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广、卫青之间持续两千年的糊涂官司, 可以结案了……

李广、卫青之间持续两千年的糊涂官司, 可以结案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丽丽讲世界美食 访问量:1830 更新时间:2024/2/28 21:23:36

前119年漠北之战前后,李广卫青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历史真相”何在,从历史学角度探讨,几乎注定是无解的,至少没有根本实证,无法彻底说服不同观点方。

但如果是从军事学角度出发,还是很容易得出比较明确的结论。

见上图。通过对漠北之战整体战役过程的具体还原,可以确定如下事实:

1、战役初期、中期阶段,伊稚斜单于是位于单于庭的东方区域,与汉军霍去病部进行决战。

2、战役末期阶段,伊稚斜单于在单于庭西方的茏城附近范围内,遭到了卫青部的拦截、阻击。

上述战事的结果很明确,伊稚斜单于在和霍去病的决战中战败,在和卫青的阻击战中仓皇逃跑。

由此很容易得出伊稚斜单于战役全程的行动路线:从东方到单于庭,再向西到茏城附近,最后向西北逃去。

由此反推,卫青在进军途中之所以选择和李广赵食其分兵,战役目的很明确,就是构建拦截、阻击伊稚斜单于的两条“阻击线”,一条在单于庭附近范围内,另一条就是实战中上演的茏城附近。

所以,李广赵食其两人的进军目的地,是当时的单于庭。

鉴于这是位于东侧的第一条阻击线,势必首先拦截、阻击伊稚斜单于及其军队,这无疑和李广“愿居前,先死单于”的强烈意愿完全符合,导致他不可能拒绝卫青的命令,更不会出现生气、抗命等抵触情绪。

所以分兵时李广的心理状态,实际反而是极为高兴、欣慰、振奋的,这么多年了,他终于等到了最好的机会,只要他和赵食其能够及时进军、穿插到单于庭,就能封堵向西逃跑的伊稚斜,从而立功封侯。

要是李广再能亲自逮住伊稚斜单于,那可就是旷世奇功了!

卫青之所以安排李广和赵食其来构建、执行第一条阻击线,是因为李广是前军、赵食其是右军,他俩所部军队的行进位置最靠前、靠右,相比其它部队,他俩穿插到单于庭所需的时间更短、更快。

这就是卫青当时很正常、明智的一次军事决策,他没有什么特别心思,更不要说歪心思、坏心眼。

但是之后发生的事情,只能用“无语”来形容,李广、赵食其两军居然在大幕中迷路了,没有及时赶到单于庭,更不要说阻击伊稚斜了,这个军事任务根本没有完成。

估计卫青短期内都很奇怪,甚至一头雾水,李广、赵食其两军究竟去哪里了?

相比迷路这种小概率事件,卫青无疑会更担心,他俩不会是被匈奴歼灭了吧?或者是在大幕中遭遇了极端天气等危险意外,军队出现了严重伤亡。

这才是卫青作为汉军统帅,当时更可能的心理状态。

实际情况是,李广、赵食其因为迷路,反而进军到了漠南,此时整个漠北之战已经结束,所以李广、赵食其也没有再率军开赴漠北。

直到卫青回到漠南,李广和卫青两人才再见面。之后一段时日就发生了惨剧,李广在卫青的幕府当众拔刀自刎,以极为激烈、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结合上述事实,探究李广选择自杀的原因,无非几点:

1、对“天意弄人”、“命数注定”的愤慨与无奈。

这次机会对李广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最好机会,只要他能赶到单于庭,就可以封堵匈奴、建立军功。

结果却偏偏发生了迷路这种极小概率事件,这不能不让李广极度愤慨又无奈,难道真是“数奇”,他这辈子命中注定不能立功封侯?!上天为什么非要这么玩他!

(李广之前没有过迷路现象,“迷路侯”的称呼对李广不公平,特此说明。)

2、彻底失去机会的绝望。

李广和匈奴打了一辈子仗,击败匈奴、立功封侯是他的平生夙愿,但是,随着漠北之战的结束,匈奴被彻底击败,汉匈战争已经画上句点。

对于李广来说,他已经彻底失去了机会,平生的夙愿与志向再也无法实现,他内心的绝望与郁闷可想而知。

3、对簿时的情绪突然崩溃。

李广将要面临的军法处罚很明确,所谓“失期当斩”,这种事之前发生过很多次,包括李广、公孙敖张骞等人都面临过。

当然,也不是非死不可,可以花钱赎命的。此次和李广同行的赵食其,之后就如法炮制,起码保住了性命。

可见李广不是必死的,再加上汉匈战争已经结束,李广又是汉朝名望极高的军方元老,汉武帝对他“网开一面”的可能性很大,比如之前对苏建,汉武帝就没按律诛杀,直接贬为庶人就过了。

所以李广最终自杀,也和当时的具体场景有关,估计在和卫青幕府工作人员“对簿”的过程中,彻底触发了李广的愤慨、无奈与绝望,导致情绪突然崩溃、彻底失控,从而挥刀自刎。

可见,愤慨、无奈与绝望是主因,场景是个刺激,综合起来酿成惨剧。

这无疑是个意外事件,可以肯定,事先没有人会想到。

但它造成的影响是,鉴于李广明确是在卫青的幕府中自杀,即使卫青当时都不在现场,他“逼死李广”的嫌疑,注定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这也导致了之后另外一个悲剧,想为父报仇的李敢,居然找机会直接袭击、打伤了卫青。

卫青本人倒是没有追究,反而把这件事压了下去,但却惹火了年轻气盛的霍去病。

在两人跟着汉武帝在甘泉宫打猎的时候,霍去病居然直接一箭射死了李敢。汉武帝肯定偏心霍去病,就对外谎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这下李家跟卫霍两家算是彻底结上了仇。李广的长孙李陵长大后,认识了好朋友司马迁,于是就有了后世耳熟能详的《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以肯定,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司马迁是从李陵那里得知的。

其它的先不管,只看漠北之战前后,相关记载的“真实含量”究竟有多少,又有哪些内容耐人寻味。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显然,从一开始,“鲜克知兵”的司马迁就没有真正搞清楚,卫青究竟为何要跟李广赵食其分兵。

司马迁估计是认为,伊稚斜当时的具体位置,就在卫青等人的正北方或西北方,所以李广走东道注定是绕路、走弓背,而东道又水草少、不好走,李广肯定会落在卫青后面,从而失去打单于的机会。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陰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於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这一大段话,无疑都是假的、实际根本没发生过,甚至和真实情况完全相反。

实际分兵的时候,卫青是第一时间就点了李广的将,命令李广和赵食其迅速进军到单于庭,实际就是让李广“居前,先死单于”。

卫青并没有故意不让李广去,李广也不可能“意甚愠怒而就部”,他当时反而很开心、振奋、意气风发。

至于“汉武帝私下叮嘱卫青,不能让李广先打单于”,无疑也是编造出来的。

这里最有力的反驳逻辑是,如果汉武帝、卫青真的不想让李广先打单于,担心李广带来霉运导致抓不到单于,他俩完全可以玩阳谋而不是阴谋,很简单,不把李广任命为“前将军”不就行了么?

比如让李广担任“后将军”,位于全军后方,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用得着在实战中再耍阴谋、费心思么?这不是给自己挖坑么?

就此反推,汉武帝、卫青事先根本没有专门针对李广的心思,他俩反而希望“前将军”李广发挥出一贯的勇猛作战风格,当好先锋、给全军作表率,顺带鼓舞全军士气。

至于“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这里首先有一个明显史实错误,漠北之战大将军卫青麾下,只有前后左右四个将军,不存在什么“中将军”,公孙敖当时的职务其实是“校尉”。

公孙敖之前在河西之战中担任主将,推进不顺、“畏懦当斩”,战后被一撸到底。这才不过两年时间,即使他跟汉武帝、卫青关系再好,也不可能没有军功就当上“中将军”。

毋需否认,卫青一直都有带着公孙敖刷军功的心理动机与实际表现,但这一次漠北之战,完全不存在让公孙敖和李广“争功”的事情,如果卫青真想这么干,他应该让公孙敖和赵食其一起进军单于庭。

或者,卫青带着公孙敖等人去单于庭构建第一条阻击线,让李广赵食其去茏城构建第二条阻击线,但他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做。

包括漠北之战后,公孙敖也没受到啥封赏,所以这个说法纯属“欲加之罪”、莫须有。

综合来看,这一整段内容,多数是李广死后,李家也包括社会上,因为不了解内情更不懂军事,总喜欢用“阴谋论”来看待政治军事人物,才衍生了这些“段子”,随后却被司马迁当成“史料”,堂而皇之的写进史书。

【军亡导,或失道,後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军中没有向导恐怕不现实,迷惑失道却是事实。估计那些向导相互争论,多次选择了错误的进军方向。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说明李广和卫青已经见过一面。

正常来说,卫青肯定一见面就会问李广迷路失期的具体原因,从之后卫青的做法来看,李广当时应该是没说多少甚至啥也没说,估计内心已经非常郁闷了。

所以卫青“使长史持糒醪遗广”,送些好酒好菜给李广,想让老将军大醉一场,别再想不开了。

显然,对于李广当时的心理状态,卫青作为直接上司、最清楚前后情况的人,他很容易察觉到并予以理解,从而想到开解下李广。

李广没有打成单于,固然对整个战局有影响,卫青自然也会有些遗憾,但事情已经这样了,李广绝不可能是不愿意去打单于,卫青对此毫不怀疑。

而李广郁闷的就在这里,最想干的事没干成,反而有纵敌之嫌,又违反军法,真是里外不是人、根本无法分说。

但司马迁这一段想传达的意思,却是卫青在故意、急切地向李广施压,甚至“曲线进攻”,责令李广的部下必须交代清楚原因,导致李广不得不亲自前来对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显然,李广是绝不可能说出“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这句话的,这句话只能是司马迁加的,也是他最想传达的,即李广是被卫青故意陷害、强制走东道,李广无法解释、心怀冤屈,只好以死明志。

总结一下,司马迁这段记载严重失实的原因所在:

1、根本原因是“鲜克知兵”,没有搞清楚卫青究竟为何要和李广分兵,导致不可能发现李广在整个漠北之战前后的全程情绪转变,即从巨大希望到彻底绝望乃至萌生死志。

2、加入了大量的“阴谋论”内容,将李广的自杀更多归咎为卫青乃至汉武帝等人对李广的猜疑、打压、陷害。

这部分内容,很可能是李陵本人或其家人所说的,这倒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李陵等人是“受害者家属”,他爷爷在卫青幕府自杀,他三叔被霍去病射杀,还都死得“不明不白”。

不管真正原因是什么,李陵等人肯定会想方设法地寻找外部原因、他人原因,受害者嘛,总归要有仇恨对象、发泄出口、心理安慰,是非曲直对他们也根本没有意义。

但对于司马迁这类“史家”来说,如此轻信当事人还是受害者一方的说法与解释,无疑是不严谨的,也很容易“掉坑”。

司马迁本人很喜欢甚至崇拜李广,这种“粉丝”心态也容易让人失去客观立场,从而更加认不清“偶像”的真实经历与实际面貌,起码从漠北之战前后这一段来看,司马迁所记载的李广,和实际真实的李广,不是差距多少的问题,而是几乎完全相反。

李广之所以选择自杀,归根结底是他本人对于自己人生、命运的绝望与无奈,这远比他被陷害、冤屈之类的外在原因,要更为深刻,也更为真实、普遍。

可见,真想全面了解一个名人,不妨听听他的支持者特别是“脑残粉”怎么说,然后反着理解,基本没跑。这就是“一粉顶十黑”的精髓所在。

最后为被冤枉了两千多年的卫青说几句公道话。

卫青对于李广的死,是没有任何责任的,他并未在战争中故意弃用、陷害李广,后续追责也是汉廷法度、例行公事。

卫青反而是李广当时的“知己”,李广究竟为何自杀,卫青才是最为清楚的人,所以李敢之后打伤他、“为父报仇”,卫青也很无语。

李敢根本没有真正理解父亲李广,实际上纯属找错了人,所以卫青才不跟李敢计较,大事化小。

霍去病这家伙也是没点逼数,他以为是替舅舅出头、找回场子,结果反而将卫青彻底推入不义处境,也和李家真正结下仇怨。

以上。司马迁的这段记载,固然是抹黑了卫青的人品与为将之道,实际也降低了李广的人生格调,关键是内容严重失实,《史记》等史书的这段相关记载,还是加以矫正为好,别再误传下去了。

更多文章

  • “微笑杀手”李广均:出狱发现妻子改嫁,为报复奸杀9名漂亮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牧愚君标签:奸杀,小刀,屠夫,李广均,微笑杀手

    你不要离我太近,我的速度很快的,我只需要一分钟的时间,我要出手的时候,你就跑不了了,记者看着眼前的这个男人,久久无语。而就是这个看起来非常憨厚,老实的男人,却是一个身上背负9条人命,均无奸杀,十足的淫棍,手段骇人听闻,就这样的一个农民,却是让无数人闻风丧胆!他就是310国道屠夫——李广均!究竟是怎样

  • "微笑杀手"李广均,45天奸杀9名女性,临刑前:我是善良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搞笑每一新标签:背叛,奸淫,李广均,女邻居,善良的人,微笑杀手

    面前这个笑容满面,看起来人畜无害的老实男人,曾经一度引起人们的恐慌。他就是310国道的采花狂魔李广均。他45天横跨4省11市侵犯残害9名年轻女性,3名女性重伤。被捕后却将全部过错怪罪到前妻身上,声称自己是善良的人。甚至在法制栏目记者采访时笑嘻嘻的威胁,"你最好别走到我面前,我出手的时候你就跑不了,因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作战勇猛,为何不被封侯?李广难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求知汇标签:李广,匈奴,卫青,刘彻,刘恒,皇帝,汉朝,汉高祖刘邦,冯唐(作家)

    我们所知道的在中国西汉时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将军,这个将军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李广将军。我们一提起李广大家肯定都会说自己知道李广。李广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我们都知道的,他是整个西汉时期最喜欢打战的皇帝。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曾多次对匈奴开战,当打仗的次数多了,就知道是很容易建立军功的。但是有一件很

  • 霍去病为何要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霍去病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历史解密编辑:史学远征团标签:李广,李敢,卫青,汉朝,霍去病

    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19的三年之中,西汉王朝连续损失了三员大将,分别是公元前119年飞将军李广自尽、公元前118年李广之子李敢被霍去病射杀、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可以说霍去病在暗杀李敢不到一年之后自己就去世了,这也算是他为射杀李敢付出的代价。其实霍去病暗箭射杀李敢起源于两代人的恩怨,确切地说

  • 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后世却为何都在歌颂李广,不推崇卫霍?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广,卫青,刘彻,李陵,卫霍,汉朝,匈奴人,霍去病,汉高祖刘邦

    李广一直是一个千百年来被人们议论的人物,今天渭郃就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李广,说道说道。战斗英雄——李广李广如果放在今天,那绝对是全军一顶一的兵王。个人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不但技战术能力优秀,而且作战异常勇猛,战斗素质非常的高。可以说是当时汉朝军队中有名的勇士。战斗力强有哪些表现呢?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

  • 变态杀手李广均,专杀女性并奸尸

    历史解密编辑:懒人喜欢搬砖标签:强奸,杀人,尸体,奸杀,奸尸,李广均,变态杀手

    他被人称之为“微笑杀手”的变态恶魔,李广均本是一个憨厚老实,并且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司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老实人,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流窜于4省6市,制造了9起惊天大案,导致了6人死亡,3人重伤的恶劣后果。而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他专门对女子痛下手杀人后,竟然还对这些尸体进行了强奸,其变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李广一身战功,为何终未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李广,封侯,卫青,战功,太守,汉朝,匈奴人,冯唐(作家)

    真正胸怀天下的豪杰,他的人生格局很大。从为人处事、品性气质中就可窥得一个人的格局高尚与否,自身的条件再好,但是品行和格局不高也难以获得成功,一个胸怀狭隘、恣意放纵的人,虽一时不查,但随着时间流逝,终会落得“李广难封”的下场。古人常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形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满腔热血却无以为报,

  • 李广不是难封而是不封

    历史解密编辑:聊聊身边的法律标签:李广,刘彻,李广利,卫青,马援,霍去病

    唐朝天才儿童王勃在其雄文《滕王阁序》中曾发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这位天才儿童本来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不知道为什么却变得如此多愁善感,说白了无非就是感觉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罢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古往今来多少不得志的英雄豪杰为那位功勋赫赫,却一生未能封侯的飞将

  • 两军迷路致使卫青未能围歼单于,李广回朝之后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李广,卫青,李敢,匈奴,刘彻,单于,汉朝,霍去病,两军迷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是大汉忠臣勇将,百战沙场不得封侯,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于是有人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解释很牵强,所谓的“天幸”“数奇”,合理的解释就是对战场态势的把握能力: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随机应变才能取得胜利,有勇无谋则可能损兵折将。我们细看李家朋友司马迁

  • 霍去病当众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汉武帝:李敢是被鹿角触击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评标签:李广,李敢,刘彻,汉朝,霍去病,汉武帝

    公元前118年,21岁的霍去病,陪姨父汉武帝打猎。刚到甘泉宫,他突然拉弓,对着李广的儿子李敢,就是一箭。李敢当场死亡,汉武帝却说:“他是被鹿角触击而亡的。”从这件事便可看出,即使英明如汉武帝,也是有着自己的私心,为了保住外甥霍去病,就这样让李敢憋屈死去,不仅不念李敢与其父李广的功绩,就连李广的最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