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威名在三国时期堪称“独步天下”,尤其是在吕布死后,关云长手中一杆“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在疆场上转一圈都能吓得敌军锐气先弱三分。再加上赤壁一战,曹操实力大减,此消彼长之下,刘备实力逐渐增强;到此时关羽竟率先“伐魏”,围攻樊城甚急。
樊城是“曹魏”门户,曹操极为重视,守樊城的大将也非凡人,乃是名将“曹仁”。曹仁虽是曹魏名将,但跟如今实力雄厚的关羽相比,仍旧是抵挡不住;无奈之下曹操再排大将“于禁”增援。说起“于禁”在《三国演义》中并非出类拔萃的人物,但其实力也非同小可,身在“五子良将”之列;更何况于禁不是一个人,曹操还派出了另一位大将——“庞德”。
庞德本是马超帐下大将,也许是马超的光环太过耀眼,因此庞德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直到曹操派军“救樊城”才初露真容。正因为庞德本是马超帐下宿将,此次派兵出征,曹操心中还是对“庞德”的忠诚并不是很放心;庞德涕泪横流,在曹操面前磕头出血并发下重誓。曹操见庞德如此表明心迹,这才委以“征西先锋”重任。
庞德誓要与关羽决一死战,临行竟命人抬着一副棺材出征,豪言“关羽死入其棺,关羽不死,某入其棺!”庞德此言虽豪迈,但对手毕竟不是一般人,乃是威震寰宇的关羽,关云长。关羽之勇可比当年吕布,在荆襄独当一面多年,其谋也非凡人可比。如此有勇有谋的关羽逼得曹操都起了迁都的念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庞德”何德何能,仅凭几句豪言壮语就能让曹操放心?因此临行曹操再三叮嘱庞德“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
两军对垒初期,关羽也并没将庞德放在心上,认为只是个“无名小卒”而已,于是派关平出战。与关平大战三十余回合不分胜负之后,庞德竟然转马回营休息。也许大多数人都认为庞德本事也不过如此;其实不然,庞德与关平打斗三十回合可以说只是热身,之后自己转马回营其实是以一种不屑与关平再战的高傲姿态离开。
因此关羽得知后大怒,亲自披挂上阵与庞德大战;关羽见庞德也不废话,直接挥刀猛攻。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无名小卒”的庞德竟能与名扬天下的关公大战百余回合而未显败象。此时于禁在后方看到庞德如此神勇,马上鸣金收兵;关平也怕累坏了父亲,令鸣金收兵。回营后,庞德在于禁面前大赞年事已高的关公神勇,这也给他自己埋下了祸根;关公自然也明白,年轻的庞德对阵年老的自己,难说一世英名恐将晚节不保。但关羽一生鲜逢敌手,面对庞德这样的强劲对手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于是决定次日继续再战。
庞德与关羽第二次交战,两人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此时庞德摆出一副败像,拖刀就走。关羽一生征杀,战场经验何其丰富,此时见庞德刀法不乱反拖刀逃走,心中以为庞德要用“拖刀计”,关羽见状不屑一顾。关羽拖刀斩杀多少三国名将,这都是自己玩剩下的,庞德再拿来玩关羽自然不怕。
谁知庞德有自知之明,关公面前再耍大刀肯定不好使,反而改使了“暗箭伤人”。这一招果然出乎关羽意料之外,虽然有关平在后提醒也已经晚了。关羽躲箭不及,正中左肩;关平离得远,尽管挥刀来救其实已经晚了。正当庞德回身想要趁机斩杀关羽之时,谁知身后于禁竟鸣金收兵!
实事求是的说,以庞德之勇对阵受伤的关羽可以说胜算在握,甚至极有可能就此斩杀关羽;即使不能杀了关羽,庞德乘胜追击之下一定可以大破蜀军,解“樊城之围”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就因为于禁的嫉妒心,害怕庞德抢了自己的功劳,这一“鸣金收兵”的举动不仅使庞德错失斩杀关羽的良机,还铸成了之后的“水淹七军”的大错。
可以说正是这位曹操身边的“五子良将”救了关羽一命,但换回的结果却是“水淹七军”、“庞德之死”、“于禁被囚”。倘若不是于禁,恐怕关羽早死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