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蜀汉灭亡其实是一种趋势,但这种趋势中也有人为的作用。比如诸葛瞻、姜维、谯周、黄皓、刘禅等人,都被人为对蜀汉灭亡负一定的责任。这些人物相对来说知名度都比较高,做过的导致蜀汉灭亡的事情也比较明确。而有一个人物,虽然在蜀汉位高权重,但缺乏具体的史料,做过的事情也比较模糊,却被评价为祸国乱政。这个人物就是陈祗。那么陈祗是何许人也,他又做过什么事情呢?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陈祗的仕宦经历
陈祗看上去没什么根基,也不是诸葛亮的旧吏,不过他有一个可以借得上力的亲属。陈祗的外祖父的弟弟,就是所谓天下名士、蜀汉司徒的许靖。要说许靖本人做过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业,或者说为蜀汉做过什么贡献,这个是很难找到的。但是架不住他有名气啊。名士互相交游标榜,组成一个紧密的文化圈子,控制上层社会的舆论,左右后进者的仕途。当年曹操想要出头,就特意到名士许劭那里求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批语。
这个许靖和许劭是兄弟,两个人还合作过“月旦评”,每个月评点人物。许靖虽然不受刘备待见,但是他的名气让刘备必须起用他,还要给很高的地位。陈祗少年丧父,从小寄养在许靖的家中,他很容易混进益州内部的名士圈子里,拥有一些看不见摸不清但确实起作用的政治资本。
在二十岁的时候,陈祗已经完成了镀金,成为蜀汉名士;不久入仕为选曹郎。陈祗的表现受到蜀汉实权人物费祎的青睐。于是在延熙七年(即公元244年)董允去世之后,他的两个职位侍中和尚书令一个给了陈祗,一个给了吕乂;在延熙十四年(即公元251年)吕乂去世,陈祗又继承尚书令的位置;等到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费祎被魏降人郭修刺杀,而姜维又长年领兵在外,无暇顾及朝中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虽然姜维名义上是大将军录尚书事,但实际在政治这一块,陈祗才是头号人物。
陈祗做过的事迹
陈祗在史料上的评价不是很好,或者说很是不好。这在蜀汉高层各个臣子中是很少见的现象。而且陈祗这样一个人物竟然没有个人立传,而是附列在董允的个人传记的后面。可见至少在陈寿心中,陈祗没有资格立传。而且陈寿给陈祗的评价非常低,“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换句话说是一个弄臣,没有政治才能,只有权术手段。而且陈寿还特意强调一点,黄皓能够参与蜀汉朝政,都是陈祗放松了口子。
放任黄皓
陈寿对“蜀之四相”董允的评价是很高的。董允和陈祗仿佛两个极端。董允正直、陈祗圆滑;董允刚而犯上,陈祗阿谀奉承;董允担任侍中时期,一直压制、责备黄皓,让黄皓不敢干政,更不敢蛊惑刘禅。陈寿还特意强调,董允在世期间黄皓的官位一直不过黄门丞,属于黄门令的佐官,政治影响力微乎其微。
在陈祗在位时期,黄皓的官位也仅仅到达黄门令的位置。黄门令官秩六百石,主要负责管理宫中宦官,也没有把手插进庙堂之中。但是从官职上看是一回事,具体落实到事情上又是一回事。董允起码敢于指责黄皓,让黄皓不敢干预政治,而陈祗却选择放纵黄皓干政。举一个例子,刘备的庶子、刘禅的弟弟甘陵王刘永指责黄皓,黄皓向刘禅告状,导致刘禅、刘永兄弟两个十几年没有见面。蜀汉灭亡时是公元263年,十几年不见面的话,冲突的时间至少是在公元253年,也就是陈祗在位时期。如果陈祗能够像董允一样严厉对待刘禅,断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有些人仅依据黄门令的官职就认为陈祗仍然压制黄皓,但是受到陈寿的污蔑,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支持北伐
陈祗执政时期还有一个值得说的地方,那就是支持姜维的北伐事业。可以说陈祗和姜维是蜀汉中后期少数主战派的其中两个,而这两个又是蜀汉高层,把持着军事和政治,所以虽然蜀汉朝堂上的反战派声音很高,但是在公元253年到公元258年期间,姜维仍然能够随心所欲地发动北伐,六年时间发动五次北伐,即便在段谷收获惨败,也能在次年继续发动北伐。其朝中的支持就是来源于尚书令陈祗。
而陈祗去世之后,姜维北伐的频率明显出现下降的趋势。从公元258年到公元263年,仅进行过一次北伐;而在朝中诸葛瞻、樊建、董厥这些反战派已经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尝试拉拢、扶植阎宇来对抗姜维,剥夺姜维的兵权。为此姜维不敢再回成都,只能羁留沓中屯田避祸。如果陈祗还在朝中,姜维绝不会陷入这样的地步。所以小编认为陈祗在朝中的权重大于姜维,也不见得是他的权谋之术胜过姜维,而是二人本就是盟友的关系,姜维犯不上打压陈祗获得权力。
对陈祗的评价
根据现有的史料来看,陈寿对陈祗的评价还算是有失偏颇的。在陈祗担任尚书令时期,蜀汉还没有出现巨大的动荡,政治也不算黑暗,反而多有美政。陈祗确实没有压制黄皓,但后来的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也没有压制黄皓。陈祗去世时,黄皓就从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姜维倒是想压制黄皓,但是也没有成功,这一点取决于刘禅个人的感情。黄皓的权势也完全来源于刘禅,陈祗只是给黄皓的崛起放松了桎梏,但并非主导的因素。
另外陈祗在位时期,蜀汉的北伐事业也可圈可点。虽然有“段谷之战”的失败,但也有“洮西之战”的大胜,从整体上来说,蜀汉取得的胜利要大于承受的失败。有陈祗、姜维的努力,蜀汉还尚未完全丧失进取的锐气;而陈祗去世,姜维孤木难支的时候,反战派主导朝政,这个时候的蜀汉已经甘于偏居一隅,失去了克复中原、光复汉室的立国之本,与前期的蜀汉完全是大相径庭了,它的失败和覆灭也是必然的了。
当然也不排除陈祗有些祸国殃民的事情没被陈寿记载。但既然没有史料,就不应该视作事实。在小编看来,陈祗的品格不够董允那样优秀,不能做一个正直的臣子,而是凭借一套长袖善舞的权术,走上蜀汉政治舞台的中心。从陈祗被鸽派的费祎看重,到后来成为鹰牌姜维的臂助,就能够看出陈祗的立场就是没有立场,是一个优秀的政客。这样的人物向来受到士人的鄙视,尤其又与宦官来往密切;另外陈祗与陈寿的老师谯周也算是政敌,所以在陈寿的笔下是一种奸猾小人的形象。但要把蜀汉灭亡的锅扣到陈祗的头上,小编认为还是有失偏颇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