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堂杀天子的后果成济难道不知吗?成济哪里来的“勇气”呢?
受司马家重恩的成济
司马家待成济,可谓是有恩的。
当时的成济,是魏国的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官职不高,但前途远大。
太子舍人,字面意思就是太子屋下之人,宿卫东宫。
自汉代开始,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担任,以使其修养品行影响太子。
三国时期,太子舍人也多为杰出人士担任。
魏明帝时,张茂曾为太子舍人。他曾多次上表切谏天子,劝谏天子不要大修宗室,因此颇受时人景仰。
而后来西晋的权臣张华,也“起家太子舍人”,后来,司马炎去世后,他一度把持朝政。
蜀汉方面,名将霍弋、罗宪,都曾为太子舍人。后来,他们成为蜀汉独当一面的大将。
可以说,三国时期的太子舍人,或在文学、律法上有所造诣,或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多为一时人物。
然而,成济既非出身名门望族,也无尺寸之功,更没有德行名声,却也能担任太子舍人。
显然,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司马家“畜养”而已。
当时的曹魏,并没有立太子,所谓太子舍人,自然没有什么东宫要宿卫,自然就是替司马昭“看守”皇室而已。
当然,于成济而言,他能出任太子舍人,自然要感谢司马昭。说司马昭待其有恩,毫不为过!
士为知己者死。成济要报司马昭的恩,自然而然。
无法突破的底线
曹髦起事前,召信得过的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起常侍王业商议,表示要“自出讨之”,铲除司马昭。
尚书王经表示:司马家掌大权已久,“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这不过是自杀而已!
确实,内外皆是司马昭的人!就连一起参与讨论的天子亲信王沈、王业也是!他们转头就去给司马昭告密了!
于是,司马昭已经做了准备。
尽管如此,依然没有人敢突破底线,直接对天子动手!
因此,曹髦起事后,无人敢抵抗!
曹髦起事后,首先遇到了屯骑校尉司马伷及其部众。
司马伷是司马昭的弟弟,理应是“坚决捍卫司马家”的。
然而,曹髦大声呵斥之下,司马伷及其兵士纷纷退去!
随即,曹髦又遇到了从外赶来的贾充。
与司马伷不同,贾充是专门赶来抵抗曹髦的。
因此,贾充有所准备,攻击曹髦身边的随从将士,“帝师溃散”,曹髦的部队出现了混乱。
然而,曹髦“犹称天子,手剑奋击”!
对天子动手这个底线,还是没有人敢突破,于是,“众莫敢逼”,纷纷退却。
都是司马家安插的人,都是吃司马家的饭,可是,对天子动手的底线,没有人敢去突破!
直到成济的出现···
奉命弑君
成济见状,立刻询问贾充:事情紧急,怎么办?
看来,成济也是知道不能直接对天子动手的,他并不傻!
贾充大呼:司马公畜养你们,不就是为了今日之事吗?有什么好疑虑的?(《晋纪》)
同时,贾充又“鼓励”成济: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裴注《三国志》引《魏末传》)
于是,成济兄弟率部下出击。出击前,成济回头再问:当杀邪?执邪(要死的还是要活的)?
贾充的话简单直接:杀之!
于是,成济出击!
当时,曹髦呵斥到:放仗!(放下武器)
天子之威,无人敢犯,“大将军士皆放仗”,都不敢抵抗。
唯有成济兄弟突出,刺死了曹髦!
可以说,成济知道天子威严不容侵犯,也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去弑君,完全是遵守贾充的命令!
然而,事实证明,他虽然敢去作万死难容的罪行,却并不是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觉悟。
不服罪
事后,为了平息众怒,司马昭下令处决成济兄弟。
此时,成济兄弟不服罪!
他们光着身子,爬到屋顶,大骂司马昭!
最后,兵士从下射箭,射死了他们!
最后时刻的表现证明:成济并不是一个愿意为了报答司马家的恩情而甘愿去死的“死士”。
他胆敢在大庭广众下刺死天子,却仍然认为自己可以逃脱罪责!
或许,成济认为:我弑君,是为了保护你们司马家,你们司马家又怎么能“恩将仇报”呢?司马家,必然会“罩着”我!
他的想法是:你给我恩,我报答你,你又该赏赐我了吧?
然而,他哪里知道。司马家从来没有视他为平等的交往对象!司马家也不打算和他算什么“人情”。
在司马家眼中,过去给成济的恩典,只不过是培养耗材的成本而已!他成济,始终不过是一个耗材!
成济胆敢突破底线,当堂刺杀天子,不是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感,而是出于迫不及待为主子立功的心思。
然而,任何时代,都有不容突破的道德底线。
无论出于什么愿意,突破底线,其结局永远是可悲的!
任何时代,报恩之情,建功之心,都是人之常情。
然而,如果有人企图利用你的报恩之情、建功之心,唆使你去作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情时。
请注意:对方在“阴你”!对方不过视你为可利用的耗材而已!
一定要远离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