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一生有两个皇后,第一个皇后为郭圣通,第二个皇后是阴丽华。从刘秀对待这两个皇后的态度来看,他都是非常宠爱的,对她们所生的子女也寄予了厚望。阴丽华是刘秀的初恋,也是他的结发之妻,可因为政治需要而没有成为皇后。郭圣通为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河北豪强郭氏的女儿,刘秀与她的婚姻完全是政治需求。两人联姻后刘秀得到了河北豪强的支持,率军平定了王郎叛乱,奠定了争霸天下的基础。可以说郭圣通对东汉的建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身后的河北豪强也是东汉初年的重要支柱力量。
这两位皇后都是刘秀的挚爱,所以在立后问题上刘秀多处于政治考虑。对于没有立后的一位,刘秀也给予了最大的照顾,使其拥有的权势和影响力也不差于皇后。如此一来,这两位女子身后的势力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而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刘秀废除郭圣通,改立阴丽华为止。
对于刘秀废后的原因,历史学者们众说纷纭。比较统一的意见是,基于刘秀的废后诏书。他们认为郭圣通嫉妒刘秀宠爱阴丽华,私下里多有怨言,因而激怒了刘秀,导致被废除皇后之位。从废后诏书来看,这个说法是成立的。但从事后,刘秀对郭圣通的及其儿子、家族的大量赏赐和封地来看,似乎说不过去。
郭圣通被废后,并未被赶出洛阳,而是被封为中山王太后,仍旧居于北宫之中。刘秀封郭圣通所生的儿子刘辅为中山王,并把常山郡划给中山王封国,以奉养郭圣通。郭圣通的家族也没有获罪,而是被大量册封。她的弟弟郭况为安国侯,从兄郭竞为为新郪侯,官至东海相。郭竞的弟弟郭匡为发干侯,官至太中大夫。不仅如此,就连郭圣通叔父郭梁的女婿陈茂也有被封为列侯。可见郭圣通虽然被废,但地位不降反升,她的儿子和家族的地位越发受到尊崇。她自己安享王太后藩位十一年,死后葬在光武帝陵以北,可见刘秀并不怨恨她。
作为男人,我对男人的那点小心思还是比较清楚的。如果刘秀真如诏书中说的怨恨郭圣通,他绝不会对郭家和郭圣通的儿子如此加封赏赐。即便刘秀是以宽仁出名的皇帝,他最多就是当个陌生人。因此从刘秀的行为来看,他是不怨恨郭圣通的,甚至在废后问题上对郭圣通有很大的歉意。所以他才在官爵和赐封上加大对郭圣通一系政治势力的偏重,甚至不限制郭氏的发展,使其成为东汉初年的四大外戚家族之一。在我看来,刘秀诏书上所说的感情问题只是随便找了个理由,他废后的原因并不是如诏书所示。
从刘秀在第一次立后时的表现看,他就把皇后之位当成了筹码,并非自己心中的妻子。东汉刚建立时,皇后之位空缺,郭圣通和阴丽华都是贵人。不久之后真定王刘杨在真定谋求造反,刘秀派耿纯灭杀刘杨兄弟,因此世人都以为刘秀不会立郭圣通为后。可是刘秀反其道而行之,不仅立郭圣通为皇后,还立郭圣通长子刘疆为皇太子,并且大力赏赐郭家。这样一来不但真定王刘杨被灭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被消弭,也让刘秀得到了大量河北豪强的支持。从这一手操作来看,很明显皇后之位在刘秀心中就是政治筹码。
如果刘秀不是真正因为怨恨郭圣通而废后,那废后的理由就是只剩下政治原因。从郭圣通被废前后发生的事情看,她并没有明显的过错,废后不具有强制性的理由。那么结合郭圣通被立后的操作手法,刘秀废后的原因很可能是将这个筹码换个地方用罢了。既然要换地方用,那就得换人,所以郭圣通被废只是为了给阴丽华腾位置,并不是具体犯了错误,更不是因为她说了怨恨刘秀的话。
结合当时东汉朝廷发生的一系列风波,尤其是度田制改革引起的政治风波来看,这更加证明了上述论断存在的可能性。而刘秀废郭圣通,改立阴丽华为皇后,便是为了平息这一系列政治风波而做出的妥协。
实际上自郭圣通被立为皇后,她与阴丽华身后的势力就形成了隐形对抗的状态。这不是她们两人的意愿,但却是朝中勋贵的选择。郭圣通出身于河北豪强郭氏,她受到了以真定王刘杨和郭氏家族为代表的豪强门阀的支持。再加上刘秀任命了很多陇西名士作为皇太子刘疆的老师,所以陇西豪强勋贵和加入了这个阵营。于是朝中形成了以郭圣通和刘疆为核心的勋贵集团,他们的目的是扶持皇太子刘疆顺利接班,便可以在新皇登基后享受特殊待遇。这在中国数千年的皇储之争中,是极为常见的。
阴丽华出身于南阳新野的豪强阴氏,祖上是齐国名相管仲。阴氏在南阳豪强中为大户,是刘秀起兵之初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阴氏与邓氏长期通婚,而邓氏的邓晨又是刘秀的姐夫,所以阴丽华和刘秀是青梅竹马的感情。在刘縯被更始帝刘玄谋害后,阴氏是第一个主动出来力保刘秀的。因此阴丽华对刘秀来说既是青梅竹马的初恋,也是患难夫妻。而阴丽华身后有着以阴氏为首的南阳豪强门阀的支持,他的儿子东海王刘阳也是皇太子呼声很高的人物。再加上刘秀在河北崛起时,千里投奔的南阳名将占了过半的数量,所以这个集团在朝中很有影响力。
东汉建立初年,刘秀的根基在河北,全靠河北豪强支持才能与更始政权、绿林军和赤眉军争夺天下,自然在政治上要偏重于河北群雄,立郭圣通为皇后是最自然不过的选择。可是在刘秀废郭圣通时,东汉已经扎根河南多年,又先后平定了陇西和蜀地,国家的核心力量都移动到了河南的郡县。
度田制的政治风波就是发生在河南,尤其是南阳一代最为严重。当时刘秀进行度田制改革,让各方豪强上报实际拥有的田亩数量,并由朝廷丈量注册登基,作为以后征税的依据。河南和南阳的豪强门阀,仗着有人在朝中当官,或者是刘秀起家的勋贵将领,便联合当地的郡县官员阳奉阴违,隐瞒申报的数量。
刘秀派出官员下去查访,发现很多营私舞弊的地方,便严厉的处罚了下面的官员和豪强门阀,因而引起了南阳勋贵集团的反弹。这个反弹在当地豪强的支持下发展为暴动,动摇了东汉的国家根基。按史书记载,"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于是刘秀不得不派出军队到各个郡国安抚和镇压暴动,国家也陷入了动乱之中。
如果只是这场动乱,那凭借东汉朝廷的力量也是足以平定的。最为麻烦的是,地方豪强与朝中权贵勾结,将暴动无限制的扩大化,逼得刘秀不得不在朝中大开杀戒。据说在欧阳歙的度田罪案子中,刘秀就处死了河南官员十余人。
由于暴动的扩大化,刘秀不得不扩大打击范围,很多功臣被牵连入狱,最为著名的便是云台二十八将中的刘隆。而这样暴动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也让很多潜在的矛盾找机会爆发。与此同时,交趾郡征侧、征贰姐妹起兵造反使得东汉朝廷雪上加霜,刘秀不得不停止了对度田制罪责的追究。
郭圣通皇后之位被废就是刘秀向南阳勋贵集团妥协的结果,而南阳勋贵集团也见好就收在度田制的推行上表示出配合的态度。因为只有改立阴丽华为皇后,才可能改立东海王刘阳为皇太子,这样南阳勋贵集团的利益才有保障。有了皇后地位的支持,南阳勋贵的目的达到,也就不敢再扩大暴动的反围。
南阳勋贵集团知道刘秀只是一时被各方叛乱捆住手脚而已,等马援平定了交趾叛乱后再收拾他们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他们也不想把自己逼向绝路。可以说这是刘秀为了稳定国家局势才让郭圣通做出的牺牲,他在事后也是尽力做出补偿。这种补偿与当初立郭圣通为后,事后却补偿阴丽华,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对于刘秀废后的原因分析,我认为是在政治上的一种妥协和平息朝中政治风波的选择,诏书上却无法名言。实际上这种政治妥协和交换在中国古代政坛上很常见,也是交换双方默契的选择,不能在书面上体现的。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观和西方社会最大的差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