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本土化过程,在这一进程中,诸多高僧大德功绩卓著,道安大师无疑是其中之一。
道安大师,东晋僧人,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年),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年七十四(有说年七十二)。常州扶柳(河北正宣)人,世家业儒,十二岁出家,后长期在襄阳传法注经。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经历了历史上六国四朝二十一帝的时期。师事佛图澄。
道安大师建立中国佛教史上佛经目录学的先河,为整饬佛典,保存佛教文化,作出开拓性的重大贡献。道安注经时,曾发愿:“若我所说不违佛旨,愿见瑞相指点。”当夜,果然梦见一白首长眉尊者来说:“君所注之经,都合乎佛旨。因佛指示我不得涅槃,当助你弘扬佛道。”后来《十诵律》传到中国,慧远始知道安所梦僧人,原来是宾头卢尊者。
《道安录》为其代表作,《道安录》问世后,其他经录亦相继出现,但大体而言都是在《道安录》的基础上扩展而成。
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弟子中著名的有慧远、慧持等。
自佛教来到中国以后,几乎所有的出家人都跟着师父姓,来自安息国的安世高姓安,他的弟子也随其姓安;来自大月氏的支谦姓支,他的弟子也随其姓支。
到了晋代以后,佛教在中国传播越来越广,归信的弟子也越来越多。那时候,大家虽有一样的信仰,却有着不同的名号。
据《高僧传》记载,道安法师俗姓卫,出家后跟随师父改姓竺,后随佛陀,以“释”为姓。此后,沙门纷纷响应,直到今天,出家僧侣皆是如此。
道安僧团的内部组织管理主要依持佛制戒律。道安大师特别重视戒律,戒是断三恶道的利剑,无论在家出家都应以戒为基础。但其时佛教戒律相当不完备,因此道安大师在佛教戒律的译传方面颇多用心。他感到僧团戒律与组织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极大地制约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意识到了完善戒律等僧团组织管理制度的迫切性。于是他一方面努力搜求与组织翻译戒律;另一方面还参照现有的并不太完备的戒律制定了中国佛教僧团的“僧尼轨范”,成为中国佛教制定中国化的寺院僧团组织管理制度的重要尝试。
在佛教义理上,道安大师对般若学做了玄学化的诠释,并依此开创“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宗。
自汉以来,佛学有两大系,一为禅法,一为般若,道安大师实为二系之集大成者。道安重视般若学,一生研讲此系经典最力,同时重视戒律,搜求戒本至勤。大师又注意禅法,对安世高所译禅籍注释甚多。
由于道安大师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得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因此,道安大师被视为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又因道安法师出生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皮手钏),时人即称之为“印手菩萨”。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