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建安七子”孔融为何被曹操杀害,9岁儿子临死前8个字名传千古

“建安七子”孔融为何被曹操杀害,9岁儿子临死前8个字名传千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档案笔记 访问量:621 更新时间:2024/2/9 3:35:20

“建安七子”孔融为何被曹操杀害,9岁儿子临死前8个字名传千古

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曹操

“建安七子”孔融乃儒学大家孔子的后人,传承了孔子身上的明德大智,一身儒家风范。世间向来就流传着孔融让梨美谈,可见孔融自小展现出来的品格也是让世人钦佩的。

一、传承儒家,独特风范三国混战,孔融死前哀求曹操发过他年幼的儿子,但他年仅九岁九岁的儿子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却没有半点胆怯。他十分镇定地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的深明大义也是十分难得的,因此,这短短的八个字也被代代流传下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身为孔子的后人,孔融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品德与才气,天赋异禀。如今,孔融让梨的故事已经变得家喻户晓。而当时已经懂得孝敬长辈,关爱家中小弟的孔融也才不过四岁。孔融没有像如今的许多小孩子那样在娇生惯养之中变得自私自利,反而还懂得去分享与谦让,这是值得当今许多大人孩子去学习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深入人心,而孔融不仅仅是在品格气度上展现出了与常人的不同。他更是德才兼备,在诗书学习上他也有过人的天赋。孔融自小便勤奋好学,擅长写诗作文,“腹有诗书气自华”便由此形成了孔融身上的君子气质。

孔融的才华受到世人的肯定,甚至一度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后来魏文帝曹丕还这样称赞他:“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能与杨雄班固齐列一排,可见对孔融的的褒奖与器重。

二、进入仕途,刚正不阿在古代,考取功名、出入仕途、报效国家是每一个男子的梦想。然而这对于孔融来说,也不列外。孔融十三岁时,便痛失父亲,父亲的突然离世对于孔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甚至还曾经悲痛到难以站起来的地步。孔融用他的孝行再一次感动着世人,他的名声也在世人中流传着,但后来由于一个偶然的事情使得孔融开始了他的仕途人生。

孔融刚正不阿,深明大义。他的才华与品德受到司徒杨赐的赏识,经过征召成为司徒掾属,明察暗访官员贪腐的事情。孔融却一点也不畏惧官僚背后强大的势力,也不害怕在官场上得罪了的人。无论是对于朝廷重臣,还是对于无名小官,孔融都是一律平等。甚至是王朝贵族犯了错,孔融都毫不顾忌地揭发他们的罪行。

也正是因为这样,初生牛犊不怕虎,孔融在官场也得罪了不少人。甚至曾经还有人因为孔融的告发而使得利益受到损害,因此还想要派人暗杀孔融。但幸好的是孔融得以逃过追杀,因祸得福的他也因此阴差阳错的得到了升官。

三、儒家直男,埋下祸端但古代官场里勾心斗角,互相残杀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没有人的仕途上一帆风顺的。“伴君如伴虎”,为朝廷做事也常常要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得罪皇帝,仕官途中,言行举止都要三思而后行。孔融虽然贤明,但才大气粗,伴随着官职的升迁,不懂得官场圆滑世故的他却在冥冥之中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甚至殃及全家。

三国时期,时局动荡,魏蜀吴三国相互攻伐以完成各自想要统一天下的大事。而魏国曹操带领军队一路行兵作战,收获了大量的民心与土地,在三国之中也是重要的一足,再怎么说,曹操也算得上是一代枭雄。但孔融却对曹操的事业与为政做法保持着反对态度,甚至他还对曹操有着偏见。

对于曹操想要统一天下的事情,孔融也算是冷嘲热讽。首先,曹操在攻打邺城的时候,曾经屠杀了城里的部分居民,男女老幼都没能逃脱曹操的压迫。从这开始,曹操的行为就引发了孔融的不满,曹操的形象在孔融的心目中变得低下,孔融也不断发表言论讥讽曹操。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孔融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自寻死路。

建安十二年,曹操进军讨伐乌桓的时候,孔融又按捺不住激动的心,对曹操又进行了一番数落与嘲讽。孔融毫不客气地对曹操的行为发言:“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孔融言语带刺,对待曹操傲慢无礼,语言攻击也是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的孔融在社会上的名气很大,人们对于他的言论也十分信服。而当曹操听到孔融对于自己的冷嘲热讽自然是不高兴的,再加上孔融的言论在民间也被广泛流传评论,曹操的心中对于这个似乎有些不知好歹的孔融也充满了愤怒与怨恨。

四、飞来横祸,株连九族终于,在孔融的日益放肆之中,他还是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虽然曹操暗自隐忍了孔融对于自己的谩骂与嘲讽,但这些怨恨与不满在曹操的心中逐渐积累着。朝廷的大小事宜,大到为政举措,小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曹操都没有受到孔融的待见。早在当初曹操为了节约粮食充实国力而颁布禁酒令的时候就遭到了孔融的极力反对,两人的积怨也越来越深。

终于,孔融与曹操的积怨还是爆发了。怀着一颗儒士之心,孔融主张扩大皇权,反而削弱诸侯亲王的权力以加强对国家的统治。在这件事情上,孔融提出的做法严重影响到了当时曹操的利益,这也使得曹操对孔融暗自起了杀心。

于是,老谋深算的曹操便为孔融强加罪行,甚至还是株连九族的大罪。这不仅仅要使孔融丢到了自己的性命,还要殃及到家里无辜的几十口人,甚至还包括他才九岁的小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祸端,孔融自然也无力脱罪,只能等待着被处斩的结果。

而最让孔融被忍的是,他那尚且年幼的儿子也要因为自己的罪行而无端杀害,于是他在死前苦苦央求曹操放过自己的儿子。但他九岁的儿子见到父亲哀求的场面时,却毅然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以表示家里没了顶梁柱,自己也难以苟活的心境。而这也流传下来成为了千古名句。

更多文章

  • 孔融被满门抄斩,乞求曹操放过儿子,九岁儿子说出八个字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孤风婉史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绍,甄宓,宦官,汉朝,三国,东汉

    据《后汉书·孔融传》中记载,孔融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孔融让梨的故事被人们当作尊兄重道的典范一直流传至今。作为孔子的后代,孔融不仅孝贤博学、颇负盛名而,且他还是一个能真心为百姓做实事的好官。可就是这样的圣贤却因为得罪了曹操,最终落了个满门抄斩的

  • 曹操为什么杀了孔融全家?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人冯学荣标签:曹操,孔融,汉献帝,曹丕,苏武,东汉末年

    大家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吗?故事是这样的: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于是他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

  • 很多人知道孔融将大梨让给哥哥,却很少人知道后来哥哥让他一条命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孔融,宦官,汉灵帝,张俭,名士

    孔融的名望很高,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毕竟很多人都是听着"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的。孔融兄弟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流传了一千多年。但是相对于"孔融让梨"的其乐融融,孔融兄弟还有一件充满血腥色彩,但同样能够证明他们的感情的事情。在"党锢之祸"中,孔融的哥哥孔褒将命让给了孔融。"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

  • 三国曹操已经灭了孔融三族,为何后世各朝各代还有“衍圣公”?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孔融,曹操,孔子,衍圣公

    很多人都以为孔融让梨的事情是真的,但正史中其实并没有发生过这件事情,这纯粹就是一个故事,在孔融去世多年后由人们根据孔融年少时的一件事情改编而来。原型事情发生在孔融16岁的时候,在当年,孔融哥哥的朋友张俭介入到了孔融的生命中。孔融哥哥的朋友张俭是东汉时期的一代名士,在朝野间有着很大的名声。当时张俭因为

  • 曹操将孔融满门抄斩,孔融7岁女儿死前说13个字,却成千古绝句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孔融,曹操,甄宓,诸葛亮,曹丕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就像故事中所说的那样,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若是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那么千里马也不能显现出千里马的才能。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就有无数的千里马没有遇到自己的伯乐,愤愤不平一生,最后郁郁而终。也有不少的千里马,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就比如杜如晦和房玄龄,他们

  • 孔融临终哀求曹操放过子孙, 9岁儿子冷冷说出9字, 曹操, 一并处决

    历史解密编辑:麦小民标签:曹操,孔融,曹丕,孔子,三国,曹魏,东汉,汉献帝

    世人皆知这 孔融让梨的故事,都说这孩子懂得谦让,还尊师重道,不过 ,最后却还是死在了曹操的手下。曹操曾这般评价孔融:“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可见,这孔融除了我们所认知的那一面之外,其实还有我们未曾认识到的一面,那么,曹操和孔融之间 究竟有何过节呢?

  • 卫子夫陈阿娇都被汉武帝厌倦,为何独独李夫人一直盛宠不衰呢?

    历史解密编辑:和他去远方标签:刘彻,卫子夫,陈阿娇,李夫人,钩弋夫人,平阳公主

    大家在荧屏上看到的各个朝代后宫的形象,都是经过修饰的。为了让剧情看起来更加跌宕起伏,就连薄情的皇帝,都可以变成多情的好男人,比如说汉武帝在观众眼中的形象,就是比较正面的。他对李夫人的宠爱程度,让很多女性都羡慕不已,哪怕是在她病逝以后,她的男人依然对她极为思念。事实上,汉武帝并没有电视上所演绎的那么多

  • 从“金屋藏娇”到废后, 陈阿娇为何敌不过卫子夫!

    历史解密编辑:黄元说体育标签:刘彻,卫青,陈阿娇,卫子夫,长公主,金屋藏娇,孝武陈皇后

    不是阿娇敌不过卫子夫,而是陈家敌不过卫氏一族。也不是陈家敌不过卫氏一族,而是这时候的陈家已经过气了,失去利用价值了,敌不过正当用时的卫氏。阿娇的母亲是馆陶长公主。馆陶是窦太皇太后的唯一的亲生女儿,是汉景帝的唯一的亲姐姐。虽然说“无情最是帝王家”,但是馆陶是女人,没有争夺帝位的可能,所以与母亲、与弟弟

  • 汉武帝为何会废了陈阿娇陈皇后,改立歌女出身的卫子夫为皇后呢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陈阿娇,卫子夫,刘彻,陈皇后,馆陶公主

    西汉第七位皇帝刘彻,是汉景帝与进宫前曾嫁作金家妇,并育有一女的貌美女子的王娡的儿子。刘彻16岁登基,21岁亲政。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韬武略的皇帝,一生成就颇丰: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行推恩令,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

  • 汉武帝对这3个女人的感情:讨厌陈阿娇和卫子夫,唯独喜欢李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刘彻,陈阿娇,卫子夫,长公主,汉武帝,孝武陈皇后,孝武李夫人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对他的女人却多薄情,不管是陈阿娇还是卫子夫、钩弋夫人,都没有好下场,可为何对李夫人做到了自始而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汉武帝对这3个女人的爱与厌。喜欢李夫人的刘彻。说起李夫人有些人可能感到陌生,但说起李夫人的哥哥、那个战绩平庸总是损兵折将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大家应该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