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王朝最后一任首辅:揭秘魏藻德的生平

大明王朝最后一任首辅:揭秘魏藻德的生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322 更新时间:2024/1/19 5:08:50

大明王朝最后一任首辅:揭秘魏藻德的生平,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

按干支纪年法,是一个乙巳年。

这一年,西班牙一个叫做塞万提斯的作家出版了一本小说,在当时虽然销量惨淡,但在漫长的时间沉淀之后,这本书却成为了经久不衰的巨作。

此书书名十分简单,只有四个大字:《堂吉诃德》。

同年,莫斯科民众大起义,当地的大贵族们鼓动老百姓造反,推翻了本地的戈东诺夫政权。

东亚地区,德川秀忠几经努力,终于成为了日本江户幕府的第二代将军。

大洋彼岸,波兰和瑞典爆发了吉尔霍尔姆战役,波兰军队以少胜多,参加此次作战的波兰翼骑兵名声大噪,一时被传为必胜之师。

世界各地都有大事发生,但中原大地,大明王朝却十分平静。

当然,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平静,只有相对的平静。

如果说紫禁城里暮鼓晨钟,日日不变,那么地方总归还是有点事儿的。

什么事儿呢,有两件。

第一件,即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广东海南岛琼山,具体在文昌一带,发生了一场7.5级的地震,这场地震虽然在地质灾害等级上看上去不是很大,但却几乎具有毁天灭地的威力,导致琼州海峡附近的村庄陷落成海,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有明以来,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大约发生了一千多次地震,这实在是有些过于频繁了。

事情变频繁,那么事情也会变普通。

所以一场地震摧毁了几个沿海的村庄这种事儿当然无关宏旨,也无需让万历皇帝知道。

第一件事儿不太重要,那么第二件事儿呢?

老实说,也不太重要。

这一年的初夏,直隶省通州府诞下了一个男婴,取名魏藻德。

这位魏藻德同志起点颇高,长大之后勤学苦读,在崇祯十三年,即公元1640年一举考中状元,顺利考取功名,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一名公务员。

一举成名,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譬如我们十分熟悉的范进同学,考试考了一辈子才中了个举人,就已经欢喜的要发疯了。

虽然范进是个虚拟人物,也并非本篇文章的主角,但作者还是要为他留下一句言简意赅的评语。

范进是大明王朝千千万万个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穷极一生都在考试,但初衷已经从入仕为官变成了为了考试而考试。

所以,范进是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然而殉道者并非他一个,本篇文章的主人魏藻德,同样是时代的殉道者。

他高中状元的1640年实在不是一个很吉利的年份。

性格复杂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将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苦苦支撑了十三年。

这十三年,大明算是遭透了。

紫禁城内,文官们丝毫不顾国家利益,也不关心王朝的命运和死活,他们终其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相互结成庞大的文官势力,从而让年轻的崇祯皇帝在朝堂之上老老实实的听他们的话。

紫禁城外,辽东的皇太极虎视眈眈,西北的李自成张献忠纷纷起义,战火席卷了一整个中原大地。

皇帝本人面对这种情况,内心当然也是十分焦灼的,但纵然他有再大的本领,也不可能一个人盘活这庞大的帝国分崩离析的颓势,所以皇帝十分需要找到一位上可对自己负责,下可统领百官的大臣来帮助自己。

单排上分何其艰难,组排合作或有生机。

能帮皇帝承担这个责任的,当然首推内阁首辅。

往上,首辅是皇帝的左膀右臂,股肱栋梁,往下,首辅统领六部三司,所以谁来当首辅,对皇帝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决定。

但问题在于,崇祯皇帝本人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

他谨小慎微,又多疑敏感,这就导致很少有大臣能和这位皇帝通力合作。

之所以说大家很难和崇祯合作,并非我胡说八道,或者刻意抹黑,而是的确有史可查。

崇祯在位十七年,不算太短,但也并不是很长,而在这短暂的十数年光阴里,皇帝居然换过整整十九位内阁首辅。

这些首辅有干的好的,如来宗道,成基命,也有干的不好的,如薛国观,张四知,但无一例外,他们全都在短暂任职后被崇祯撸下了台。

原因倒也很简单,大明王朝腹背受敌,内忧外患,皇帝实在是谁也不敢相信,谁也不敢久信。

皇帝的内心是矛盾的,他既希望内阁首辅死心塌地的为他工作,为他创造出卓著的功勋,但同样希望作为首辅,要马首是瞻,唯他是从。

想要业绩,还不放权,这实在是很滑稽。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第十八位首辅蒋德璟致仕,状元郎魏藻德的机会来了。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魏藻德能从一众官员中脱颖而出,并非皇帝给他机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而是因为皇帝实在也没得选了。

对崇祯皇帝本人来说,魏藻德不是他最好的选择,但却是他唯一的选择。

时间来到崇祯末年,具体来说,应该是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

这一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步步紧逼,京师一度告急。

崇祯皇帝明白,现在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自己必须做出抉择。

皇帝的抉择很简单,那就是组织队伍,奋起反抗。

朱由检“烈宗”的庙号不是白叫的,纵然他在治国方面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失误,但他“宁可战死失社稷,绝不拱手让江山”的气节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皇帝要组织军队反击起义军,士兵倒是一抓一大把,但军饷发不出来,谁也不愿意上战场。

明军们宁愿窝在北京城里等死,也不愿意出去奋勇杀敌——这不能怪他们,就算是给皇帝打工,也不能不发工资呀!

既然没军饷,那就筹措呗!

朝廷想要筹钱,通常来讲,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来取之于民,二来索之于商。

但现在是明末乱世,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富商大户家道中落,就是这两帮人好意思给,崇祯皇帝好意思要么?

赋税收不上来,捐输也征不上来,皇帝思来想去,破天荒地想出了一个十分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即:

让满朝文武挨个凑钱,无私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按作者来看,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大家都是京官,又是朝廷要员,总是有些小积蓄的吧。

六部的尚书捐一点,侍郎再捐一点,三司的领导捐一点,内阁里的大学士们再捐一点,这军饷不就凑出来了?

皇帝打定主意,第二天就在朝堂上对大臣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别人支持不支持他,皇帝不知道,但首辅魏藻德是自己提拔上来的人,只要他肯投赞成票,这事儿八成就有谱了。

但让皇帝大跌眼镜的是,自己提出这个想法之后,还没等百官反对,首辅魏藻德先不干了。

他率先表示,皇帝的想法很好,很有创造性,但鄙人做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家无余财,一分钱也掏不出来。

魏藻德是真没钱么?

他当然有钱,不仅有钱,还是京城里鼎鼎有名的富户。

他之所以率先反对崇祯皇帝的提议,原因无非一点,那就是,自己是内阁首辅,百官之统率,既然是高级领导,那么不管别人捐多少,自己只会比别人多,不会比别人少。

我才不当这个冤大头呢!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帝一根绳儿,大明王朝几经辗转,终于宣布全盘破产。

当然了,明朝的灭亡并非是魏藻德不捐钱造成的,区区个人,实在是不能也无法左右一个帝国的命运。

罗马非一夜所建,也绝对不会因一人崩塌。

但至少大明变成一堆残砖败瓦,总是有魏藻德的责任的。

明朝灭亡了,但这位大明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任首辅却并没有离开北京。

起义军攻破北京城的那天,魏藻德同志的内心十分平静,他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宅邸之中,等待李自成大驾光临。

这位还不到四十岁的中年人十分笃定地认为,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明虽然完蛋了,但自己可不能跟着它一起陪葬,他要奔向他新的主人,闯王李自成。

在他的想象里,自己是状元出身,又是末代首辅,必然会被李自成所倚重,在大顺新朝里接着做他的高官。

想象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李自成没有给魏藻德毛遂自荐的机会,而是直接把他下了大狱。

这个农民出身的起义军领袖同样忠肝赤胆,十分厌恶魏藻德这样背主求荣的人。

当然了,李自成还是给了魏藻德一条活路,那就是,他要求魏藻德捐献出自己的家财,以供自己的军费开支。

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这回,魏藻德不敢再扯着脖子嚷嚷自己家无余财了。

他在监狱中被李自成手下的将领刘宗敏严刑拷打,在被夹断十指之后终于交出了五万两白银。

五万两,这是魏藻德所有的资产了。

当年那个曾经想要力挽狂澜的崇祯皇帝十分真诚地要求他捐出这五万两,他没有同意。

而如今,他规规矩矩的拱手送给了起义军。

然而更讽刺的是,刘宗敏压根不相信堂堂首辅居然只有五万两的资产,他认为魏藻德一定还有余粮不肯上交,于是又陆续拷打了他五天。

这回,魏藻德一分钱也拿不出来了。

最终,他死在了暗无天日的监牢里。

临死前,他曾经在狱中高呼自己不能为主尽忠,悔之晚矣。

标签: 古代明朝

更多文章

  • 马谡的哥哥马良为蜀汉立下过什么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三国

    马谡的哥哥马良为蜀汉立下过什么功?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大家都知道马谡,他原本相当于诸葛亮的继承人,当时诸葛亮经常和他谈论军国大事,出征南中的时候还带上他,问取他的建议。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已经是不言而喻了。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的目的在陇右,把曹魏的援军挡住,蜀汉

  • 东吴名将丁奉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古代,三国

    东吴名将丁奉最后是什么结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丁奉的故事丁奉,三国东吴名将,据说少年时就异常骁勇善战,多次为吴国立下战功,尤其是“丁奉雪中奋短兵”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丁奉在严寒的冬季,大雪纷飞之时,让所有部将和士兵脱去盔甲和头盔,不用长枪大戟,一律带短刀去和曹魏士兵

  • 历史上曹操称魏公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协,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协,汉朝

    汉献帝,字伯和,东汉王朝末代皇帝,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庙。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少者待年于国。” 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对于曹操来说,在称魏公之后,将自己

  • 历史上王景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景,汉朝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涌现了无数名人。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倘若说起治水这件事情,大家都会想到大禹,想到上古时期那个带领中原百姓存活下来的伟大人物。但是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治水能力突出的人并不仅仅只有大禹,还有一位名为王景之人。王景是东汉初年著名的水利专家、地理学家,此人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

  • 历史上徐寿辉是什么人?有哪些关于他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徐寿辉,元朝

    徐寿辉,蕲州罗田县人,元朝末年红巾军天完政权领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公元1364年,惊天动地的鄱阳湖大战最终落下帷幕,仿佛是三国演义的再现,铁索连环和火烧赤壁终归扭转了战局,陈友谅这个罕见的强人终于倒下,朱元璋自此以后再没有了真正的对手。每每人们回忆到这一段,无不扼腕叹

  • 历史上孔有德为何要投降满清?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孔有德,明朝

    孔有德,明末清初武将,原为毛文龙部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满清在潼关攻打李自成大顺军,使用了红衣大炮,也称红夷大炮,在满清大炮的轰击下,李自成几十万大顺军遭到重创,不得不放弃潼关,南下撤往湖广,后来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遇害。满清在攻打扬州时,炮轰扬州城,史可法誓死守卫,最终城

  • 王政君在历史上是怎么选上太子妃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古代,汉朝

    王政君在历史上是怎么选上太子妃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的母亲、王莽的姑姑。她从太子妃、到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一路走来,颇多不易。她是我国历史上寿命较长的皇后之一,其身居后位(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六十一年,享年八十四岁。王政君当时是如

  • 历史上王政君是怎么被选为太子妃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王政君,汉朝

    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历史上王政君是怎么被选为太子妃的?是太子刘奭的一句应付之言就能决定的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的母亲、王莽的姑姑。她从太子妃、到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一路走来,颇多不易。她是我国历史上寿命较长的皇后之一,其身居

  • 三国时期东吴名臣薛综简介:著有《五宗图述》、《二京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薛综,东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薛综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薛综(?―243年),字敬文,沛郡竹邑(今安徽濉溪)人,三国时期吴国名臣。少时避乱至交州,师从刘熙。

  • 三国时期东吴重臣诸葛瑾简介:深得孙权的信赖,被称为“神交”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瑾,东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瑾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诸葛亮之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