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涣:我不说刘备的坏话,死都不行

袁涣:我不说刘备的坏话,死都不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阿斗木 访问量:2765 更新时间:2024/1/13 15:59:36

袁涣,陈郡扶乐人,在今天的河南周口太康县。

他父亲叫袁滂,曾经做过东汉的司徒,可以说袁涣是一位官二代。

那时很多公子哥儿都不奉公守法,而他却举动依照法理,为人爱好清静,被郡中任命为功曹,刚上任不久,郡中那些喜欢作奸犯科的官吏纷纷离职,害怕爱较真的袁涣。

这之后,袁涣又屡有升迁,刘备担任豫州牧,举荐袁涣为茂才。

天下动荡,做官也不得安宁,袁涣为避乱到了江淮之间,投在袁术门下。

袁术每有什么问题,都会向袁涣请教,袁涣都义正言辞地回答他,可袁术是个有野心的人,听不进去袁涣的大道理,于是只是礼遇,却未重用。

吕布在阜陵击败袁术,袁涣赶去帮助袁术,半道被吕布扣留了,强行留下来为自己做事。

开始的时候,吕布和刘备关系还不错,两家还曾想和亲。不过后来二人有了矛盾,吕布翻了脸,让袁涣写封信,好好骂骂刘备。

袁涣不答应,吕布眼睛一瞪,再三逼迫,袁涣还是不从。

吕布大怒,手扶佩剑道:“写之可生,不写则死!”

袁涣面色不变,微微一笑道:“我听说,只可以用道德来羞辱别人,从没有听说可以用污言秽语羞辱人。刘备他如果是个君子,见了骂人的话他不会觉得羞耻,刘备如果是个小人,那只会用同等卑劣的语言来回敬。到那时,真正受到羞辱的反而是将军。另外,我袁涣也曾在刘备手下做事,如同今天在将军您这里一样。如果我一旦离开您,别人让我骂您,我照着做,您觉得这样好吗?”

袁涣这番话有两层道理,第一,用言语来骂人是没用的,那是自取其辱。第二,将心比心,我现在不出卖刘备,将来也不会出卖吕布。

吕布虽是个猛将,这点儿道理还听得懂,心生惭愧,没再难为袁涣。

下邳城,曹操击败吕布,吕布被杀,袁涣投在了曹操帐下。

曹操向袁涣请教统治的道理。袁涣建议曹操多用道德和仁义去关心爱抚百姓,除去伤害百姓的祸害。以武平乱,再继之以道德。不过,百姓们对于仁义还并不完全理解,请曹操继续加强训导。

曹操听了连连称好,任命袁涣为沛县南部都尉。

当时,曹操正在招募流民屯田,但是兵荒马乱,老百姓有些不能接受,招募来的人多有逃亡,这让曹操很恼火。

袁涣主动来劝谏曹操,“老百姓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自己住的地方,你顺着他们的性子做事便易成功,逆着他们的意愿从事就困难,不如就顺着他们的意思来。愿意来的就来,不愿意不要勉强。”

曹操听了点头同意,照此从事,新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欢迎,屯田得以进行下去。

之后,袁涣被任命为梁相,他对手下的官员说:“要优待那些鳏寡高年之人,对于孝子和贞妇要加以表彰。天下安定,礼仪周详,天下动荡,礼仪简化。但到底施行什么样的礼乐教化,行事的分寸十分很重要。如今虽然还不算太平,要想以礼仪教化人也难,但也全看我们如何从事。”

在任期间,袁涣因病辞官,百姓们都十分想念他。朝廷也再次征召他担任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

朝廷给的赏赐袁涣多分与他人,家无余财,不问产业,如果有什么需要了就管别人直接要,到底他给别人的多,还是别人给他多呢,是笔糊涂账,不过当时之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魏国初建之时,袁涣被封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这时,袁涣又劝曹操说:“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道,此时可广收典籍,宣扬圣人之教化,改变天下的风气,远方的人也会闻风而至。”

当时,有流言传来,说刘备已经去世,刘备可是曹操的心头大患,群臣皆向曹操道贺,而只有袁涣因曾经是刘备的故吏,刘备举荐过自己,没有向曹操道贺。

又当了几年官后,袁涣去世,曹操闻讯命人赐谷两千斛,并说明以一千斛太仓谷赐给郎中令家,以一千斛垣下谷送给曜卿家。

郎中令,是袁涣的官职,矅卿,是袁涣的字。有人奇怪问曹操为何如此?

曹操说:“太仓谷,是根据律法,这是朝廷的抚恤,垣上谷,是因为他是我的旧交,这是个人的心意。”

看得出,别看袁涣没向曹操道贺,曹操对袁涣还是十分尊重的。

袁涣去世后,曹操有一次听人说起袁涣当年曾经拒绝过吕布的事情,特意找袁涣的叔伯弟弟袁敏来问:“你说,袁涣这个人是勇敢还是胆怯啊?”

袁敏回答说:“我哥袁涣为人貌似柔和,但如临大节、处危难之间,即便是古之勇士孟贲、夏育也比他不过。”

曹操听了,十分感慨。

好啦,袁涣的故事我们讲完了,看看有什么收获。

讲袁涣的故事,我最最佩服的还是吕布以死相胁让袁涣写信骂刘备,袁涣抵死不从,还说出一番道理。

那道理也很简单,我今天如果帮你骂了刘备,明天我就可能帮别人骂你,如此没有原则的事情和让人蒙羞的局面,就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理论起来,这是孔子儒家思想很有特色的一条,叫做己所不欲,勿使于人。你不愿意受到的伤害,也请不要加到别人身上。

在生活中, 有时几个朋友一起说话,其中一个说起了他们一个共同认识的人,背后里说了那人一些坏话。

剩余的人,有人可能跟着说,对啊对啊,他就是这么蠢。有人甚至会添油加醋,再说出一些令人不耻的话。

这时,我要劝你学习袁涣,不要加入进去。

保持自己的冷静和客气,按照本来的是非黑白来认识世界和人,不要被别人的意见误导。

首先,你不愿意这样被人议论,那么就从不这么议论他人开始。

其实,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种议论很多时候会传到当事人那里,引发极差的体验。

最后,人云亦云是最容易的,坚持主见却很难,你可以不反驳,但至少可以保持沉默,保持作为一个人公正清醒的底线。

勇敢的是心,不是嘴巴。

另外,做人既要心存敬畏,也要心怀感念,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始终要留一个干净的角落,放他们的名字。

好啦,今天的故事先讲到这里,让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故事:

标签: 袁涣刘备曹操吕布袁术

更多文章

  • 吕布把刀架在袁涣脖子上,让他骂刘备,袁涣一番话使吕布扭身就走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刘备,吕布,袁涣,袁术

    196年,吕布把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并警告:“骂刘备就活!不骂就死!”袁涣说的一番话,竟使吕布羞愧地扔下刀就走,再不敢让他骂刘备了!三国时期并不出名的袁涣,到底和吕布说了些什么?而使吕布羞愧地弃刀于地,扭头就走呢?袁涣,字曜卿,河南省周口人,他的父亲袁滂,在东汉朝廷曾担任过司徒一职。因为家庭的显赫背景

  • 故事:古代小故事——夏侯玄之死,王经母亲,曹操遗书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夏侯玄,曹操,王经,刘备,司马昭,司马师

    夏侯玄之死夏侯玄跟着魏帝去祭祖,大臣们都站在松树下。当时正下大雨,一个大雷击中松树,树梢被击毁燃烧。大家都吓的趴到地上,只有夏侯玄面不改色。司马师早就想杀他,一直犹豫未决,看到这件事,司马师就问安王:“我的威望能胜过夏侯玄吗?”安王说:“赵俨的儿子下葬,你去的时候,一半人站起迎接,他去的时候全都站起

  • 司马懿去世众人放心,雷劈夏侯玄不算惨,他姐死在此人手里才叫冤

    历史解密编辑:夏雪NNN标签:司马懿,夏侯玄,曹爽,司马师,魏明帝,庄子

    在魏晋朝时期,对于周易,庄子,老子等就十分的推崇,甚至称其为三玄,于是在当时玄学也是应运而生,成了当年的主流思想,当时这种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就是夏侯玄。夏侯玄是征南大将军的儿子,受到了父亲的荫蔽,世袭了爵位,他还是十分有名的曹爽的表弟,当时大将军曹爽,在魏晋时期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所以这也预示着他的

  • 从夏侯玄提出改制开始说起,浅谈“正始改制”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夏侯玄,曹爽,曹魏,魏明帝,司马懿,曹叡

    正始年间,夏侯玄提出“正始改制”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由于太子曹芳年幼,魏明帝曹叡不得不另立辅臣辅助太子处理政事,由此司马懿和曹爽登顶曹魏政坛的最前沿。初时,曹爽念在司马懿在朝中名望甚高,对其还是多有敬畏的。《三国志》:“初,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先推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

  •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为何却不战而降?

    历史解密编辑:夏觅一年标签:曹爽,丞相,三国,汉朝,司马懿,夏侯玄,司马昭,艺术家

    夏侯玄没这个能力夏侯玄,在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后,他没有任何动作,这个事情是能够理解的,因为他没有能力,为曹爽报仇。夏侯玄是一个文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武将,他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和曹爽策划的西征,简直就是一个笑话。这样一个人在军队中没有威望,没有足够的号召力,他只是靠着自己征西大将军的职务,暂时的压服

  • 为什么说夏侯玄的结局注定不会太好?

    历史解密编辑:失忆的蝴蝶PLUS标签:曹爽,晋书,夏侯玄,司马师,司马懿,三国志,世说新语,史说三国

    写在前面。夏侯玄没有一个善终,但是他的整个人生比起别人不要太好!这个后面会说;本文的结论依据的是各种史料,它们是《三国志》《晋书》《世说新语》等等,所以不是空口说白话瞎编;正是因为本文依据历史,但是历史究竟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是好是坏全凭古人书写……同样的,历史只能告诉你大事件是怎么发展的,很多时候

  • 司马懿造反后,夏侯玄手握10万大军,为何却不反抗呢?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司马懿,夏侯玄,曹魏,曹爽,蜀汉,司马师

    在曹魏历史上,高平陵之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场兵变后,司马懿篡夺了曹魏大权,为西晋取代曹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大将军曹爽来说,自然要为曹魏的灭亡,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

  • 司马师高估了夏侯玄,如果真有野心,就在关中举兵反抗了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曹爽,曹魏,曹丕,关中,司马师,夏侯玄,司马懿,艺术家,史说三国

    夏侯玄是曹魏征南将军夏侯尚的儿子。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儿,年龄应该和曹丕相仿。曹丕生于公元187年,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大体上都可以算是同一辈人。所以,夏侯尚从小就和曹丕交往比较多,关系也比较好,比较得曹丕的信任。曹操平定冀州的时候,夏侯尚就已从军出征,为军司马。曹丕被确立

  • 高平陵之变后的不同选择,夏侯玄留魏而死,夏侯霸投蜀得生

    历史解密编辑:金中心在海边标签:蜀汉,姜维,郭淮,三国,夏侯玄,夏侯霸,司马懿,高平陵之变

    夏侯玄,三国时期曹魏名臣,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右将军夏侯霸之侄、大将军曹爽表弟。公元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三族,成功掌控了魏国的大权。当时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节制雍州、凉州各路兵马,权力很大。司马懿不放心,想把夏侯玄调回洛阳,加以控制,让雍州刺史郭淮接任征西将军一职。夏

  • 从夏侯玄的生平说起,“名士风流”背后的夏侯玄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夏侯玄,司马懿,曹魏,曹爽,司马师,蜀汉

    关于夏侯玄我们对其历史的定位从来都是“正始名士”、“玄学领袖”等等,也由于其在李丰一案之中面不改色、从容赴死更令其增添一抹悲剧色彩。在笔者看来“名士风流”体现在夏侯玄、嵇康、山涛等人身上才更能突出他们的价值;而与之相对的,那些夸夸其谈、醉生梦死的类似王衍一般的“假名士”又有何担当“名士风流”这几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