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人们对邓通的故事,大多存在误读,比如“邓通活活饿死”,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再比如邓通铸钱就真的能富可敌国吗?汉文帝让邓通铸钱仅仅是因为私宠吗?想得太简单了。
首先邓通的身份是士人,知识分子出身,不是宦官。这就怪了,一名仕子怎么能整天腻歪在皇宫内院?汉文帝就不怕被带帽吗?
其实,以宦官充当皇宫服务员,是从东汉时期开始,西汉绝大多数皇宫服务人员是士人,他们有一个通用的称谓,叫“郎官”。
“郎官”不是官,而是实习生,是预备官员。西汉初年官员选拔制度还不完善,读书人出仕的途径大致有三种,一是在家乡从“吏员”做起,一步步爬梯子;二是获得别人举荐,坐直通车。
第一种适用于出身低微,没有门路的普通仕子,起点太低。第二种适用于名流大儒,除非是学霸兼“流量王”,一般人不敢想。所以绝大多数人只能走第三条路:做郎官。
西汉时期的郎官也分几种,一是勋臣烈士子弟,以及皇亲国戚中的小字辈,属于特殊优待政策;二是面向中产阶级的士族之家,只要资产达到一定程度,都可以申请当郎官。
郎官的工作是什么呢?很杂,可以充当保安(执戟郎),东方朔就干过这活;可以做图书管理员,大学者刘歆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十几年;也可以充当仓库保管员、文件收发传送员、清洁工等等。
皱眉头了吧?郎官其实也不好干,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只有少数人获得机会转正,绝大多数人也就混个工作简历而已。
当然,在皇帝身边工作,往往会出奇迹,就像赌徒为何输得倾家荡产也不收手,因为奇迹总在身边溜达,似乎一伸手就能抓到,回报率太诱惑人。邓通就是那群苦巴巴等待奇迹的郎官们,又一个“励志典型”。
某一天,汉文帝做了个梦,梦中他挣扎着向天上爬,可怎么也爬不上去。就在此时,身后一名“黄头郎”,推了他一把,让他顺利登天了。
人的思维有时候很不靠谱,汉文帝如果把“登天”跟“驾崩”联系在一起,估计“黄头郎”就要变“没头郎”了,他那时的脑回沟发力,告诉他:此人是你的福星,你俩有故事哟!
于是汉文帝出了大殿,一路盯着郎官们看,试图找出“梦中情人”。估计无数的小郎官们,被看得心慌意乱。他一路来到渐台,终于找到了梦中人邓通。
邓通出生于成都的富裕之家,生得玉树临风,书读得不咋地,就喜欢钻河沟把自己练成了“混江龙”。太常寺根据他的特长,把他分配到渐台,负责掌管游船。
汉文帝根据梦中模糊的记忆,认定此人就是他要找的黄头郎,便问其姓名。当汉文帝听到“邓通”二字时,龙心大悦,“邓通”谐音“登通”,既跟梦境暗合,又很吉利。
从此邓通的命运改变了,他成了汉文帝的贴身秘书。邓通生性谨慎不张扬,对汉文帝的伺候细致入微,连节假日也不舍得出宫。汉文帝那叫个舒坦,大手一挥,邓通成了“巨万”的大富豪。
出身、相貌、性格、特长,甚至名字,加上汉文帝脑短路,几个条件聚合在一起,又一个一飞冲天的奇迹诞生了!
《史记》说汉文帝给邓通封了“上大夫”,恐怕这个记载是被后人抄写错误所致,西汉并没有“上大夫”这个官职,只有中大夫、太中大夫和谏大夫。不管是哪一个大夫,结论是一致的,即邓通转正了。
某一天,汉文帝心血来潮,请来一个相面大师,给邓通看相。结果相师却说,邓通将来会被饿死!
这个故事中,有人把“相师”说成大名鼎鼎的许负,并把她对周亚夫的相面故事捏在一起,说此二人都会被饿死。
汉文帝很诧异:你也不看看谁是他的后台,邓通可以有一万个死法,唯独不可能因贫穷饿死!他大手再次一挥,把四川严道县的铜矿赐给了邓通,让他铸币造钱。
皇帝就是豪横,邓通一转眼家里了开个印钞厂。没几年,他所铸造的“邓氏钱”,遍布天下,所以人们惊呼:哇,富可敌国耶!
呵呵,想叉撇了!
首先,邓通获得铸币权实在不值得一提,因为汉文帝时期,铸币权是开放的,谁都可以铸币!啊?那还不乱套了?
这是人们对古代货币与现代货币的概念不清,古代货币那真叫“钱”,材料是金银铜贵金属,真的值它所标称的价值。现代货币那就是一张纸,是“假钱”,根本不值它所标称的价值。
也就是说,抛开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因素,古代的铸币,所能获得利润有限。比如铸一枚五铢钱,扣掉材料成本,铸造成本,税收等等,可能只有20%利润,跟一般商品差不多。现在呢,一张百元大票,估计成本连一块钱都不到。
要说特权,顶多是汉文帝把铜矿给了邓通,节省了原材料成本。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性,汉文帝不是白给邓通,而是给了他一个许可权而已,国家不可能不收邓通的开采税,否则汉文帝就不配称明君。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忽视了,那就是邓通铸币的政治意义!
我们知道,当时天下的货币基本都出自吴国,因为那里有大量铜矿。吴国的王叫刘濞,刘邦的侄子,就是后来导演“七国之乱”的头目。发达的经济,就是刘濞胆肥的动力。
汉文帝以藩王之身登基,在平诸吕中寸功未立,遭到了诸侯王们的敌视,原本就很敏感的宗室诸侯王坐大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
包括晁错、贾谊等人,一直主张削藩,但汉文帝碍于自己的根基不深,只能采用“众建诸侯少其力”的缓图方式。而让邓通铸币,就是削弱吴国势力的另一种方式!
“邓氏钱”为何会很快流行天下?因为邓通铸造的钱币,含铜量高,工艺精良。这意味着什么?两个结果,其一,吴国的钱币产量被大大压缩,其二,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吴国不得不牺牲利润!
看明白没?邓氏钱流行天下的代价,是优质低利润,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财富,而是打压吴王刘濞!
因此在铸币问题上,邓通是汉文帝的政治抓手,不是谋私利的富家翁,他们合谋了一场“货币战争”!所以,邓通富可敌国纯粹扯淡。
那么,邓通被汉景帝搞得活活饿死,又是怎么回事呢?
前面我们讲过,虽然铸币权是开放的,但真正能左右国家经济的,不是一般的铸币商,而是掌握铜矿的“政商”。
扮演这个角色,毫无疑问必须是皇帝最信任,邓通是汉文帝的小亲亲,不见得汉景帝也吃他这一套。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尤其是邓通与汉文帝上不了台面的某些关系,注定他早晚会被汉景帝一脚踢开。
汉景帝上台,立刻就免掉了邓通的官职。紧接着,邓通自己撞了枪口,有人举报他“盗出徼外铸钱”,意思是邓通违法,悄悄越境铸币。因为这件事,邓通被罚没家产,因为高额罚款,他居然欠下了“巨万”的债务!
我们不大清楚,所谓越境铸币是多大的罪,我估计应该是汉文帝的默许,汉景帝鸡蛋挑骨头而已。更无法得知,巨额罚单的根据是什么,反正结果就是,邓通当上了“大负翁”!
按《史记》记载,汉景帝对邓通的处罚,是借机报复的阴暗心理作祟。原来,汉文帝在世时,曾经生过毒疮,伤口流脓疼痛难忍。邓通勾践附体,用嘴替汉文帝吸脓。
汉文帝感动之下,忍不住问:天底下到底谁对我最好呢?邓通很乖巧:当然是太子!汉文帝苦笑,那就试试,传太子。
时为太子的汉景帝,被老爹命令:替我把脓吸了!汉景帝“色难”,勉强听从,估计回到府中,肠子都吐出来了。
后来汉景帝忍不住打听,老爹为啥那么变态,这才知道,原来是邓通开的先河。这事汉景帝虽然没法追究,但从心眼里把邓通恨了大窟窿。
所以,所谓“盗出徼外铸钱”,很可能就是个“莫须有”。
那么,相师的预言实现了吗?我们看《史记》原文:“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意思是邓通身无分文,最后只能寄居在别人家里,并在那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是谁向邓通伸出了援助之手呢?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邓通被罚没家产后,刘嫖给了邓通不少赏赐,但是每当邓通拿到钱,还来不及潇洒,就被官府追上门讨债没收了,连一根簪子都不给他留。
要想替他填平“巨万”的债务,估计刘嫖要掉一身膘,心疼。于是刘嫖改变主意,只给邓通送衣服和食品,不给钱,官府总不能连吃的穿的都抢吧。
就这样,邓通寄居人下,勉强度过了穷困的一生。所以,邓通没有被活活饿死,他靠馆陶公主的资助,衣食无忧,只是跟以前比那是天上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