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年,曹洪的奶妈和公主的侍者,因淫祀无涧神被下狱,交由三国时期的“包拯”司马芝审理。奇怪的是,当时卞太后下诏求情,司马芝竟直接将两人打死,而魏明帝曹叡非但不惩罚他,还特地嘉奖一番。
这究竟怎么回事呢?
司马芝,字子华,乃魏国有名的清官,擅长审理案件,还是司马懿同宗远亲。
司马懿家祖上世代为官,乃当地豪族。但司马芝这一支家中贫寒,只剩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司马芝唯有发奋图强,靠自己努力读书上进。
少年时期,司马芝和母亲随众人逃往荆州躲避战乱,在鲁阳山内遇到贼寇。其他人都丢下老幼妇孺逃走,只有司马芝一人镇定地坐在行动不便的母亲面前。
盗贼们见只有司马芝一个男子,便将刀口对准他。司马芝不慌不忙,向盗贼们叩头请求:“我的母亲已经老了,杀了我之后,还请放过她!”
盗贼们面面相觑,均佩服于司马芝的忠孝,大赞:“这是个大孝子呀,杀他是不义之举!”便原路返回,未对众人下手。
于是司马芝和母亲捡回一命,财物亦不曾损失。
司马芝用鹿车推着老母亲来到荆州,躬耕苦读数十年,贤名渐渐传播开来。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屡次征召他,均被婉拒。
直到公元208年,曹操平定荆州,司马芝才出山担任一县之长。
司马芝按律征召郡中主薄刘节的门客去当兵。但刘节为本地豪强,不仅将门客隐匿起来,还反咬司马芝一口。
司马芝的手下担心没法按时交差,又恐惧刘节的权势,提出由县里的掾吏们代替刘节门客去当兵。司马芝可不怕这些地头蛇,立刻上书太守,陈列刘节为祸乡里的罪状。
太守素来钦佩司马芝,竟下令让主薄刘节去当兵。
此事一时间传为美谈,众人都夸司马芝执法如山,能“以郡主簿为兵”。
之后,司马芝调任广平县令,又碰上了当地的地头蛇刘勋。刘勋担任征虏将军,恃宠而骄,权势滔天,多次放纵手下祸害乡里。
刘勋的门客子弟多有犯在司马芝手中的。刘勋知道司马芝刚烈,不敢以势欺人,就写信请求司马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司马芝从不回信,全部依法处置。而刘勋后来因图谋不轨而被杀,与他交往的人全都受到牵连,只有不徇私情的司马芝逃过一劫。
司马芝执法严明,抑制豪强,连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都不敢向他开口。
但对于贫弱人士,司马芝则秉持“疑罪从无”的理念,不对他们施以严刑,多次宽恕了女工、门吏等嫌犯。
这使得司马芝治下,人人心悦诚服,下属官员们莫不以司马芝为榜样。
曹操祖孙三代均对司马芝青睐有加。
曹操在世时,司马芝历任甘陵、沛郡、阳平等地的太守,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曹丕称帝时,将司马芝调入京城担任河南尹;魏明帝曹叡继位时,又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
公元226年,曹洪的奶妈阿当与临汾公主的侍者因祭祀无涧神,而被关进监狱,此事引起朝野上下的关注。
与朝廷所认定的正统神祇相违背的祭祀,历来都被禁止。曹家对淫祀一事更是格外上心。
曹操“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曹丕诏“自今其敢设非礼之祭,巫祝之言,皆以执左道论,著于令”;曹叡诏“郡国山川不在祀典者,勿祠。”
按理说来,此次案件的犯罪事实清晰,犯人已羁押下狱,应当没啥困难。偏偏犯人乃皇亲国戚的亲近之人,这便有些难办了。
曹洪乃曹操从弟,对曹操有救命之恩,现为后将军,食邑千户;而临汾公主传言是曹操之女。两人不方便直接插手,央求卞太后出面通融。
卞太后派小黄门到官府中传达宽释诏令,但司马芝让人将门锁死,不让他进来通报。为避免事态扩大,司马芝下令将两名犯人严刑拷打至死,然后上书向曹叡请罪。
曹叡心知司马芝的用意。若接受了卞太后的诏令,此事就会被捅到朝堂之上,交由皇帝裁决,到时曹叡将进退两难。
司马芝擅自用刑,以一己之力避免将皇上、太后、侯爷、公主等人卷入其中,维护了皇家的声誉;又顾及朝廷禁止淫祀的法度,维护了律令的公正。
因而,曹叡非但没有怪罪司马芝,还将他夸奖一番,并嘱咐如果再有人敢阻挠断案,一律不见。
司马芝在位多年,朝廷律令施行畅通无阻。只是这种正直的作派得罪了不少权贵,不久曹叡迫于压力,寻了个“结交亲王”的由头,将他罢官免职。
后来,曹叡又重新启用司马芝,但不敢让他继续执法,只让他担任“大司农”,负责农耕事宜。
司马芝性情豁达,在其位,谋其政,既然做了大司农,便大力推进农耕蚕桑,使魏明帝时期的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闲暇之时,他还专心提携后辈,教导下属如何应对上司,当面指出他们的不足,资助贫困之人。司马芝去世时,家无余财,因他而活命者不计其数,民间称赞他:“自建魏以来,再无河南尹能和司马芝比肩!”
司马芝和司马懿虽然都是河内司马氏,然而一个是寒门、一个是豪门。曹魏启用众多寒门子弟,以对抗世家豪族,司马芝便是其中一员。
但后来九品中正制出台,门阀子弟纷纷上台把持朝政,寒门子弟再难出头。司马芝也因此失去其抑制豪强的作用,成为皇权与世家妥协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