即便《蜀记》所言是真,庞会的确杀了关羽全家,读者也不必拿这件事来对比旁人。
很多人分析,庞会杀关羽满门,有很多原因。比如,关羽骄横自大,惹怒了庞会;或者说关羽杀了庞德,庞会是为父报仇;又或者说张飞妻子夏侯氏,和老曹家有点亲戚,所以没人敢动张飞家族等等。
但这种分析太过于结果论,在我看来,庞会杀关羽全家只是特殊事件,或者说是意外事件。
因为庞德被关羽所杀,完全是正常的情况。庞德被活捉后,关羽曾劝他投降,因为他的哥哥和故主马超都在季汉效力。但是,庞德宁死不降,既然如此,只能杀掉。
从某种程度来说,庞德必须得死。
庞德本来是马超部将,后来归降曹操,那时候他全家都在老曹眼皮底下,本来出征关羽就已经被怀疑,如果关羽把他放了回来,曹操能相信他么?参考于禁的例子,投降后回到魏国,结果被曹丕羞辱致死。
所以,关羽杀了庞德,是成全庞德。真要是放了庞德,指不定就被曹操杀了,那时候连宁死不降的好名声都没了。
总之,关羽杀庞德没有任何问题。即便庞会仇恨关羽,彼时关羽已经死了,甚至连季汉都灭亡了,还有什么深仇大恨不能释怀?纵观整个三国时期,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一,足足一百年,太多的武将被杀,他们后代都去把仇人全家杀了吗?
按《魏略》记载,庞德杀了钟繇的外甥,钟繇外甥的后人,去杀庞德全家了吗?没有!庞德立功不少,斩将杀敌也不止一位,那些人的后人把庞德全家杀了吗?没有!庞德早期跟随马超,跟曹操作对,归降曹操时,曹操杀了他全家吗?没有!
说句难听的,庞会这种人是小人,十足的小人,一点武德都不讲。如果人人都像他这样,那真是天下大乱了。
所以,无双系列也罢,三国杀也罢,无论什么三国游戏,只要有庞德,我逮着他就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