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的成功与否(或者说成就霸业)在男人心中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的诸如娇妻美妾等都可以暂时放一下。比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他曾经感叹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但在他真正娶到了阴丽华之后,却为了事业有更大的发展,还是迎娶权势更大的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
那时候刘秀虽说有汉宗血统,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是一介布衣,在家乡种田为生,若不是王莽篡位,百姓造反,刘秀也就过着面着黄土背向天的日子。现在世道大乱,种田的刘秀在家乡也起兵,跟着更始帝刘玄造反。刘玄就派他去河北,收复河北的地方势力。这时刘秀刚娶了阴丽华,他为了他的革命事业,把新婚的妻子送回新野老家,自己只身去往河北。
当时的河北有三大王:真定王刘扬、广阳王刘接、赵缪王刘林。
而只身来到河北的刘秀却无一兵一卒,要事业成功,就必须利用河北这三大王的兵将,于是他决定娶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做妻子。到了第二年,刘秀以本部兵马与刘扬的十万兵马全在一起,轻松攻破邯郸,剿灭了王朗。
而这位新夫人郭圣通,显然是刘秀事业成功的重要人物,后来刘秀实力大增,成了河北的新军阀。到了公元25年,已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与更始帝刘玄决裂,并在河北鄗城以南的千秋亭登基称帝,有刘汉宗室血统的刘秀为表汉室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后汉或东汉。
当了皇帝的刘秀也没有忘记在老家的阴丽华,他把阴丽华也接到了洛阳。在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帝后同体”,东汉皇朝建立之初,有帝无后,郭、阴二女均同封贵人。两位贵人中,刘秀以阴氏雅性宽仁,有“母仪之美”,欲立阴氏为后。古之女子,未有不以登后位为人生至荣,可阴氏却坚辞不受。因着郭圣通为刘秀平定河北立下了大功,且在平定河北之时郭圣通一直伴驾左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郭氏已经生下了皇长子刘疆,而阴氏尚无皇子。故立阴氏为后,实众心难服。所以阴丽华坚决辞让,始终不肯接受后位。
建武二年六月,郭圣通被册封为皇后,其子刘疆被册封为太子。
尽管册封郭圣通为皇后,但刘秀心里还是念着阴丽华,对阴贵人充满了愧疚。愧疚归愧疚,你完全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来补偿她,但这刘秀也是个没有心计的皇上,他竟然还把他的愧疚之心直接在诏书中,白纸黑字表达了出来,激发了不必要的矛盾。
建武九年,贵人阴丽华的母亲和弟弟为“群盗”所杀,刘秀甚感悲伤,下诏说:“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于媵妾。朕嘉其义让,许封诸弟。未及爵士,而遭患逢祸,母子同命,愍伤于怀……”皇妃家眷遇害,皇帝下诏安抚,也在情理之中。要命的是,诏书很直白地说出了在皇帝的眼中,拥有“母仪之美”的阴丽华才是皇后的最佳人选,而郭圣通能成为皇后,完全是阴丽华“固辞”的结果。
这个诏书一下,让身为皇后的郭圣通情何以堪?这诏书当然激化了郭皇后和光武帝的矛盾,终于到了建武17年,光武帝决定废皇后郭氏,立贵人阴丽华为后。
历代史学家对刘秀的这一纸诏书都多有批评。不过阴丽华因有“辞后”的贤行,一生更是谦德可风,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但大家一致公认的是,这一纸诏书是光武帝处事不当,犯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