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志勤系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三年前还没有多少人熟悉“核酸检测”为何物,何事,何方神圣,如今却成为人们最最熟悉不过的“小事一桩”。
网上有很多有关“核酸检测”的调侃,打油诗和图文并茂的笑话类故事,述说着人们与“核酸”的恩爱情仇的复杂心情。人们由开始偶尔做“核酸”,到三天一次,再到三天三次,再到七天七次,最后是干脆天天都做“核酸”,据有的地区人们已经做了有百次之多。最神奇的变化是,人们由原来的抵触,到反感,再到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发展到如今一天没做核酸,突然有点不习惯,总不踏实,甚至还有点“负罪感”(像犯了什么大错一样),我们不妨把这种变化暂且标为“核酸心理反应”好。
我们不仅需要关心我们每天的“核酸”结果,更要关心“核酸数据”的安全结果。
据官方报道,仅北京地区每天参加核酸检测的人数都高达千万以上,最多几天多达两千万人之多。有关数据收集,采集,保存,使用就成为极其敏感和重要的问题。
每天的身份证信息由谁收集,由谁保存,最后的安全关在哪里,广大群众一无所知。据了解,获得参加核酸检测的资质(资格)的公司数量庞大,群众无法掌握其安全性可靠程度,我们的审批监管机构是否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保证这些公司收集到的信息会永远处于安全之中呢?我们的担心是有理由的。
最近北京有关部门查处了几个违反经营操作核酸的公司企业,让人们大吃一惊:我们的个人信息放在这些无良企业手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的数据服务器是在国内(千万别说在国外),我们的数据库是无人可破的“固若金汤”之地,如果有被恶意侵入,黑客作案,我们的安全将失去最后一道防线。只要試想一下,我们如果有十多亿人次的核酸检测资料和个人信息,每天在“云间漫游”,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参加每天核酸检测的人如果只是退休老人,上学的孩子还不算过于暴露,可是我们的军人,科研人员,政府官员,还有党代会代表和中央委员们,他们的数据都会在大数据库中存在被曝光的威胁。这些数据都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信息啊!
我们的疾病控制机构有能力控制疫情,但是否有能力保护我们的信息安全,值得关注。因为至今还没有一个相关单位出门解释和告诉公众,我们为保护核酸数据安全做了哪些技术,法律方面的保护措施。
最近在俄乌冲突中,不时爆出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对对手实行精准打击的案例,应当引起我们的最高程度的重视。保护好我们公民的信息安全,也就是保护了我们的国家未来和国家安全。
我们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核酸检测”虽然重要,但是核酸检测数据安全最重要。决不能把这些国家最机密最珍贵的信息交给不可靠,不可信,不可跟踪的企业的数据库中。
疫情总会消退,而我们的信息却会永远留在“云顶”,它们的安全,它们的命运,总让我们牵挂,不能不让我们日夜担忧。
“核酸检测”可以是企业的责任,可是保护“核酸数据”安全则是国家的责任,必须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