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打败马超,夺取关中的过程中,马超一直退到了安定,也就是现在的甘肃镇原附近。但当时后方河间的田银,苏伯反叛,只有曹丕坐镇邺城,曹操只能回兵稳定后方。而马超才稳住了阵脚。
之后马超对凉州展开反攻,包围了冀城,在这个过程中,参凉州军事杨阜挺身而出,借其姑表兄姜叙之兵,打败马超,使得马超逃离西北,投奔了汉中张鲁,奠定了曹魏的西北的局面。
《战冀州》后来被改编成了很多剧目,流传千古。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杨阜借兵破马超这段故事。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曹操收复关中之后,追击马超到了凉州,将马超赶到了安定以西。但这时河间发生了田银,苏伯反叛,也就是我们之前在中讲到的场景。当时曹丕驻守邺城,曹丕派贾信征讨,而曹操的大军也担心邺城有失,回防邺城。
这时凉州的参军杨阜就认为马超虽然战败,但其根基还在,如果曹操撤军,马超一定会卷土重来。但毕竟曹操担心大本营的安全,只能撤军。
果然曹操撤军后,马超联合汉中的张鲁的军队卷土重来,包围了冀县,也就是现在的天水附近。当时冀县是凉州的州政府所在地,凉州的州长韦康就驻扎在冀县。韦康派闫温向驻扎在长安的夏侯渊送信,结果闫温被擒,最终不愿意劝降韦康而被杀。
韦康在冀县守了八个月,没有等到救兵,不听杨阜的劝阻,开城投降了马超,但刺史韦康和太守均被马超所杀害。而当时夏侯渊的救援的大军已经出发,如果韦康再能坚持一段时间,夏侯渊的大军到达,里外夹击,也许局势就能有所改变。
夏侯渊的大军抵达冀县附近时,冀县已经投降,马超的军队全力对付夏侯渊的援军,夏侯渊战败,只能退守长安。
而这时杨阜以安葬其妻子的名义,找到了其表兄姜叙,当时的姜叙掌控着一支军队,而杨阜认为只要姜叙反叛马超,是有能力有可能把马超打跑的。杨阜是如何说服姜叙的呢?
首先杨阜是找到了姜叙和他母亲(姜叙的母亲是杨阜的亲姑姑),首先为自己守城没有守住,长官被杀而不能反抗所懊悔,其次提到马超反叛,杀死刺史,是本地区所有人的耻辱。第三提到了姜叙的责任的问题,杨阜以赵盾杀君的典故指责姜叙不起兵反抗,本身就是跟赵盾一样,在历史上就是马超的帮凶,会进入史书,给姜叙以压力。具体赵盾弑君的典故可以看我们之前的文章:。最后杨阜不忘给姜叙以希望,称马超虽然作战勇猛,但不是没有短板,如果抓住马超的弱点,也不难战胜马超。
我们看到这段文章中最让人深刻的是姜叙的母亲,她站出来支持杨阜,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忠义还是最重要的。而当时曹魏政权是正统,那么维护曹魏政权就是忠义。所以姜叙的母亲提出不要考虑自己的安危,一切以大事为重。
最终杨阜和姜叙等人起兵,再加上赵衢等人里应外合,终于战胜了马超,马超投奔了汉中的张鲁。但在这个过程中,姜叙的母亲也被马超所捉,姜叙的母亲面对马超,大义凛然,怒骂马超叛逆,从而被马超所杀害。
后来杨阜和姜叙都因为这段功劳而被曹操所器重,从而被封侯。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也将这段历史写进了小说中,但与《三国志》中的记载不同,《三国演义》中提到姜母是这么说得:叙母闻言,唤姜叙入,责之曰:“韦使君遇害,亦尔之罪也。”又谓阜曰:“汝既降人,且食其禄,何故又兴心讨之?
这段话中增加了姜叙母亲对杨阜的责备,也就是当时帮助刺史守城,没守住为什么要降马超?既然降了马超,享受了马超的俸禄,为什么现在又想出兵讨伐马超?其实是在讽刺杨阜的行为,对待强权反复的作为是不齿的。
但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在赞颂姜叙的母亲的深明大义,而这种深明大义就是中国人对于忠的阐述。就是既然受人恩惠,食人俸禄,就要尽忠,忠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儒家的思想构成了社会的根基,维系着社会的稳定,所以不管是从统治者的角度,还是从百姓的角度,捍卫这种价值观实际上就是捍卫这种制度和社会的稳定,是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的。所以中国历史上才会有不管政权如何更迭,都会把儒家文化拿出来,作为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不管是史书还是文学作品,都在赞颂这种价值观,都在维护这种价值观,最终这种价值观就构成了中国的民意基础,而民意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就是天意,而天意也是对统治者的制约,这才构成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和稳定的发展。
所以我们读历史和古文,要理解古人的价值观,也要清楚古人为什么要捍卫这样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能传播千年已经证明了其内在的对社会的价值,所以我们才要研究这种价值观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去批判,借鉴和传承也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