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涣,陈郡扶乐人,在今天的河南周口太康县。
他父亲叫袁滂,曾经做过东汉的司徒,可以说袁涣是一位官二代。
那时很多公子哥儿都不奉公守法,而他却举动依照法理,为人爱好清静,被郡中任命为功曹,刚上任不久,郡中那些喜欢作奸犯科的官吏纷纷离职,害怕爱较真的袁涣。
这之后,袁涣又屡有升迁,刘备担任豫州牧,举荐袁涣为茂才。
天下动荡,做官也不得安宁,袁涣为避乱到了江淮之间,投在袁术门下。
袁术每有什么问题,都会向袁涣请教,袁涣都义正言辞地回答他,可袁术是个有野心的人,听不进去袁涣的大道理,于是只是礼遇,却未重用。
吕布在阜陵击败袁术,袁涣赶去帮助袁术,半道被吕布扣留了,强行留下来为自己做事。
开始的时候,吕布和刘备关系还不错,两家还曾想和亲。不过后来二人有了矛盾,吕布翻了脸,让袁涣写封信,好好骂骂刘备。
袁涣不答应,吕布眼睛一瞪,再三逼迫,袁涣还是不从。
吕布大怒,手扶佩剑道:“写之可生,不写则死!”
袁涣面色不变,微微一笑道:“我听说,只可以用道德来羞辱别人,从没有听说可以用污言秽语羞辱人。刘备他如果是个君子,见了骂人的话他不会觉得羞耻,刘备如果是个小人,那只会用同等卑劣的语言来回敬。到那时,真正受到羞辱的反而是将军。另外,我袁涣也曾在刘备手下做事,如同今天在将军您这里一样。如果我一旦离开您,别人让我骂您,我照着做,您觉得这样好吗?”
袁涣这番话有两层道理,第一,用言语来骂人是没用的,那是自取其辱。第二,将心比心,我现在不出卖刘备,将来也不会出卖吕布。
吕布虽是个猛将,这点儿道理还听得懂,心生惭愧,没再难为袁涣。
下邳城,曹操击败吕布,吕布被杀,袁涣投在了曹操帐下。
曹操向袁涣请教统治的道理。袁涣建议曹操多用道德和仁义去关心爱抚百姓,除去伤害百姓的祸害。以武平乱,再继之以道德。不过,百姓们对于仁义还并不完全理解,请曹操继续加强训导。
曹操听了连连称好,任命袁涣为沛县南部都尉。
当时,曹操正在招募流民屯田,但是兵荒马乱,老百姓有些不能接受,招募来的人多有逃亡,这让曹操很恼火。
袁涣主动来劝谏曹操,“老百姓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自己住的地方,你顺着他们的性子做事便易成功,逆着他们的意愿从事就困难,不如就顺着他们的意思来。愿意来的就来,不愿意不要勉强。”
曹操听了点头同意,照此从事,新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欢迎,屯田得以进行下去。
之后,袁涣被任命为梁相,他对手下的官员说:“要优待那些鳏寡高年之人,对于孝子和贞妇要加以表彰。天下安定,礼仪周详,天下动荡,礼仪简化。但到底施行什么样的礼乐教化,行事的分寸十分很重要。如今虽然还不算太平,要想以礼仪教化人也难,但也全看我们如何从事。”
在任期间,袁涣因病辞官,百姓们都十分想念他。朝廷也再次征召他担任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
朝廷给的赏赐袁涣多分与他人,家无余财,不问产业,如果有什么需要了就管别人直接要,到底他给别人的多,还是别人给他多呢,是笔糊涂账,不过当时之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魏国初建之时,袁涣被封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这时,袁涣又劝曹操说:“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道,此时可广收典籍,宣扬圣人之教化,改变天下的风气,远方的人也会闻风而至。”
当时,有流言传来,说刘备已经去世,刘备可是曹操的心头大患,群臣皆向曹操道贺,而只有袁涣因曾经是刘备的故吏,刘备举荐过自己,没有向曹操道贺。
又当了几年官后,袁涣去世,曹操闻讯命人赐谷两千斛,并说明以一千斛太仓谷赐给郎中令家,以一千斛垣下谷送给曜卿家。
郎中令,是袁涣的官职,矅卿,是袁涣的字。有人奇怪问曹操为何如此?
曹操说:“太仓谷,是根据律法,这是朝廷的抚恤,垣上谷,是因为他是我的旧交,这是个人的心意。”
看得出,别看袁涣没向曹操道贺,曹操对袁涣还是十分尊重的。
袁涣去世后,曹操有一次听人说起袁涣当年曾经拒绝过吕布的事情,特意找袁涣的叔伯弟弟袁敏来问:“你说,袁涣这个人是勇敢还是胆怯啊?”
袁敏回答说:“我哥袁涣为人貌似柔和,但如临大节、处危难之间,即便是古之勇士孟贲、夏育也比他不过。”
曹操听了,十分感慨。
好啦,袁涣的故事我们讲完了,看看有什么收获。
讲袁涣的故事,我最最佩服的还是吕布以死相胁让袁涣写信骂刘备,袁涣抵死不从,还说出一番道理。
那道理也很简单,我今天如果帮你骂了刘备,明天我就可能帮别人骂你,如此没有原则的事情和让人蒙羞的局面,就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理论起来,这是孔子儒家思想很有特色的一条,叫做己所不欲,勿使于人。你不愿意受到的伤害,也请不要加到别人身上。
在生活中, 有时几个朋友一起说话,其中一个说起了他们一个共同认识的人,背后里说了那人一些坏话。
剩余的人,有人可能跟着说,对啊对啊,他就是这么蠢。有人甚至会添油加醋,再说出一些令人不耻的话。
这时,我要劝你学习袁涣,不要加入进去。
保持自己的冷静和客气,按照本来的是非黑白来认识世界和人,不要被别人的意见误导。
首先,你不愿意这样被人议论,那么就从不这么议论他人开始。
其实,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种议论很多时候会传到当事人那里,引发极差的体验。
最后,人云亦云是最容易的,坚持主见却很难,你可以不反驳,但至少可以保持沉默,保持作为一个人公正清醒的底线。
勇敢的是心,不是嘴巴。
另外,做人既要心存敬畏,也要心怀感念,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始终要留一个干净的角落,放他们的名字。
好啦,今天的故事先讲到这里,让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