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绩:怀橘孝心显,廉石行船稳
一部《三国演义》,将东汉末年的一段乱世让世人所熟知,里面的一众人物,大家都能娓娓道来,其中再复杂的事件,亦能如数家珍,可以说罗贯中对历史的贡献,善莫大焉。
但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陆绩实在是个被忽略之人,即使是再精通三国的读者,也难以记得此人。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崇尚的是以孝治国,所谓“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是也,而这陆绩在著名的24孝中,却是唯一位列其中的三国人物。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县人,即今江苏苏州人,他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虽在军中,不废著作,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太玄经注》,不幸英年早逝,时年32岁。
都说三国中的周瑜是英年早逝,可周瑜逝世时年36岁,要说陆绩的职务低,可他同周瑜一样,也是拜为偏将军,不同的是,周瑜加的是南安太守,而陆绩加的的郁林太守,就重要度来说,显然周瑜职守的重要度要远高于陆绩,仅此而已。
陆绩算是“官N代”了,他的父亲名叫陆康,官拜庐江太守,是汉末时期吴国大臣,与当时雄霸一方的诸侯袁术交好。
陆绩自幼聪明过人,知礼节,懂孝悌,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六岁时,随父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暗中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告辞、躬身施礼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这便是二十四孝中著名的典故“怀橘遗亲”。
后人有诗云: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陆绩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有传,但仅区区四百余言,除这个故事外,还有一则颇能说明他的思想境界。
当孙策占领江东后,陆绩为其宾客,当时小霸王孙策张昭等一帮心腹元老们讨论时下局势,商讨如何用武力征伐四方之时,陆绩亦在座,因他年轻,座位安在最后,当听见这些人提出意见时,马上站出大声说道:
“昔管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
他的意思就是说,孔子说要以德服人,你们现在不以德为事,而一味地崇尚武功,我虽年幼无知,但也觉得你们的想法是不对的。
一语即出,四座皆惊,但是说实话,当此乱世之际,群雄并立,王室衰微,四海之内认的是拳头硬,有枪便是草头王,而在此情况下,侈谈道德王道,无异于夏虫语冰,也是很不切合实际的。
这只能说陆绩在道德文章中沉浸日久,满脑子都还被正统观念占据,及至后来将逝之时,还念念不忘大一统的理想的实现,他感叹说:“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
从陆绩上述的两则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江东士族,其实心中还是有着他们心中的大汉王庭的,也就是说,对军阀割据并不是很认同,如曹操的谋士荀彧一般,效忠的是汉王朝而非曹姓家族。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当年曹操灭刘表又下江南时,以张昭为首的士家大族纷纷建议迎降,因为,在他们心中,投降的是大汉,而非曹操;或者这根本就不叫投降,而叫回归,尽管这很有些阿Q的意味。
然而诡异的是,后来局势的发展还真如陆绩所预言,六十年后,“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西晋一统天下。
史载陆绩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他同“凤雏”庞统友善,当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承事业后,任命为陆绩为奏曹掾,掌廷尉奏事,因他专注于正道,因此颇受时人敬畏。
继东吴平定交州以后,陆绩转任郁林太守,加偏将军,在今贵港统辖广西几乎全境之地,但那个时候的广西那真是叫作穷乡僻壤的不毛之地。
同三国之时的激烈征战不同,这郁林一地远离战阵,估计最多也就是些山贼,我很长时期都认为东吴也就局促于江南,没想到其地域还一直伸延至华南,不过,这些地方想必也不太可能为中央提供多少赋税吧。
陆绩学养深厚,并不热衷于为官,他在担任太守期间,除了搞好本职工作外,一直是坚持著述,他为易经作注,又作浑天图,从中可以看出,这陆绩其实是个学者型的儒将。
陆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仅有一次露脸,出场于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作为和诸葛亮舌战的群儒之一,他是主张归降的东吴文臣中的一员,和周瑜鲁肃等抵抗派意见争锋相左,罗贯中为衬托诸葛亮口才能力,而将陆绩以半个丑角形象一笔带过。
小说中描述陆绩当时问诸葛亮说:“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罗贯中一直是以黑东吴的笔法来写这小说的,东吴几无一人在后世能同刘备那帮人相比,在这舌战群儒的连台好戏中,陆绩是作为诸葛亮的陪衬登场的,他被孔明先生好一顿地修理,直接斥为小儿之见,弄得陆绩的表情很是尴尬。
在罗贯中的眼中,“蜀汉为汉室正统”,所以,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阵营,统统属于分裂势力,而作为东吴文臣谋士代表人物的陆绩,在《三国演义》里形象不佳也就是很自然之事了。
历史上真实的陆绩,并不像《三国演义》描写的这么不堪,《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其评价颇高,“绩,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陆绩之於扬玄,是仲尼之左丘明,老聃之严周矣;以瑚琏之器,而作守南越,不亦贼夫人欤!”
江东有顾,陆,朱,张四大家族,而陆绩正是这其中之陆姓一族,自汉以延,世代高官,簪缨传家,他本人虽然在三国一堆地名人中,声名不是太显赫,但他却有一个侄儿,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大人物,那便是打得刘备跑到白帝城吐血而亡的东吴大都督陆逊,尽管陆逊还比他年长几岁。
虽然在《三国志》中对陆绩的介绍很少,但多年以后,在《新唐书·陆龟蒙传》中却记载有一事,说明这陆绩不但是儒将,而且还是一位廉臣。
“陆氏在姑苏,其门有巨石。远祖绩尝事吴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世保其居云。”
此事在明朝人侯甸《西樵野记》之“郁林太守石”,清朝人朱象贤《闻见偶录》之“廉石”,均有所记述,此石现存于江苏省苏州市文庙的庭院中,上凿有“廉石”二字。
陆绩在岭南任职期间,为官两袖清风,廉明清正,肃贪拒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深受民众爱戴,及任期将满之时,便向孙权请求辞官归乡,孝养父母,离任之时,行李萧然,身无长物,只几箱书而已,以至于船轻不稳。
郁林虽说地处蛮荒,民风未化,但却是奇珍异宝的出产之地,珍珠、翡翠、琉璃、玳瑁、犀角、象牙、香料等等,每年都是要向孙权进贡的,而陆绩的前任回乡时,哪个不是满载而归,唯有这陆绩,清正廉洁,素丝无染。
为增加船的重量,陆绩买来两大瓮咸菜和一担笋干,但还吃水还是太浅,而此时他已无钱再置货物,遂找来这块几百斤重的大石来压船。
回乡后,里人敬其贤良,将此石一直保存至今;而陆氏子孙也将这“官无长物唯求石”作为家训,代代相传,并把那块石头取名为“廉石”,此石被后人视作为官清正廉洁的象征。
“廉石归乡”一事,也成为千载以来清官廉吏典范,为各朝各代官员所推崇,他们将“廉石”立于苏州府学之前,文庙之中,直至今日,千百年来,永为世人怀念瞻仰。
太守清廉囊自空,任满辞官,只能买一担干竹笋,两瓮腌咸菜。虽说行李萧然,却远胜衣锦还乡;
破浪航行船须重,为保平安,急寻来八百斤巨石,千里压舱底。莫道富贵无缘,偏赢得世代流芳。
这是时人为赞叹陆绩的廉洁而写下的一付对联,至今读来仍让人感慨万千,陆绩,一位名传千古的清官;廉石,一块流芳百世的石头。廉石精神,一种崇尚“廉俭、厚德、正义、民善”的力量。
一块再普通不过的“郁林石”,经陆绩的点化,变为“廉石”,它寄托的是陆绩那颗一心为民的“廉心”明示了陆绩廉洁的操守。
如今的廉石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屹立在那里,叙述着陆绩不朽的人格魅力及无瑕操守,也演绎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廉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