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讲究尊卑,称号就是尊卑的最直接体现。“太”就是“大”,它既代表地位的崇,也代表辈分的尊,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诸侯王的母亲称“王太后”,民间称一家之主的母亲为“太夫人”。
可见,“太”字是不能乱用的,女人能不能加冕“太”字号,什么时候加冕,由“妻以夫荣,母以子贵”的原则决定。比如只有皇帝的嫡母才可以称作“皇太后”,生母往往只能称“太妃”,运气好的死后可以得到追封太后。再比如只要丈夫在世,妻妾们只能称“后”或者“妃嫔”,绝不能称“太”。
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却打破了这个禁忌,刘秀还在世时,她就被称为“中山王太后”,后改称“沛太后”。按常规理解,女人配以“太”字,就意味着丈夫入太庙吃祭祀了,郭圣通称“太后”,岂不是诅咒刘秀嘛?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郭圣通的称号是“王太后”,而不是“皇太后”。
“皇太后”是随皇帝的称呼,也就是丈夫死了,儿子做皇帝了。“王太后”是指先王死了,儿子接班的情况。郭圣通的儿子刘辅封中山王(后改封沛王),他的父亲刘秀是“皇”,而不是“王”,不存在“先王死了”。
虽然刘秀没死,郭圣通就称“王太后”,叫起来有点别扭,但是理论上也可以打个擦边球。
其次,郭圣通的“王太后”称号不是首创,有旧例可循。
第一个创造皇帝还在世,妃嫔就随儿子称“王太后”先例的是汉武帝。汉武帝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帝王,他一生创造了多项历史记录,这只是其中之一。
汉武帝有一个宠妃叫王夫人,她是既卫子夫之后,第二位受宠的女人,给汉武帝生下次子刘闳。
不过王夫人红颜薄命,没几年便重病缠身。汉武帝为了安慰她,准备给刘闳册封,他让王夫人任意给儿子挑选封地。王夫人不客气,张口提出要洛阳。汉武帝沉吟半天说,洛阳那地方有武器库和敖仓,历来都不能做封地,你另挑一个吧。
王夫人默不作声,于是汉武帝做主,把齐国这块最丰腴的土地封给了刘闳。病重的王夫人不能下床,她以手击头,代替磕头谢恩。
不久王夫人去世,汉武帝下旨,追封王夫人为“齐太后”。王夫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丈夫还在世,就被称为“王太后”的女子。
约二十年后,汉武帝的又一位宠妃李夫人香消玉殒,他循王夫人旧例,追封李夫人为“昌邑王太后”。补充说一句,汉武帝临终前,还留下遗言,自己死后追封李夫人为“皇后”。
所以,郭圣通提前加冕“王太后”,并非首创,而是因循旧例,不算“违规”。
最后,郭圣通独特的称谓背后,其实是刘秀深深的内疚。
汉武帝这个人霸道,什么事都敢做,为了表达对宠妃的爱,不惜把自己“搭进去”,没人敢对汉武帝说半个不字。可刘秀的性格更儒雅,郭圣通还是被废黜的皇后,他为何要给郭圣通这种超拔的荣誉呢?
郭圣通可以说是刘秀人生中的贵人,当年刘秀在河北白手起家,危机重重之时,正是因为娶了郭圣通,获得了郭圣通的舅舅刘杨十万兵马的嫁妆,才翻身变成了“大富豪”。刘秀的帝王之业,也因郭圣通走上了快车道。
所以,刘秀登基后,没有册立发妻阴丽华,而是立郭圣通为皇后,同时立郭圣通的儿子刘彊为太子。
当刘秀统一天下后,皇权与豪门集团之间矛盾凸显,由度田事件引发了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暴乱,差点颠覆了新生的东汉政权。刘秀为了强化与南阳集团之间的政治联盟,不得不抛弃式微的河北集团,而郭圣通作为河北势力的代表,被迫让出了皇后之位。
刘秀此举,稳定了政治局面,而郭圣通却因此无辜被废。所以,心怀愧疚的刘秀,始终想方设法从其他方面给予弥补。比如他给废太子刘彊加封了两个封国,给郭家人更多赏赐,抬高郭氏家族的地位,当然,也包括给郭圣通提前加冕“王太后”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