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封建历史上至高无上的象征,拥有杀伐决断、判人生死的权力。无人企及的地位,无比尊贵的身份,曾经招致多少人为之狂热。纵观历朝历代,有多少草莽为此铤而走险,有多少兄弟手足为它兵刃相见,甚至父母双亲都可以置若罔闻。
一代明君圣主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同父同母的兄弟,将老爹高祖李渊送上"太上皇"的位置,自己不揣冒昧地做起李唐江山的当家人;武则天为了自己临朝称制,将四个亲生儿子逼死两个,三儿子李显和小儿子李旦整日活在惊恐中;宋太宗赵光义一手炮制出"烛影斧声"的千古迷案,顺理成章坐上宋朝的江山。
这些人走向皇位的方式基本上如出一辙。相比之下,西汉历史上的"假皇帝"手法要比他们高明太多,依靠自己出神入化的"演技",用时28年成功地攫取汉朝刘氏的江山,提起此人大大有名——王莽。
少年贤者的王莽
王莽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他是偏偏修为的贤者,中年时他是天下夸赞的道德楷模,晚年时沦为篡权谋汉的乱臣贼子。无论是少年的贤能,或是中年的名声,实际上都是王莽为了窃取大汉江山服务。
所以,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赋诗《放言五首·其三》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说王莽没有暴露篡汉动机时,拥有堪比周公辅政的美名,但所有的美名盛誉在皇权的诱惑力面前,都显得分文不值。
王莽,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家太后王政君的娘家侄,王莽的父亲王曼壮年早逝,留下王莽与母亲相依为命,王政君可怜娘家幼侄与寡嫂,便对王莽娘俩倍加关照。
王莽为人精明,深知自己没有父亲仰仗,与同宗族王氏子弟没法相比,那些王氏二代仰仗姑妈王政君的势力,整日嚣张跋扈为所欲为。王莽在族人的衬托下,显得十分谦和有礼。当世之人都夸赞王莽是个"好青年",能够礼贤下士,行为举止也都符合礼法。
中年楷的王莽
西汉时期,由于处在封建历史完善阶段,还没有达到人人平等的程度,奴仆都是主人的财产。王莽为了博取好名声,不惜痛下血本。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可在王莽眼里儿子众多,杀一个不多,杀两个不少。
王莽的次子王获因为失手将仆人致死,此事传到王莽的耳朵里,王莽肯定不会放过表演作秀的大好时机,以此训导儿子,晓之以大理,动之以小情,整日向儿子灌输这些不着边际的道理,王获由于不堪父亲的喋喋不休,最后只好给仆人抵命。
王莽此举引起世人极大的震撼,特别是那些崇尚仁爱的儒家知识分子,更是将他作为道德的标杆进行宣传。一时间,王莽的声名鹊起,誉满整个西汉朝堂。不仅如此,王莽的大哥同样英年早逝,王莽小心谨慎侍奉寡嫂、扶养侄儿,还在同一天给自己的儿子和侄子举行婚礼,以此来显示自己将侄子视若己出。
王莽为了能够发迹,还亲自伺候年老体衰的叔父王凤,为了照顾王凤的饮食起居,王莽蓬头垢面衣冠不整,让王凤深受感动,为此上书太后王政君保举王莽入朝为官。王莽忍耐多年,终于算是熬出头。
密谋大业的王莽
王莽在叔父王凤的推荐下,回到朝廷任射声校尉。从此以后,王莽的性情大变。王莽深知自己起家的本钱是"标榜道德",为了使自己能够达到把持朝野的愿望,王凤去世后,王莽首先将屠刀指向自己的王氏宗族,借助盟友孔光等人的势力,将本家王氏一一逐出朝廷,群臣一看王莽果然是大公无私的典范,进而对王莽的品德更加深信不疑。
王莽的势力越做越大,群臣干脆一同上表请求王政君封王莽为"安汉公",自先秦以来大臣的封爵分为"王、公、侯、伯、子、男",一般情况下异姓大臣能够封侯已经是凤毛麟角,王莽居然能够位居侯爵之上,足以见得他的手段有多高明。
拥有安汉公和三辅之首等头衔的王莽,丝毫没有表现出知足的迹象,他念兹在兹的是汉朝最高的皇帝职位,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王莽决定谋害汉平帝,另立幼小的孺子婴。所以,京剧《白蟒台》有段台词说"想当年设酒宴松棚会上,用药酒毒死平帝老王",王莽借助给汉平帝敬酒的机会毒死汉平帝。
汉平帝驾崩后,王莽指示手下上书请求立王莽为"假皇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太子,成为封建历史上最搞笑的一幕。王莽坐上"假皇帝"后,俨然如真皇帝一样,大赦天下、巡游四方,将皇帝该干的事儿全部干一遍。
坐假皇帝两年后,王莽不满"假皇帝"的身份,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以皇帝自居,给自己定年号为"始建",从此王莽表演作秀的形象彻底撕破,天下人一看,原来被王莽欺骗这么多年。一时间,各路诸侯势力纷纷崛起,以绿林军和赤眉军声势最为浩大,一举攻下长安,将王莽诛杀。
纵观王莽的一生,他真的是机关算尽,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直到公元6年登上"假皇帝"的宝座,整整用51的时间全心投入表演,只为体验15年"做皇帝"的瘾。后人经常用"操莽重生"来比喻那些阴险狡诈的人物,王莽确实有着过人的才情和忍耐,但他没有用在正道,最后没有落得善终和美名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