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建立之初,君权本身较为薄弱,即使贵为皇帝也要面对多股势力的制衡,而社会也因为连年战乱而一片凋敝之象。在这种情况下,汉文帝以及其继位者汉景帝选择推崇无为而治,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民众生活安稳并逐渐富裕,汉朝的经济得以发展,国力也不断提升,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推行轻徭薄赋,自己也过得比较节俭,不仅不爱奢侈之物,在女色方面也较为节制,除了皇后之外的妃嫔也非常少,这也导致汉文帝的子嗣较为单薄。除了汉景帝刘启、梁王刘武以及馆陶长公主之外,还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最为重要的区别在于,景帝姐弟三人均为皇后所出,而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儿子与女儿只是庶出。
绛邑公主作为汉文帝最小的女儿,并未能在史书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只言片语,生卒年月以及姓名都没能得到记载,与之相对的是,馆陶长公主刘嫖却在西汉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不仅得到了父母的宠爱,在胞弟刘启继位后依然能够在王室内部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左右了汉朝皇帝人选的选择。馆陶长公主刘嫖生于公元前189年,取意身轻便貌,当时刘恒只是代王,而皇后窦氏也只是普通姬妾,刘恒宠爱窦氏,而她生下的女儿也得到了刘恒的疼爱。刘恒本有自己的王后,但王后早逝其所出子女也纷纷早夭,在刘嫖九岁那年,刘恒成为了汉朝的新皇帝,窦氏最终成为了汉文帝的皇后,而刘嫖也成为了馆陶长公主。
长公主的身份与诸侯王平级,从册封这方面便足以见出汉文帝对女儿的宠爱,刘嫖的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后,一母同胞的弟弟则是太子,刘嫖在宫中的身份地位也自然不容小觑。刘嫖最终下嫁于堂邑侯陈午,夫妻二人至少育有二子一女,其中便包括金屋藏娇典故中的陈阿娇。皇后窦氏只是姬妾时便精于心计,而馆陶长公主也很好地继承了母亲善于权谋的手段,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景帝时期,虽然窦太后与馆陶长公主是女子,但汉朝向来有女性参与政治的传统,而当时的这方面限制也不如后世严格。
景帝最先选定的太子是由栗姬生下的刘荣,而馆陶长公主则希望将自己的女儿阿娇嫁给刘荣,促成所谓的亲上加亲。馆陶长公主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自己与皇室的联系,即使景帝去世自己依然能够在皇室有立足之地。栗姬对馆陶长公主的提议并不热衷,因为长公主常常为景帝献上美丽姬妾,栗姬本就十分讨厌长公主,因此拒绝了这一要求。在与栗姬不欢而散之后,馆陶长公主的目光则转向了当时还是美人的王氏,王氏的幼子刘彻即后来鼎鼎大名的汉武帝。王美人愿意接受长公主的建议,两人结成了同盟,后来栗姬失宠,长公主又在暗中采取各种行动,最终汉景帝改立刘彻为太子。
刘彻六岁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为帝,此后致力于摆脱外戚掌控,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董仲舒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满足了汉武帝的需要。刘彻虽然是因为得到馆陶长公主的帮助才成为太子,但他不喜欢安排给他的陈皇后,也不喜欢被外戚掌控。很快陈皇后被废,而馆陶长公主也因此逐渐失势,尽管如此,馆陶长公主的吃穿用度从未被苛待,死后甚至表示希望能够与自己养的貌美男宠合葬。无论如何,馆陶长公主的一生享尽荣华富贵,也积极地参与了汉朝王室的诸多事务,虽然最终失势但至少也曾手握权力。
相比之下, 同为汉文帝女儿的绛邑公主却要失色不少,正如前文所言虽然贵为公主,但绛邑公主的生卒年月不详,姓名也没有流传下来,其生母不详,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是刘恒的另一姬妾所生。刘恒在公元前180年被迎立为帝,当时立即封赏功臣,绛侯周勃被封为相还得到了黄金等实质性奖赏,刘恒听说绛侯周勃的长子尚未婚娶,立即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实际上,这正是绛邑公主称号的来历,她的封号并不是汉朝王室册封,而是遵从了夫家的封地名称,如此可见,汉文帝对这个小女儿并不如对长公主那样上心。
汉文帝虽然在称帝不久就给了周勃许多封赏,但实际上却对他十分忌惮,后来汉文帝怀疑周勃会谋逆,又将其关入大牢,周勃不仅花费许多钱财上下打点,还有绛邑公主亲自求情。汉文帝最终放过周勃却不是因为绛邑公主,而是因为薄太后,虽然周勃最终逃过一劫,但绛邑公主的夫君周胜之后来又卷入了杀人事件,失去了自己的封国,公主在夫家的地位也岌岌可危,虽然历史没有详细记载,但绛邑公主的余生大约也十分凄凉。
馆陶长公主与绛邑公主虽然都是汉朝的公主,但二人的命运却迥然不同,虽然汉朝的男女限制不如后世严格,但尊卑长幼的默认规则早已完善,嫡女与庶女,长女与幼女的区别冥冥中已经决定了二人的命运。另外,馆陶长公主的母亲窦氏向来受宠,后来又成为皇后、太后乃至太皇太后,而绛邑公主的生平都没能留下记载。相比之下绛邑公主毫无优势,自己的婚事与未来也由不得自己做主,绛邑公主的婚事是汉文帝与周勃的博弈,而当汉文帝不再信任周勃,绛邑公主的处境自然也会变得更为艰难。值得一提的是,馆陶长公主有权谋有手段,但在陈皇后被废后依然失势,这说明即使是受宠的公主也还是会因为自己女性的身份受到限制,即使能够施展抱负也只局限于一时,这也说明了封建时代的诸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