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朗对骂诸葛亮句句在理 王朗最后为什么输了

王朗对骂诸葛亮句句在理 王朗最后为什么输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570 更新时间:2024/1/27 15:46:21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诸葛亮王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为自己的利益而争论,人人都是雄辩家 ——奥维德”

论到个人拥护的利益时,每个人都是卫道者,毕竟事关自己的利益和声誉,谁也不想败下阵来。

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鲜少见到那种为了个人权益而发出犀利言辞的人。

可能大家会认为中国人受到正统儒学思想的影响有儒生气质,不屑于与人激烈争论。

但是事实正相反,在古代,文人之间的交流竟都是以“骂战”为主。

就连“羽扇纶巾”的儒士诸葛亮也能“舌战群儒”,甚至是在两军对战之际“骂王朗”,将其“骂”下马,轮得个一命呜呼的下场。

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诸葛亮骂王朗”是书中的名场面,甚至不少人在电视剧平台围观打卡这个“世纪骂战”。

要知道王朗可是汉魏年间出了名的“大儒生”、“大才子”,算的上是德高望重的“时代红人”,就算诸葛亮在他面前都要低头。

但葛亮在战场上却丝毫不输气势,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足足训斥了王朗一番,于是就有了这经典一幕,王朗被“骂”得狗血淋头,一命呜呼!

看过书的人都知道,王朗阵前所言可谓是字字珠玑,没有一点儿毛病,那为何他还会在人前败下阵来呢?

且让我们回顾一下名著,细细地品味一下这个名场面。

一、诸葛亮骂王朗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个名著当中的“世纪骂战”。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中,也就是公元228年春,此时的诸葛亮信心满满第一次发动伐魏战争。

这场战役中,诸葛亮为蜀汉取得了天水、南郡等三个城池,但是很快魏国反应过来,魏主派遣曹真挂帅为大都督,郭淮辅助,王朗作为军师前往应战。

对于来势汹汹的诸葛亮,王朗早有对策,所以一开始他便言辞凿凿,打算将诸葛亮绑上“道德高台”。

但是诸葛亮显然不吃他这一套,他非但没有被王朗口才折服,反倒来了个“反套路”,将王朗痛骂一顿,最终赢得了这场“骂战”的胜利。

而王朗也因为诸葛亮的言辞,羞愤不已,不甚跌下马,撞死于马前。

这便是书中的名场面,里面还出现了一个著名的三国台词,那就是“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在我们看来,谁赢到了最后,谁就是胜利者,所以鲜少有人关注到王朗的言辞和观点。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还原一下现场,看一下当时的王朗和诸葛亮各自到底持有什么观点,而王朗又是如何输掉的这场“骂战”吧。

二、王朗为何会输

有人说王朗的话确实有所道理,最后竟然还输给了诸葛亮,让人不解?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王朗到底持有什么观点又为何句句在理吧。

首先看看王朗的第一句话。

用白话文翻译出来,王朗的观点就是,天下割据有变,风云再起,原先的汉朝气数已尽,现如今的天下生灵涂炭,而魏国君主仁义文武,堪当大任,能够承担大统的责任,平定天下,劝解诸葛亮不要逆天行事。

看上去句句在理,千年来封建社会朝代的更替不就是这样吗?

所以王朗一开始气势汹汹的就是想要与诸葛亮争辩一下谁才是大一统的合适人选。

显然诸葛亮是个聪明的诡辩手,他知道如果自己要与王朗争辩必定会陷入一个死轮回。

于是诸葛亮跳脱出来,他将汉朝气数未尽的观点抛出来:汉朝之所以没落就因为内部宫中混乱,外部贼人误国,发动叛乱。

试问如果没有贼人惑乱朝廷,那么汉朝又怎么会气数已尽呢?

于是就此诸葛亮开始了自己真正的战斗。

阵前诸葛亮狂骂王朗,说正是因为有了王朗这样毫不作为的朝臣,才会导致恶人作恶多端,引发了汉朝苍生的祸端,一下子将火力引到了王朗身上,尤其是那句"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

还有关于王朗生平,诸葛亮的一番话直接堵住了王朗想要争辩的话,比如王朗本就是汉朝大臣,因为“举孝廉”才入朝为官,作为汉朝臣子的他本应该兢兢业业地辅佐君主,平定惑乱,但是王朗却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反而投诚贼子恶人,背弃了自己最初的信念,现在还敢在阵前讲什么“天数”,难道汉朝的没落不正是因为他这种人吗?

所以王朗最初的观点在诸葛亮面前毫无用武之地,诸葛亮的一番话直接将其堵死了。

面对诸葛亮的恳切言辞,王朗只能跌落马下,落得个吐血身亡的下场。

三、不同层面的输赢

虽然诸葛亮获得了这场“骂战”中的胜利,将王朗定在了耻辱柱上,但是现在再让我们看一下名场面的经过,或许会有另一种看法。

王朗与诸葛亮,虽然都是汉末才子,但那时候的两人确实实实在在的敌对状态,两者之间的恩怨属于各为其主罢了。

在某种角度上,王朗能够为了自己的君主挺身而出,也可以算的上是大义凛然了。

而在真正历史上的王朗也并不是这么“戏剧化”,相反好评颇多,就连曹丕都有所称赞,称其“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那么在你的眼中王朗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标签: 诸葛亮王朗

更多文章

  • 此女连嫁七个丈夫,嫁一个去世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代,明朝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传奇人物,而一些匪夷所思的传闻,更让这些人增添了神秘色彩。比如今天要说的明宪宗的邵贵妃,虽然她本人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之事,但从头至尾,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明朝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她的婚姻:年十四,聘者七人皆死。一指挥聘之,已上马迎矣,坠而死。也就是说,这个邵氏在

  • 嘉庆处死和珅后,和珅的儿子如何报复嘉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和珅,清朝

    说起来和珅我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他是清朝的大贪官,后来在乾隆去世后嘉庆上位了,嘉庆十分的讨厌这样的大贪官,所以嘉庆皇帝直接抄了和珅的家,而且还把他所有的财产没收了,把和珅赐了自尽,但是嘉庆有一个妹妹是和珅儿子的妻子,那么这样一来公主就是丈夫的杀父仇人的家人了,和珅在去世后他的儿子是怎么对待这个嘉庆

  • 不是皇后却胜似皇后:杨贵妃有多受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贵妃,唐朝

    在古代皇宫,有多少脑袋想挤进皇宫,就有多少女人深闺寂寞。在封建社会,三妻四妾作为普通家庭的男人已是非常普通,皇上作为最高统治者,需要不停的选秀,后宫佳丽三千不足为奇。多少影视作品告诉我们,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特别是在后宫这种特别的地方,丈夫只有一个,可是妃子却是任君挑选,于是女人们争奇斗艳,都想得到

  • 姜维都已经自杀了 魏兵为什么还要将他破腹取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姜维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姜维之死,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导言姜维对蜀汉的忠诚与诸葛亮对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就这样一位蜀汉史上的将军,在诸葛亮去世后坚持不懈北伐11次之多,就算是蜀汉已经亡国,自己还竭尽所能一心想着复国,最终却没有得到一个好下场,更为槽糕的是,姜维已经自尽而亡,为什么魏国将士还是

  • 唐朝宰相萧至忠在历史上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萧至忠,唐朝

    唐朝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宰相,比如魏征、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狄仁杰等等,今天我们要来说一位非著名宰相,他就是在景龙元年(唐中宗李显的年号)被拜为宰相的萧至忠。萧至忠最牛逼之处就在于会见风使舵,他先是依附武三思,后又献媚韦后,最后投靠太平公主,在这三棵大树的庇护下,三次出任中书省最高长官中书令,一

  • 吕布被困等待袁术救援 袁术最后有没有救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吕布,袁绍

    你真的了解吕布和袁术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话说吕布被困,张扬这条路是别指望了,别人比自己还死得快了。那么第二个指望就是一个大家想都没想到的人了。这就是袁术。之前吕布和袁术是闹得欢呢,好了又打打了又好,拉拉扯扯的激情四射。现在两个人刚刚处于又一次恢复关系的阶段。这种双边关系的

  • 在赵飞燕姐妹入宫之前,最受汉成帝宠爱的妃子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成帝,妃子

    赵飞燕姐妹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对姐妹花,其中赵飞燕更是古代美女中能够与杨玉环相比美的绝代佳人,汉成帝得到这对姐妹之后简直是将她们宠上天了,不说赵飞燕之后因为自己的妹妹失宠,就说当初她凭借着自己的宠爱坐上皇后的宝座就能够知道当初汉成帝有多么的宠爱她,那么大家知道在赵飞燕姐妹之前汉成帝比较宠爱谁吗?她

  • 夷陵之战刘备近乎全军覆没 蜀汉都战死了哪些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夷陵之战,蜀汉

    你真的了解夷陵之战和蜀汉损失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如果对三国感兴趣,那又是那场大战是必须要熟悉的,那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结果被孙权偷袭荆州,最终关羽败走麦城,兵败被杀。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之后,为了给关羽报仇,尽起蜀国大军东征

  • 刘彻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彻,汉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武帝刘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历史大国,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而皇帝独权制,就是两千年封建帝制最典型的代表。在封建社会,皇帝是权位最高的统治者,他拥有最高的地位,受众人仰视,因此,无论是群臣或民众都不敢违背皇帝的意愿,因为一旦违反,就会经

  • 历史上的汉武帝真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武帝,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武帝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要怀疑伟人的论断,汉武帝自然是一位杰出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对外四面出击,极大拓宽中原生存空间;对内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思维,并且落实了推恩令,在思想与体制上夯实了大一统政权的基础。因此,而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