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西汉末年,有一位权倾一时,从嫔妃到皇后直至皇太后的长寿女人,在皇宫生活六十余载的汉元帝之后王政君。王政君的家世非常显赫,据说能够追溯到她是黄帝后代。到了王政君父辈,官职越做越小。她的父亲王禁只是廷尉史的小官。王政君生下后就被父母当成了宝贝。请来不少名师,指导王政君的诗、琴、书、画。异常聪慧的王政君对这类修养都是一点则通。
丧国老太王政君
公元前54年,王政君进入了十八岁的妙龄。这年秋天,汉朝官吏照样挨家挨户核对户口,征收各种赋税。趁此机会,皇帝还派出身边大臣及侍从到民间探查,把一些十三岁至二十岁之间,风姿绝色的少女带回长安城,送入皇宫,以备皇帝享用。王政君就这样被选入宫。
出进宫的王政君,大概之体验到远离家乡的悲凉,她根本见不到皇帝的面。大约在王政君进宫一年以后,皇太子的爱妃司马良娣一病不起,不久离开了人世。司马良娣死后,太子因相思过重,精神恍惚,一会儿郁郁寡欢,一会儿又癫癫狂狂。
日子一长,太子宫中发生的变故让宣帝知道了,为了让太子重新振作精神,宣帝以应选出能服侍太子的新的佳人送入太子宫。一天,皇后趁着太子来朝见父皇,就把王政君等五位少女凌辱殿堂内和太子相见。太子为了搪塞母后的一番好意,当母后问他喜欢哪一位时,他随口说了一句,"这一位可以"。说这句话时,并没有看到他确切指出是哪一个。
当时王政君最靠近太子,也唯独她和其他四人的着装不同。于是御史便自作主张把王政君定位太子选下的那位报告了皇后。王政君立刻被送往太子宫,觐见的当天夜晚,她便与太子同床共枕了。太子的一次御幸,便让王政君有了身孕。
在此之前,太子宫中众多嫔妃大多都和太子度过良宵,可是却没有一位能生下孩子,偏偏刚进入太子宫的王政君,却捷足先登。
为了皇位连孩子都不放过
公元前51年,王政君顺利生下一个男孩。宣帝对这位皇孙甚是喜爱,亲自给他取名为刘骜。骜即快马,意味着他将来的宏图大志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刘骜只有两岁的时候,汉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继承了皇位,成为汉元帝,元帝即位的当天,就将刘骜立为太子,将王政君立为婕妤,三天之后,王政君被正式册封为皇后。
自从王政君成为皇后,一心一意关照着皇太子的成长。可刘骜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政务。元帝便有意另立定陶恭王刘康为太子将刘骜废掉。皇帝的这一想法,曾搅得皇后和太子忧心忡忡,心惊胆战。幸亏大臣史丹坚决不同意更换皇太子。况且刘骜是宣帝特别喜爱的王政君皇后生的,她始终循规蹈矩,无可指责,
所以元帝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公元33年,汉元帝崩溃,太子刘骜继承了皇位,王政君坐上皇太后的宝座。新皇帝无心治理国家。终日沉湎于花天酒地。尤其是后来遇到了角色佳人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就更魂不守舍,沉溺在床欢乐中,不
能自拔。皇太后王政君把朝政大权尽可能揽到自己手中,然后把治理国家的重任,作为一种赏赐,随心所欲地分配给王氏家族成员。王政君把握朝政后,任人唯亲,
对于王氏家族成员都以高官厚禄,用血缘关系,连接起西汉政权的最高统治网。首先封阳平候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后的同母兄弟王崇为安成侯。还有五位王氏成员曾在同日受封为"王候"。凡是皇太后家族的人,几乎无一遗漏,都得到了最高的官爵。
王氏家族控制了国家大权之后,皇帝的权力日益削弱。甚至在选择皇位继承人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也难以做主,刘骜皇帝无子,需要在皇亲中重新选定皇位继承人。刘骜皇帝想把皇位传给同父异母的兄弟定陶恭王刘康,他也曾向定陶恭王暗示过,不让他离开京都,只守在自己身边。
在刘骜皇帝生病的时候,定陶恭王果然留在了宫廷内,朝夕和皇帝相伴。这种情景,招致了大将军王凤的强烈嫉恨,他已意识到,如果将来定陶恭王掌权,那么王氏家族费尽心机建立起来的基业。就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为了保住王氏家族的利益,必须搞垮定陶恭王。
于是,王凤借出现了日蚀对定陶恭王进行诬陷,说这是上天对长期滞留京师,不归属地的亲王的警告,为不违抗天意,必须遣亲王回自己的属地。刘骜皇帝无力反驳,只得和定陶恭王洒泪告别。
王氏家族控制了朝政大权
以王政君为首的裙带关系像蜘蛛网一样布遍宫中内外,京兆尹王章对王凤等人独揽大权深为痛恨,于是大胆向皇帝递了奏章,讲清日蚀的真正原因,列出王凤等人的重重罪状,希望皇帝能免除这些人的官职,请出忠贤之士替代他们。刘骜皇帝收到奏章,也深感王章言之有理,如果不及时刹住王氏家族独断专行之风,刘氏的天下确实已经岌岌可危了。
正在刘骜皇帝秘密筹划之时,王凤接到告密,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托病不再受理朝政,皇太后王政君此时又助了王凤一臂之力,进行了绝食,以此威逼皇帝作出决断,对上告他们的人作出处理。
软弱的刘骜皇帝最终只好作出了让步,并向舅父王凤赔礼道歉,让母后保重玉体,出于无奈,将王章关进了监狱,最后被迫害而死。从此,王凤等人更加不可一世。一年夏天,成都侯王商得了病,为了找到避暑之处,竟向皇帝开口想借用专供皇帝使用的光明宫。
他还在自己住宅内建造一个湖泊,穿城墙引水,自己常常在湖中行船作乐。其他王侯也大同小异,搜刮百姓,作威作福。宣帝时代形成的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刘骜皇帝生前选皇位继承人是定陶恭王刘欣,并封为皇太子。
之所以选中刘欣,皇太后王政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收受了刘欣家大量贿赂,于是就把国家命运交于比刘骜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花花公子。公元前7年,刘骜皇帝因荒淫无度,受损与床。皇太子刘欣继位,史称哀帝。刘欣对一位英俊青年董贤
爱护有加,赏他的钱额总有全国一年加收的赋税那么多,还打算把皇帝的位置让给董贤。公元前一年,昏庸腐败的哀帝一命呜呼了,已经是太皇太后的王政君在哀帝死去的当天就亲临未央宫,收起了印绶,派人找来他的侄儿王莽,把他一手扶植起来,将宫廷内外大小事都交给王莽主管。王莽是王政君兄弟王曼的儿子,因王曼死的早,没有赶上封侯,所以王莽的家境和其他亲戚相比,不免有些寒酸。
王莽的起家靠的是王凤的鼎力相助,在王凤当大将军之时,又一次患病,王莽尽心尽责照顾,煎汤熬药,昼夜不离病床边。王凤对这位侄儿的孝心感动不已,故在王凤临死前,请求王政君提拔他,加上王莽很会为人处事,不少人为他讲好话,王莽官职不断迁升,最后被封为新都侯。
公元前8年,王莽三十八岁时,在皇太后推荐下,被提拔为大司马,后来由于他和哀帝的家族集团出现矛盾,受到几年冷遇,直到哀帝死去,他才得到再度出山的机会,首先,王政君决定,让王莽出任大司马,主管军政大权,王莽成为朝廷内外举足轻重的人物。
王政君把他当成心腹看待,王政君临朝听政,而朝廷的具体事务由王莽全权决断,掌权后的王莽,突然变成另一副嘴脸,一改过去的慷慨和谦恭,他拉帮结派,先是把哀帝为首的家族集团,以各种罪名严加惩处,之后,又担心自己伯父、叔父们揭露自己的两面派做法,于是便先下手为强,采取恶人先告状的做法,通过威逼的办法使王政君不得不下令将自己的弟弟红阳侯王立和平阿侯王仁赶出都城,驱逐回他们自己的封国。
不久,王莽派人前往封国,迫使他们自杀。王莽的阴险毒辣由此可见一斑,但王政君对此无所察觉,反而越来越看重王莽。王莽非常明白,自己有了如今的地位和权力,全靠王政君的一手栽培,以后若求的更大的发展,还需要这位老太后的鼎力辅助,所以,王莽笼络太后身边的侍臣。
他甚至违背祖训,将王政君几个妹妹都封了爵位和土地,以此来换取王氏姐妹在太皇太后面前对他的赞誉,进而博得太皇太后的欢心。当时的王政君虽然已经是年近八十高龄的老夫,但她不满足生活在高墙深院之中,她的嗜好就是外出游乐。
王莽抓住了这机会又大献殷勤,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他请王政君率领这皇宫贵妃们出外游山玩水,夏天他早早给老太后安排好避暑的好去处,一年四季,王莽费尽心机,以讨好王政君的欢心。王政君把王莽的阿谀奉承,当成是对自己的顺从、尊敬,根本不会想到王莽会有什么险恶用心,以至后来,王政君几乎把所有大全都交到王莽手中,可是王莽并不满足,他的最后总目的是实现自己的皇帝梦。由于王莽大权在握,许多大臣为了保住地位、权势,便和王莽结为同盟。
他们不断上诉给王政君皇太后们列举他的许多功绩,要求给大司马王莽加封。王政君受缠不过,决定赐给王莽"安汉公"的加封。谁知王莽此事小施策谋,采取欲擒故纵的办法,于是朝廷又再次对王莽进行了封赏。不久,王政君又下达了一道诏令,声言皇帝太小,自己也已经年迈,有些力不从心,决定把朝政大权交给安汉公,由他受理各种奏章、文件。
在年仅十四岁的汉皇帝失去之后,汉王朝出现了短暂的真空,谁将继承皇位成为当时最紧迫的问题,刘氏家族里起码有几十人都有继承皇位的权利。而他们全已长大成年,一旦当上皇帝,很容易对王莽构成威胁。
后来的王莽决定由年斤凉水的广戚侯子婴继承皇位,子婴是汉宣帝的玄孙,选用子婴,他的用心不言自明。王政君这时似乎才有所醒悟,真正看清了侄儿王莽的险恶用心,如今再反悔已经晚了。面对既成现实,她只能叹息自己断送了大汉的基业。
结语
王政君在我国历史上是首位给五任国君担任皇太后的女人,她的一生成败各占一半,但是功过并不相消,她心系汉王朝,为了大汉的王朝汲汲营营,却力有不逮最终导致了外戚干政,让一代王朝覆灭。也让她在遗憾和悔恨中度过了一生。
参考文献:
《春秋》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