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杯酒释兵权后,面对文臣赵匡胤又是如何应对?

杯酒释兵权后,面对文臣赵匡胤又是如何应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634 更新时间:2023/12/7 17:43:05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杯酒释兵权后,面对文臣赵匡胤又是如何应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960年,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北宋的开国君主,但是立国之初,如何扭转自唐末以来王朝短命的历史问题,成为宋太祖的头等大事,宋太祖通过对军队下达“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辄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汝等毋得复然,事定,当厚赏汝。不然,当族诛汝”的命令,在兵变之时防止了军队的大肆抢夺,整肃了军纪,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人的兵权,基本上解决了自五代以来的“藩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现状。

赵匡胤得国之后也一改五代以来“武人跋扈”、文人“斯文扫地”的局面,重用文臣、开科取士,甚至立下了“不杀大臣及言事者,违者不祥”的铁誓。不但重用前朝旧相,而且提拔南唐旧臣徐铉、张洎,加之开科取士和地方推举人才,北宋一改五代的颓废之气,大兴文治之风,但是随着文士兴盛也必然要面临着臣僚结党的潜在可能,面对武将赵匡胤采用了“杯酒释兵权”,面对文臣赵匡胤又是如何应对?

在宰辅选用上,太祖并没有如其他王朝新帝登基便大封自己的亲信幕僚来担任中央的主要官员、执掌中枢权力的做法,太祖继续任用范质担任宰相并加司徒,王溥魏仁浦都保留原职并且分受司空和尚书右仆射之职,而执掌兵权的枢密使一职也继续由前枢密使吴廷祚继续担任。至于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赵普仅是在建隆元年(960年)八月被任命枢密副使,直到建隆三年(962年)十月,才因为枢密使吴廷祚“年齿渐高”退任雄武军节度使,赵普才正式任命为枢密使。最后在乾德二(965年)年赵普才得以拜相。这样的宰辅的任命方式,看似是念及前朝臣僚的一种做法,实际上却是掌控中枢权力的高明之举。其表现如下:

第一、相权受到约束,皇权威信加大

《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先是,宰相见天子,必命坐,有大政事则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皆不改其制,犹有坐而论道之遗意焉。质等自以前朝旧臣,稍存行迹,且惮上英睿……常言于上曰:‘如此则尽秉承之方,免妄庸之失矣。’上从之。由是,奏御寖多,或至旰昃。赐茶之礼寻废,固弗暇与坐论矣。”

自唐朝以来,宰相“坐而论道”的制度一直被保持,这一方面是皇帝对宰相的尊重,同时也是宰相权力强势的一种标志,唐朝的党争频发也跟宰相权威过大、结党左右政局有关。因此,想要预防党争必须先对宰相的权威进行约束,赵匡胤任用范质等旧臣正好起到了这一作用,三个宰相在面对特殊的环境之下,使得他们在奏事上言方面,不敢做出强硬的姿态。

赵匡胤打算亲征太原,偏偏选择在一次宴席之间询问宰相魏仁浦,而身为宰相的魏仁浦也仅仅是对赵匡胤进言道:“欲速则不达,惟陛下审思”,这明显是刻意轻视宰相的行为,相比后来的宰相赵普,范质、王溥、魏仁浦等三宰相在决断和气魄上都相距甚远,而宋太祖的权威也通过此次宰辅任命迅速建立了起来,宋朝开国之后,赵匡胤通过手段也一下子改变了自古宰相权威太重的问题。

第二、宰相人选皆用老臣担任

通过对范质等三人为宰相的任命,这对于之后任命宰相的有着重大的影响,北宋一朝除非在元老重臣皆故的情况之下,否则宋朝的皇帝很少让本朝官员担当宰辅重任,在赵匡胤之后,对于宰相的任用上基本上是秉承了多用老成持重的老臣及稳健派官员,宋太宗、宋真宗到宋仁宗前期基本上较好地保持了这一传统。

当然了,在这皇帝执政期间,还是存在特别情况,就是宋太宗淳化四年任命为宰相的吕蒙正,吕蒙正本身是在太平兴国二年科举中第而起用的新进官员。不过,吕蒙正是状元,也是北宋第一位成为宰相的状元,并且为人老成持重,而且也一直洁身自好未尝参与过党争或者拉帮结派。《宋史》称赞其“为张绅所污而不辨”、“将顺德美,修明庶政,以致承平之治,可谓君臣各尽其道者矣”。

吕蒙正以优秀的品格及不俗的能力,充分证明自己有资格成为北宋前期的宰相的特例,宋仁宗朝庆历新政时期,宋仁宗也没有改变祖制,给主持新政的范仲淹和富弼只是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之职。自范仲淹和富弼在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走马上任开始实施新政,直到到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解除职务,因杜衍本身与范仲淹关系甚好,所以对其新政较为支持以外,其他宰相基本属于老成派,并不支持新政,这里对于庆历新政好坏就不多说了。

从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前期,这三个时期基本上都没有发生过类似党争问题,甚至连过于激烈的廷争情况都很少出现,宋朝真正意义上开始党争应该是在宋真宗后期的“寇丁之争”,宋仁宗朝虽然党争规模变大,但也是一直到明道二年(1033年)郭皇后的废留问题,才引发了第一次台谏与宰相之间的廷争,由此可见,任用老臣对于稳定朝廷政局,防止党争发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三,给予信任更给予压力

宋太祖时期三个宰相由于身为前朝旧臣,所以在交往处事上都尽量避免被认为自己有拉拢他人结党谋事的印象,这一情况集中地反映在王溥身上,其中有两件代表性的事件。

1、是王彦昇求贿。

“(王彦昇)后为京城巡检,中夜诣王溥第,溥惊悸而出,既坐,乃曰:‘巡警甚困,聊就公一醉耳。’彦昇在求贿,溥佯不悟,置酒数行而罢。翌日,溥密奏其事,乃出为唐州刺史。”

王溥并没有给予王彦昇金帛之物,却还是深怕此事被认为是自己拉拢结交其他官员的证据,所以他最后才选择了这种密报太祖的做法,来自保无事,本身没有私贿官员却还是如此,一来这是王溥自身的行事风格,二来也能够反映出当时太祖对于臣僚的监控还是较为严密的。

2、劝老父请老离职

王溥的父亲是宿州防御,王溥劝自己父亲以年老不堪驱使为由,要自己父亲告老还乡,但是赵匡胤却没有批准这一请辞,又任命王祚为左领军卫上将军。王祚大骂王溥:“我筋力未衰,汝欲自固名位而囚我。”王溥之所以劝其父请辞,也是和北宋初期的政治特点有关联的,赵匡胤十分注意武将与宰辅的关系,为防止军权与中枢权力发生联合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先前有过例子。

开宝五年(972年),枢密使李崇矩被罢职,主要原因李崇矩和当时的宰相赵普结为了姻亲,所以,王溥既为前朝旧臣,同时父亲又是掌握兵权的将领,这种情况之下,不免受到赵匡胤的怀疑和猜忌。赵匡胤夺位之时王溥是最为积极的一个,“质等不知所为,溥降阶先拜,质不得已从之,遂称万岁”,正是王溥的率先表态使得全朝文臣纷纷顺应赵匡胤。赵匡胤对于王溥是能够信任的,但是王溥却处处谨小慎微,小心处事,可见太祖在给予信任的同时,也给以极大的压力,使得不敢乱用权力,并且要低调行事,宰相的为人处事尚且如此小心,就更加谈不上敢结党专权了。

所以,不难看出赵匡胤希望自己建立国家在朝堂之上,不会因为"杯酒释兵权"武将地位下降,文臣地位上升出现包庇隐私、结党暗藏,同时又能够分清主次、不要越职专权的关系。各任枢密使和其他枢密院官员,也基本上按照宋太祖赵匡胤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来进行执政,纵观整个北宋前中期,文武官员之间结党的现象也鲜有发生。即便是宋仁宗时期,被范仲淹一手提拔的名将狄青,为了预防文武勾结,新政派以“本朝不以大将为枢密使”的理由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范仲淹也并未曾多说一句,由此可见宋太祖赵匡胤的各项措施没有白费,构建了文武之间相互制约朝堂,至于后面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匡胤也无能为力。

标签: 赵匡胤宋朝

更多文章

  • 在独孤皇后在世时,隋文帝只爱她一人是有哪些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独孤皇后,隋文帝

    隋文帝其实严格来说并未只有独孤皇后一个女性,晚年他后宫仍是有几位妃子,可是在独孤皇后皇后在世时,隋文帝从未有过其他女性,这是在中国帝王史上很少见的事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独孤皇后在世时,隋文帝只爱她一人,这其实主要是夫妻双方的原因,一方面是独孤皇后本是鲜卑

  • 隋炀帝是隋朝的亡国之君,他有着哪两大历史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炀帝,隋朝

    杨广,本名杨英,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文帝杨坚之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年少时候就十分聪敏,公元581年,年仅12岁被封为晋王,曾加入灭陈大军之中,随后争夺宗太子之位。公元600年,被册封太子,公元604年登上皇帝宝座。在位期间,政治上改革管制,修订法律,大规模迁都洛阳;军事上灭吐国浑,占占城

  • 綦毋潜为什么会因为落榜而被后人所熟知?他经历过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綦毋潜,唐朝

    说到綦毋潜,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唐朝有才华的诗人很多,有的千古留名,妇孺皆知,如李白,如王维;有的璀璨一时,淡泊于世,渐渐不为人知,“愿为持竿叟”的綦毋潜就是其中一位。綦毋潜大约在公元692年出生在江西赣州的南康,字孝通,少年早慧,十五岁就离开家乡

  • 朱淑真有哪些文学成就?她的诗词有哪些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淑真,南宋

    说到朱淑真,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诗家清景在新春,春天不仅使蛰伏已久的虫鱼鸟兽重露生机,也让诗人们抖擞精神,操觚染翰,将积压的诗兴和新来的灵感付诸笔端,或是赞美,或是埋怨,只恐错过了今春,便忘了春天本来的模样。宋代朱淑真的声名虽不及李清照,却也是巾帼

  • 朱元璋当初被老妇一碗汤所救 朱元璋后来是怎么报恩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朱元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报恩,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元朝末年官员腐败,百姓穷困潦倒,屋漏偏逢连夜雨,饥荒和瘟疫对底层人民来讲无疑是灭顶之灾。在芸芸众生之中,有一位赤贫小子名叫朱元璋,他的父母刚刚去世,连安葬的坟地都没有,更别说收敛尸体的棺材。在好心人刘继祖的帮助下,朱元璋顺利

  • 万历皇帝有哪些政绩?不临朝却没有怠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万历皇帝,明朝

    说到万历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万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被丑化最严重的皇帝之一!万历是明朝一个极富个性的皇帝!喜欢读书,不宠幸宦官,不滥用厂卫(据说锦衣卫监狱的庭院里都长满了草)。不理朝政,却打赢了三大征!手握大权,却和大臣争了二十年国本!这哥们很低

  • 刘邦死后 吕雉是怎么残忍杀害戚夫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朝,戚夫人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由于刘盈年轻仁弱,朝中大权都掌握在其母亲吕雉手里。吕雉上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折磨戚夫人,吕雉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将人打落冷宫,囚禁起来。然后派人把她头发拔光,用铁链捆住戚夫人的双脚,套上脖子,给她穿上囚衣,让她舂米,也就是捣米去糠,使成洁净的白米,舂不到数量的话,还不给吃饭。为了防

  • 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时期,为何与高太后是分不开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北宋,高太后

    高滔滔(1032年—1093年),本名正仪,小字滔滔,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宋英宗皇后,宋神宗赵顼之母。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仁宗庆历七年,嫁给岳州团练使赵宗实(赵曙),封京兆郡君。治平二年(1065年),册封皇后,生下四男四女。宋神宗即位后,不预朝政

  • 蜀汉大臣谯周有多厉害?看看他两个学生的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谯周,蜀汉

    在三国时期,劝说后主刘禅归降曹魏的谯周,应该是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吏。谯周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为蜀地大儒之一。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任命他做劝学从事。诸葛亮去世后,谯周前往奔丧,虽然朝廷随后下诏禁止奔丧,但谯周仍

  • 如果落凤坡被射死的不是庞统,而是诸葛亮,蜀汉将会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三国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落凤坡被射死的是诸葛亮,蜀汉将会怎么样?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演义中,庞统跟随刘备入川作战,战死于落凤坡,使刘备的军队遭到重创,不得不让荆州诸葛亮支援。诸葛亮入川,辅佐刘备,统一益州,占领汉中,在刘备白帝城病故后,六出祁山。那么,如果落凤坡被射死的不是庞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