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年初,各路诸侯联盟,共同讨伐董卓,其中,袁术屯兵南阳。
南阳郡位于荆州之北,与司隶部三郡相邻,距离京都洛阳有七百余里,当时的“一里”不足五百米,算起来并不远。除此之外,南阳又被称为帝乡,不仅是当时的人口大郡,还是东汉的经济中心。
随着太守张咨被杀,袁术得以独占南阳,而此时,董卓却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接替被孙坚逼死的王睿。刘表称州牧,还要到李傕、郭汜时代。
有朋友认为,一个是反对董卓的袁术,一个是被董卓任命的刘表,两个人不可能共存。单凭这一点,不足以说明问题,袁术的后将军,也是董卓所封,反董的诸侯中,大部分都是董卓提拔的,可结果又如何呢?另一方面,刘表是汉室宗亲,眼看着董卓废帝另立。
难道刘表与袁术属于同一战线?如果真是这样,孙坚的悲剧便不会发生。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是因为袁绍的关系吗?咱们就此简单聊一聊。
一、袁术与孙坚
我曾以“身份”、“官职”、“行为”三个方面,就孙坚与袁术的关系阐述过自己的观点,认为孙坚依赖袁术,但并非依附,或许这与大多数史料,甚至袁术本人的想法截然相反,对此,咱们不争论。
是时,或间坚于术,术怀疑,不运军粮。阳人去鲁阳百馀里,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雠。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术踧唶,即调发军粮。坚还屯。——《三国志》
这段故事,发生在孙坚大败胡轸、斩杀华雄之后。其中,“下”这个字,是否有其他含义呢?
《江表传》对孙坚的话,有另一种说法:“大勋垂捷而军粮不继,此吴起所以叹泣于西河,乐毅所以遗恨于垂成也。原将军深思之。”
想必吴起和乐毅的故事朋友们都很熟悉,如果您对战国时代了解不多,我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您就明白了:二人与诸葛亮,同为武庙十哲之一。当然,这是为了好理解,史料中的诸葛亮,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成就远不及那两个人。
吴起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但因王错的馋害,被迫出逃魏国。他望西河而泣,说:“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
乐毅曾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莒和即墨,正当他想彻底征服齐国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由于惠王对乐毅本就不满,居然因敌人的造谣,而想要杀掉乐毅,迫使乐毅出逃。
孙坚的功绩暂且不谈,他与袁术的关系,难道是“魏王与吴起”、“燕王与乐毅”?如果是,那么楚肃王和燕惠王都是昏君,这话孙坚说得出吗?毕竟粮食还要靠袁术。
粮食,这两段故事都与军粮没有半毛钱关系,至少我没有读到过哪部史料能证明二人“泣”与“恨”,是因军粮不济。
所以我认为,《江表传》对于这段的记载,很扯。但换个思路去想,当时的袁术为后将军,而袁术表孙坚为破虏将军,就讨伐董卓这件事而言,二人的确是从属关系。只是袁术占荆州一郡,而孙坚则是豫州刺史,在复行州牧制度之后,关系便很难讲了。
二、孙坚与刘表
孙坚与刘表皆为刺史,按理来说身份对等,可一个为袁术表奏,一个是献帝下诏,谁更“官方”呢?显然是后者。孙坚的身份不会被认可,因为献帝,或者说董卓,不可能批,换句话说,诸侯的头衔,仅仅是在自嗨,一旦失败,则啥也不是。
在此之前,孙坚的官方身份是长沙太守,长沙也属荆州,与南阳太守同在刺史的监察范围内。可是,长沙位于荆州中部,在刘表督军襄阳之后,孙坚与长沙的联系便被切断,这也是为何在后来帮袁术打刘表的原因之一,虽然我认为这个原因比较次要。
从孙坚的经历来看,这家伙常年不在中枢,而刘表此前的身份为北军中候,监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主宿卫天子之门,可见,两人很难找到交集。硬要说的话,刘表的刺史拜孙坚所赐,而除此之外,便是孙坚讨伐董卓,而刘表更为中立了。
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三国志》
听陈寿的口气,好像是说刘表也想讨伐董卓一样,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首先,在刘表动手处理荆州各郡时,只有江夏贼张虎、陈生拥众盘踞襄阳,虽然蒯越与庞季前往劝降,但相比于其他被杀的匪首,终究是个祸患;
其次,襄阳位于南郡北部,紧邻南阳,如果仅仅是为了讨伐董卓,没必要将治所也移过去,随着荆州平定、孙坚北上,于襄阳屯兵已经没有意义;
再次,蒯越早有建议:“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既然只剩下南阳未定,那么去守襄阳,还能干啥呢?收袁术呗。
有朋友认为,董卓在与长史刘艾的对话中,曾明确指出:“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说明刘表是站在诸侯一边的。可是,刘表入荆州之后的一系列动作,包括与蒯越等人的对话,大概率是董卓所不知的。
同样,袁术也不会知道刘表的心思。
三、刘表与袁术
刘表与袁术,以前的关系不好说,一个是监察五营的皇族后裔,一个是护卫中央的世家公子,而且所谓官阶差得有点远。
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表曰:“宗贼甚盛,而众不附,袁术因之,祸今至矣!吾欲征兵,恐不集,其策安出?”——《战略》
从刘表的言谈中,可见其对袁术的怨恨,而他匹马入荆州,也证明了自己的一路艰辛。所以,刘表对袁术不满,至少是在他坐稳荆州以前。
刘表上(袁)术为南阳太守,术又表(孙)坚领豫州刺史。——《后汉书》
南阳太守受荆州刺史制约,如果刘表在向袁术示好,您猜会不会是热脸贴冷屁股呢?我想,刘表自知这样做不妥,只为恶心一下阻碍自己的家伙。既然如此,那么与袁术结盟的孙坚,自然也不会受到刘表的照顾。
诶?以孙坚的识人之能,为何不弃袁术而从刘表呢?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刘表由董卓所派,无法确定是否与孙坚同心;其二,孙坚没有话语权,只能二选一,或许夹击袁术能够成功,但此时袁家兄弟还没有彻底翻脸,孙坚这样做,面对的敌人便不止一个;其三,钱粮、名利、仕途,这是刘表给不了的。
总之,无论怎么看,刘表、袁术、孙坚这三个人,都不能共存。
那么,究竟是谁的错,是谁容不下对方呢?
首先,从根本上讲,错在董卓的选择,因为无论选择谁,袁术都不会让他轻易通过。
其次,袁术不了解刘表,他只知道董卓派其接任荆州刺史,所以在孙坚抵达鲁阳之时,袁术回到了南阳。随着刘表将重心放在南面,袁术才追随孙坚北上。这一点,史料没有明确说明,但通过孙坚与袁术的联系,可知袁术大致的行程路线。
由于袁术的阻挠,刘表怀恨在心,将治所移至襄阳,这是南阳与荆州各郡联系的关键点,袁术再糊涂,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随着袁氏兄弟翻脸、刘表北连袁绍,袁术第一时间找回孙坚南下,致使孙坚命丧岘山。这样看来,袁术与刘表开战,和袁绍的关系并不算大,只能说是定时炸弹的加速器。
历史上的很多悲剧,都源自于“我以为”这三个字。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至少可以防患于未然,而刘、袁、孙三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历史必然会改写,至于改成什么样子,还要等各位朋友的脑洞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