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说祢衡之死是时代的悲歌?探析汉末畸形士风的形成史

为何说祢衡之死是时代的悲歌?探析汉末畸形士风的形成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思情讲故事 访问量:967 更新时间:2024/1/10 9:10:24

引言

提起汉朝末期名仕,"击鼓骂曹"的祢衡,是难以绕过的话题。祢衡一生放荡不羁,被杀时仅仅二十余岁,但是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渴望入朝,但又辱骂曹操的事情,引起了后世的广泛讨论。

有人认为祢衡辱骂曹操,是因为他看不起这个篡汉的逆贼,有人认为祢衡辱骂曹操,是他的本性使然,但实际上,要理解祢衡那反常的举动,只有联系到汉末畸形的士风,才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东汉自开国皇帝刘秀时期起即开始褒尚名节,士人也多以此相砥砺,史籍中记载的克己轻公者比比皆是,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发展到了东汉末年,这种风气却渐渐地发生了转变,那就是士风日趋浮华,士人们相互结交奔走,以声明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东汉末年士人日常生活的重心已经完全转向谋求个人名利这一方面。随着汉末皇权控制力的减弱,这一现象也愈演愈烈。

祢衡画像

《抱朴子外篇校笺》中记了这个现象载:"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东汉的社会,以士大夫为统治主体,所以当时名士的影响绝不限于私下的批评或褒扬,名仕的言论,可以影响到政治的运转,即使没有在朝为官,只是在野的士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声望或评议干涉到政治,这说明当时的名仕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无论名仕去往哪里,都会被以最高的礼遇对待。

由于名士在当日士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有大批的追随者对他们顶礼膜拜,这一点极大满足了一部分士人的虚荣心,因此,

对于那些有意快捷追逐声名的人来说,往往会更加注重特立独行以求引人注目,以至于种种耸人听闻的事情一再出现,而祢衡,就是在这种扭曲的士风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他的死,也与扭曲的士风,脱不开干系。

祢衡与孔融

一、汉末的逐名好异之风

东汉名将皇甫规自首认错,请求皇帝责罚,这一举动,成就了他的名声,为人所赞赏;赵宣诈孝,行服二十余年,引得"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同样是为士人所尊崇。因而,

种种为了博人眼球的举动,在东汉时期屡见不鲜。而这种种离奇的举动,都和汉末狂热求名的畸形士风有关。当时的社会在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统治之下,已经引起人们的厌倦,因此很多士人通过对抗礼法的行为来体现自己的个性。

东汉狂士向栩,行为放荡不羁,性格卓诡不伦,他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社会之中,有很多不符合礼法的地方,但是在汉末以彰显个性为高的风气下,越是这样另类的行为越受人重视,向栩不仅没有受到责罚,反而受到地方的推荐和中央的征召,入朝做了官员。有他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在先,这些违背礼制、惊世骇俗的行为,也迅速被逐名之人所袭用。

孔融画像

《后汉书》中记载:"向栩字甫兴,河内朝歌人,向长之后也。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发,着绛绡头。常于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比如"陇上三大家"之一的赵壹,为了引起羊陟的注意,便采用了这种不合乎礼教的方式,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如此一来,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汉末士人除了以苦节而求名节外,对抗礼制以求名也成为一种趋向。汉末某些士人的活动,实则已经是形成了灭亡礼法制度的风潮,这一风潮的动力,则是来自他们对声名的推崇与追逐。

在知晓了东汉末年已然扭曲的士风之后,再来看祢衡的举动,便很容易理解了。祢衡并非出自什么名门望族,出身贫寒的他,想要入朝为官,对于渐重阀阅的汉末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快速出人头地,也只有做出一些非常举动才有可能引起世人的注意,如此看来,祢衡这一生的所作所为,便都讲的通了。

二、士风引导下的"击鼓骂曹祢衡的做法,是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以为自己赚取声名与人气,换做是在别的朝代,做出如此违背礼教的行为,定然会被治罪,但是在汉末乱世,祢衡的这一做法,却是快速的为他获赚取了名声。

不仅如此,他的这种狂傲的处事方式,还赢得了当时名仕孔融的赏识,孔融本就欣赏轻剽奇异之人,祢衡狂傲夸张的行事风格正投他的口味,因此他不仅对祢衡赞不绝口,还向曹操推荐了他。这正是祢衡想要的,入朝为官的机会,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祢衡没有接受曹操的召见,反而做出更为孤傲的举动。

祢衡与曹操

《资治通鉴》中记载:"平原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孔融荐之于曹操。衡骂辱操,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乃送与刘表,表延礼以为上宾。在苛求名节的大环境下,汉末已经形成专以大义责人的风气。祢衡之前年少轻狂,肆意评弹得罪了很多人,如果现在变得俯首帖耳,并不一定能保证被世人所接纳,反而可能败坏掉自己积累起来的名声。在过度推崇名节的时代风气之下,习惯了以狂傲示人的祢衡来说,他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以辱骂曹操来显示自己的傲岸的品格。

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他身穿布单衣、头戴粗布头巾,手里拿着三尺长的木杖,坐在大营门,用棍棒击鼓大骂曹操的举动,便很容易理解了。如此离奇怪诞的举动,除了出于特定目的而有意为之之外,几乎找不到第二种理由来解释,而这个目的无非就是延续他的狂傲路线,以博取更大的名声,这在东汉末年以逐名为最高目标的时代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击鼓骂曹

三、汉末士风与祢衡之死

祢衡辱骂可曹操,曹操并没有杀祢衡,只是将他送到了荆州牧刘表的身旁,刘表是汉室的宗亲,也是汉末清流名士的领袖。曹操把祢衡送与刘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将他送到了名士阵营里面。祢衡初到荆州,和刘表相处得也比较愉快。但是祢衡和同为名士的刘表之间的关系,却没有他与孔融那么融洽,最终还是产生了分歧,被刘表送给黄祖

曹操是一个实干家的,有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容不下祢衡这个狂士,可以理解,但是刘表为什么也容不下祢衡呢?因为刘表虽为名仕,但他是推崇儒学的,还开创了"荆州诗派",而祢衡则与孔融一样,是疏狂名士。刘表为具有礼乐精神的儒学名士,和背弃礼法以求声名的祢衡本非同道,所以两人间有隔膜本在情理之中。

祢衡与刘表

可能是因为祢衡接连被曹操和刘表放逐,这遭受了人生中的重大挫折。在这种处境下,出于自保的心理,他只得收敛了自己,以表达黄祖父子的依附之意。故而刚一开始,他与黄祖之子黄射相处得十分融洽。

然而在汉末畸形士风的熏陶之下,长期以张扬高调来引人注目的祢衡,已经注定无法让再循规蹈矩地做一个幕僚。在一个众目睽睽的场合,他再一次做出令人瞠目之行,而这一次则使他丢掉了性命。

黄祖杀祢衡

评价

祢衡的举动则公然违背礼制,在面对别人的责问时,又出言不逊,他的死,可以说是咎由自取。这一次的冲突和之前祢衡骂曹的行为一样毫无理由,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罢了,但是黄祖和善用权谋的曹操、顾及名望的刘表都不同,他是一个性格偏激的武夫,不懂得使用"借刀杀人"之计,对于得罪了他的祢衡,他当即便将其斩杀在地。

纵观祢衡的种种举动,不难看出,长期的肆行放诞,使狂傲才子已经成为了他的鲜明标签,而这一形象确立后,也屡屡给他以心理暗示,让他有意无意地做出种种举动,来维持这一形象,以引起世人的注意。

这种行事风格使他在辱骂曹操时,为世人所称赞,维持了他狂放不羁下形象,然而却在无形之中,给自己掘下了坟墓。汉末夸求虚名、轻浮躁进的畸形士风,实是使祢衡狂傲不羁,最终被杀的罪魁祸首。

总而言之,

祢衡的行为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将时人逐名行为中的狂诞特质发挥到了极致,并赢得了巨大的声名。然而他面临的却是与桓灵时期不同的社会,经历汉末的动乱,名士们的浮华虚矫已经渐被厌倦,时代需要的是兢兢业业的实干家,孔融、边让等人先后被杀,证明了这一观点。

祢衡虽利用狂放不羁的行为、肆意苛刻的言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猎取了一时的声名,但长期的恃才傲物也渐渐在他心理上形成一种定式,使他把狂傲当成自己形象的特点,不自觉地去维护,正是被这一心灵枷锁所束缚,他才会屡次做出格的举动。

由此看来,东汉末年社会之中,那盲目追求声名,不惜好立异行的浮躁风气,才是导致祢衡之死的最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后汉书》、《抱朴子外篇校笺》、《资治通鉴》等。

标签: 祢衡曹操孔融刘表士风三国汉朝东汉末年

更多文章

  • 狂士裸衣击鼓骂曹,曹操不杀祢衡,却用阴招没让他活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曹操,祢衡,孔融,刘表,司马懿,陈群

    说到祢衡,有些人可能感到陌生,说到孔融大家很熟悉吧?估计小时候都学过孔融让梨这篇课文。这样说吧,祢衡的文学水平不在孔融之下。孔融比祢衡大20岁,由于祢衡文采出众,二人成了忘年交。祢衡虽有才,却是三国里有名的狂士,狂到什么程度?他不把朝中的丞相放在眼里。东汉末年的曹操,名为国相实为皇帝,祢衡竟在众目睽

  • 曹操想羞辱祢衡,不料,却遭祢衡反击。谁知,曹操不怒反为他举荐

    历史解密编辑:石头人呦标签:曹操,祢衡,刘表,孔融,袁绍,荀彧

    曹操想羞辱祢衡,不料,却遭祢衡反击。谁知,曹操不怒反为他举荐秋秋历史苑2022-09-0417:10湖南关注曹操借击鼓羞辱祢衡,奏罢,祢衡径直走向曹操。士兵呵斥:“你不换衣服是对曹丞相不敬?”祢衡不语,慢慢地当众脱掉衣服。岂料,曹操竟然没有动怒,反而为他推荐好职位。祢衡,东汉末年人士。年少时就以文采

  • 三国第一狂人祢衡是被曹操借刀杀了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曹操,祢衡,刘表,孔融,杨修,曹冲,狂人,曹魏,汉朝,史说三国

    从曹操的风格来看,只要被他惦记上的聪明人,没有几个能够活的长的。比如有神童之称的周不疑,在曹操攻打柳城久攻不下时,献了十条计策就拿下来了。后来曹冲早夭后,便被曹操派人暗杀了。原因是周不疑太聪明了,有异才,军事才能比曹操强多了,曹冲活着还能驾驭,曹冲死了以后害怕将来驾驭不了,会成为一个大麻烦,所以曹操

  • 祢衡是三国乱世中一只不作不死的鹦鹉?

    历史解密编辑:乡野的小宋标签:祢衡,曹操,刘表,孔融,许都,太守

    作者:许云辉(祢衡,动漫照)东汉末年,章陵(今湖北枣阳市南)太守府,宾客云集,热闹非凡。有宾客为凑趣,进献太守一只鹦鹉。鹦鹉乖巧玲珑,模仿人声惟妙惟肖。太守举杯恳请表情高冷独坐一隅的祢衡为鹦鹉作赋,“以娱嘉宾”。祢衡目睹鹦鹉虽竭力上下扑腾,却始终冲不出鸟笼,顿觉同病相怜。他“揽笔而作”,托物言志,抒

  • 李白远望鹦鹉洲想起三国时骂曹的祢衡,写下一诗,将此人比作恶鹰

    历史解密编辑:拥有你全世界呀标签:李白,祢衡,曹操,刘表,孔融,汉朝,诗人,鹦鹉洲,鹦鹉赋,三国(电视剧)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中,记载了关于祢衡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人印象深刻,祢衡的形象非常饱满,主体脉络与《后汉书》中的记载大概相似。故事说:祢衡与名士孔融交厚,孔融对祢衡的才能十分佩服,于是便经常在曹操面前举荐,曹操也听说过祢衡,多次想要见他,但祢衡对曹操却不怎么感冒

  • 祢衡的“裸奔”与曹操的“夹生饭”,一场人格与政体的较量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操,祢衡,刘表,孔融,荀彧,黄祖

    一、祢衡其人三国时期有个狂人叫祢衡,此人学问很大,脾气更大,狂傲得没边。他曾经把曹操身边的谋士重臣们一一点评了个遍,说陈群、司马朗就是“屠沽儿”(杀猪买酒的),说荀彧可以“借面吊丧”(意思说荀彧的脸就适合参加丧礼),说赵融就是个“监厨请客”的角色。不光喷曹操的手下,祢衡连曹操一块喷。本来孔融把祢衡举

  • 祢衡为何骂曹操,看不起陈群、荀彧,却与孔融、杨修关系不错?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曹操,陈群,孔融,杨修,荀彧

    祢衡骂曹操,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有“祢正平裸衣骂贼”的桥段,京剧有“击鼓骂曹”的经典曲目。祢衡骂曹操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因为曹操是汉贼,祢衡作为正义之士骂曹操合情合理。然而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历史上的祢衡史书中祢衡的确骂过曹操,但不是在击鼓的时候,我们还原一下历史上祢衡的形象和经历。据

  • 祢衡击鼓骂曹,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最后多嘴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共醉明月标签:祢衡,曹操,孔融,刘表,许都,汉献帝

    公元193年,祢衡独自来到曹操营门口,拄着木棍破口大骂,问候曹操祖宗十八代。曹操出来一看是祢衡,勃然大怒,随后又转怒为喜暗道:“祢衡你的好日子到头了”。祢衡击鼓骂曹是《三国演义》比较精彩的一段,但是祢衡骂操并不是只有一次。祢衡字正平,是山东乐陵西南人,喜欢辩论,年少有才,性格孤傲。自从曹操挟天子以令

  • 三国第一毒舌——祢衡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祢衡,曹操,刘表,孔融,许都,荀彧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在三国时期本应该未来可期但是却凭着一张毒舌和满身的傲气把曹老板在内的一众汉末大佬差点气死的传奇人物,三国第一杠精——祢衡。祢衡大家应该大部分人知道这位的名字,他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才子,年少成名,性格高傲喜欢轻视他人,整个人就是由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心性再加之独一份的毒舌以及杠精属性共同构

  • 三国狂人祢衡是如何被曹操借刀杀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争议解决标签:曹操,祢衡,刘表,孔融,杨修,曹冲,狂人,曹魏,东汉,史说三国

    从曹操的风格来看,只要被他惦记上的聪明人,没有几个能够活的长的。比如有神童之称的周不疑,在曹操攻打柳城久攻不下时,献了十条计策就拿下来了。后来曹冲早夭后,便被曹操派人暗杀了。原因是周不疑太聪明了,有异才,军事才能比曹操强多了,曹冲活着还能驾驭,曹冲死了以后害怕将来驾驭不了,会成为一个大麻烦,所以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