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瞻基爱斗蟋蟀还劳民伤财 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为何那么高

朱瞻基爱斗蟋蟀还劳民伤财 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为何那么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457 更新时间:2024/4/19 8:00:39

还不了解:朱瞻基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宣宗朱瞻基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勋堪比文景?

朱瞻基贪玩、好色,曾为了要房中术的医书,把太医关了足足大半年。他酷爱斗蟋蟀,为此劳民伤财,还经常扔下朝政去打猎。可史学家们都说:他堪比“文景”。

文景二帝,可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而朱瞻基却以荒唐著称。

朱瞻基有多荒唐呢?

他酷爱斗蟋蟀,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劳民伤财,专门派人从江南找上好的蝈蝈运到北京;

《明代小史》里载:“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

他酷爱玩乐,经常一言不合,就扔下朝政,跑去打猎,没事还画点画,描述一下自己的娱乐生活;

他宠爱孙贵妃,为此不顾大臣反对,坚决换皇后,成为明代历史上第一个废后的天子。

要了解,在古代,皇后是一国之母,不能轻易更换,而废后是天子最大的污点。

但有趣的是,无论朱瞻基多么荒唐,史学家们都一致认为,他堪比“文景”。

说实话,朱瞻基和文景二帝,一点都不相似。

汉文帝、汉景帝都是出了名的节俭帝王,他们生前几十年,“宫室院囿狗马服饰等无所增益”,穿的衣服极尽普通,死后更提倡“薄葬”。

因为节俭,汉朝在吕氏之乱后,得以休养生息,这才出现了“文景之治”。

而朱瞻基接手明代时,明代同样内外疲敝,亟需休养生息。

可朱瞻基却不管不顾,吃喝玩乐,把自己玩成了“促织天子”。

要了解,“促织”这2个字,用在帝王身上,可不是什么好词。

为什么史学家对贪玩、好色、沉迷游戏的朱瞻基,如此高度评价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朱瞻基做了哪些事入手。

今天,我就带大家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帝王,他玩着玩着,就把国家带向了辉煌。

贪玩帝王的伟大功勋

朱瞻基是天生的帝王。

他是明宣宗,明代的第5位皇帝。

他出生时,爷爷朱棣正在睡觉,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在梦中,朱元璋把象征着权力的大圭赐给了朱棣,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来,恰好下人向他汇报孙子朱瞻基降生。朱棣大喜,马上去看望朱瞻基,并把他抱在手中,高兴地说:“此乃大明代之福也。”

此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得皇位,并把朱瞻基封为皇太孙,一心一意要把皇位传给他。

不得不说,朱瞻基也真能干。

他虽然贪玩,但也干了不少正事:

其一,兵不血刃,干倒叔叔,平叛削藩。

朱瞻基是朱棣最宠爱的孙子,为了让他当皇帝,朱棣才把太子之位给了长子朱高炽。

只惋惜,朱高炽身体不好,他只当了不到10个月的皇帝,就突然去世了。当时,朱瞻基还在南京,必须马上回京。

他的处境并不好。

他的叔叔朱高煦,正虎视眈眈,想要夺取皇位,还派了很多人去追杀朱瞻基。此外,朱高煦还聚集一支数量可观的队伍,想要造反。

但朱瞻基可比朱允炆厉害多了。

一路上,朱瞻基没有受伤,顺利回京登基,然后马上开始对付想要判乱的叔叔。

宣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勾结内应、联合兵马,正式开始造反。此时,朱瞻基已经准备良久。

必须承认,朱高煦根本不是朱瞻基的对手。

他还没来得及交战,就被张辅告发,而朱瞻基得知消息,不紧不慢,御驾亲征,还顺手给朱高煦写了一封信:

“军队压境,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否则等到开战,不管是被擒,还是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后悔也来不及了。”

《明史·朱高煦传》:仍遗书高煦曰:“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

也不了解是朱瞻基运气好,还是朱高煦太怂。

总而言之,收到信后,朱高煦思来想去,居然直接投降了。

就这样,朱瞻基兵不血刃,平息了叛乱,并且借此机会,顺理成章开始削藩。

可能贪玩的人,都异常聪明。

朱瞻基没有杀掉叔叔朱高煦,而是把他及他的家眷,都带回了京城软禁,每天好吃好喝供着,逢年过节还去探望。

此后,他就没事给其他的叔叔写写信,说边镇、内地卫所人手不足,要抽调一些藩王府的护卫队,而且每一次都只调走不调回。

在明代,藩王可以拥有护卫队,这是他们的核心精锐。

但朱瞻基先干翻势力最大的叔叔朱高煦,然后不紧不慢向其他藩王借兵,等到了后期,许多王府就连操办婚事都人手不够,他们就算联合起来一起造反,也无法和朱瞻基抗衡。

就这样,朱瞻基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完成了朱允炆一直想要完成的“削藩”大业。

其二,完善内阁和太监制度:解放了朱瞻基的双手。

明代的制度,是存在问题的。

朱元璋太自负,他杀掉胡惟庸后,就废除了丞相制度,把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任何事情都有代价。

朱元璋独揽大权之后,就再也无法从繁重的朝政里脱身。

在位几十年,他全年无休,兢兢业业,曾8天之内,审批了奏札1660件,处理国事3391件。

“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朱元璋)

朱棣也没好到哪里去,基本上每天都要处理非常繁重的政务。

但朱瞻基就不一样了。

他爱好玩乐,喜欢琢磨好玩的东西,承受不起这样的工作强度。

为了解放双手,朱瞻基确立了内阁制度,并且任用太监。

用史书上的话来说,这叫做“司礼监联合辅政”。

这是非常先进的一个制度了。

简单来说,这个制度是内阁大臣先处理奏章,记上意见,然后拿去给皇帝看,皇帝就用 “批红”来进行决策。

如果皇上不相干,就可以找司礼监的太监,授权给他们来“批红”。

这个制度的好处在于,皇帝可以拥有2批不一样的智囊团,彼此相互制衡。

可不要觉得让太监“批红”很荒唐,司礼监里的太监,都不是寻常人,他们有文化、有见识,要进行专门的考试,考进来之后,朱瞻基还会经常调任高级文官来给他们上课。

就这样,内阁—司礼监互相监督,一起干活,而朱瞻基就有了大把的时间吃喝玩乐。

《明通鉴》:“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朝廷政令不由朝官,皆出自司礼监”。

当然,也有人认为,朱瞻基的这个改革,为日后的宦官干政埋下了隐患。

但我认为,这实属欲加之罪了。

在朱瞻基设计的制度里,司礼监的太监,必须精挑细选,还要经过培训,要找有文化有见地的人。

而后期干政的太监,如汪直、刘瑾、曹吉祥……大部分人都是文盲。

这显然和朱瞻基的初衷相违背,极有可能是后世帝王抄作业,没抄明白。

这账怎么算,也不该算到朱瞻基的头上。

其三,整顿吏治,对外得当,发展经济。

朱瞻基登基时,国家并不太平,全国各地流民泛滥、税收混乱、军屯败坏。

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朱瞻基专设“巡抚”制度。

这也是非常先进的一个制度,和现在的督查组比较像。

朱瞻基时期的“巡抚”,不是固定机构,而是临时机构。

皇帝会挑选中意的官员,去进行交叉巡查、来回巡查。

这不是个好干的活。

在朱瞻基时期,“巡抚”巡个十年八年的,是常态,更有甚者,会被派出去20年。

“巡抚”的特权是,可以越过三司,直接向报告皇帝民情。

在外交方面,朱瞻基更是厉害了。

他在位期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无数外国使团纷纷回访大明王朝;

他派兵与安南战和;抵御蒙古,维护稳定局势;与日本贸易、与朝鲜交往……

可以说,朱瞻基在位时,国家一路扶摇直上,呈现出一片繁荣之势。

朱瞻基最值得称赞的,还是他对民生的关心。

“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

发生洪灾,他一定会亲自指定消灭蝗灾的计划,还几次告诫户部要好生治理,并专门写了一首《捕蝗诗》;

发生水灾,他就接连减免赋税;所有修建城堡、堤坝、寺庙的活动,一律都被安排到秋后进行,坚决不许影响农业生产……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六月己卯,遣官捕近畿蝗,谕户部曰:“往年捕蝗之使害民不减于蝗,宜知此弊。”因作《捕蝗诗》示之。

朱瞻基只当了10年皇帝,却硬生生把混乱疲敝的大明,修炼成了政治清明、丰衣足食、经济空前发展的盛世局面,也就是著名的“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的地位,和汉朝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基本相当。

这也是史学家认为朱瞻基堪比“文景”的最主要理由。

写在最后

朱瞻基绝对是最特别的皇帝。

你看,汉文帝汉景帝是出了名的节俭、勤政;

你看,李世民也是被人们所称赞的天可汗。

而朱瞻基呢?

他被人冠上了一个玩乐的“促织天子”的名号,却真的玩着玩着,把大明王朝带得欣欣向荣。

别人要费尽心思才能完成的事,朱瞻基却玩着玩着就做成了。

当然,朱瞻基并非毫无缺点。

有人认为,朱瞻基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武官太好了。

朱棣重武,立下了天子守国门的传统,此后,明代帝王都非常重视武官。

在明代,武官的地位和俸禄都远高于文官,而且,武官犯罪,处罚规定也不同。

在《明大律》中,平民百姓和军官犯法,处罚的规定不相同,而朱瞻基直接把“不同”放大,甚至有意包庇。

举个例子。

镇守宁夏的宁阳信陈懋,派手下违法出境捕鱼,被敌人抓获,还盗卖军粮、占夺军田盈利,与商人走私池盐,私遣军人离职经商……

但朱瞻基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连赃款赃物也没让他还回来。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懋在镇久,威名震漠北。顾恃宠自恣,乾没钜万。屡被劾,帝曲宥之,命所司征其赃。懋自陈用已尽,诏贷免。

再举个例子。

大同的参将曹俭、宣府总兵谭广等人,都犯过类似的罪,而朱瞻基都是轻拿轻放,基本没进行过处罚。

朱瞻基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明代的士气、稳定了军心。

但从另一个层面看,这也是对军官的放纵,不利于长治久安。

当然,朱瞻基还有一个污点,那便是好色和废后。

他因宠爱孙贵妃而废后,但我认为:这事无需过多谴责。

男人嘛,总想把最好的东西都送给心爱的女人。

原皇后胡氏,是皇家硬塞给他的,论起来,孙氏,才是朱瞻基的心爱之人。

朱瞻基的废后,不过是感情上的偏爱。

另外,被废掉的皇后胡氏,也得到了朱瞻基的善待。

她一直住在长安宫,吃穿用度从无短缺。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每个王朝都会经历从建立到鼎盛、再到消亡的过程。

明智的帝王,会把国家快速推向盛世,例如周代的“成康之治”,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都是如此。

而朱瞻基,他开创的“仁宣之治”,也是切切实实地把明代带向了一个顶峰。

标签: 明朝朱瞻基

更多文章

  • 探索齐威王的一生,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齐威王,齐国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在位共37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齐威王原为侯,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

  • 李斯如果选择扶苏继位的话 李斯最后还会那么惨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斯,扶苏

    还不了解:李斯结局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果李斯选择扶持扶苏而非胡亥继位,他最后会死的那么惨吗?苍茫大地认为李斯在沙丘只会选择扶持胡亥,不可能选择扶苏,下面以《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史记.蒙恬列传》中的史实为依据,分析原因如下:李斯是战国时

  • 秦昭襄王当初为什么要杀白起 秦昭襄王死后六国为什么会祭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国,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为何除掉杀神白起?他死后为何六国哀嚎遍地纷纷前去吊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秦昭襄王就是历史中完璧归赵中拿了和氏璧却不想办事的那位,他逼死了战神白起,和楚怀王谈判时谈到一半把人家囚禁起来作为人质,在很多历史故事中,秦昭襄王都是一个不折不扣

  • 历史上尚寿妃为何会被嘉靖帝宠幸?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嘉靖帝,明朝

    明世宗,明武宗堂弟,年号嘉靖。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人的地位等级是比较深严的,倘若你生活在皇家亦或者是显赫之家,你的身份便是高贵的,是可以“呼风唤雨”的。但是如果你出生普通,便有可能成为他人的丫环和奴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很多女子进入了

  • 曹操和袁绍相比 两人谁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操,袁绍

    还不了解:曹操与袁绍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谁更胜一筹?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大枭雄,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受尽天下人唾液,但他真的错了吗?四十二岁的曹操又为何会做出迎天子的决定。公元196年,曹操将天子献帝从洛阳接到许都,定国号建安,自己则出

  • 历史上项羽和韩信有过对决吗 最后谁强谁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项羽,韩信

    项羽和韩信唯一一次对决,项羽战败,有一点说明他比韩信厉害的多。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韩信和项羽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虽然两人对立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正面交锋,就是垓下之战与刘邦合围项羽的那次,这是两个一流军事家的对决,然而项羽没有抵抗便匆匆

  • 韩信能被称为兵仙 刘邦最后为什么还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韩信,刘邦

    还不了解:韩信和刘邦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信为何被称为兵仙,他都打败了谁,刘邦为何非要杀他?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元勋,帮助汉高祖刘邦打了许多重要战役,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半生戎马生涯的韩信最终还是死于功高盖主,这也是因为他在政治方面不懂得收敛。韩信在

  • 三国演义中蜀汉的将二代分别是哪些人?实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关平,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以上问题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关平是关羽的长子,在演义中为义子,关平武艺高强,是蜀汉难得的少年将军,其战斗力在蜀汉的将二代中,是非常出色的。蜀汉的将二代,大约有这么几个人,关平、刘封、关兴、张苞、赵广、赵统等。这些人当中,感觉关平比刘封还强,刘封曾大战徐晃和曹操

  • 同样都是秦国的名相 张仪最后为何没有被清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国,张仪

    还不了解:秦国张仪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有像商鞅那样被清算?张仪和商鞅,都是秦国的名相,前者是秦惠文王时期的名相,后者是秦孝公时期的名相。然而,这两位虽然都是秦国的名相,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大不一样。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人诬告造反,最后造

  • 愉陪伴了乾隆62年,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古代,清朝

    愉陪伴了乾隆62年,最后什么结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乾隆皇帝是少有的长寿皇帝,他喜欢的那几个妃子,都没能陪伴他到最后,富察皇后也好,后来喜欢的令妃也好,都没能活过五十岁,不过有一位不太有名气的后妃,却整整陪伴了乾隆六十二年。她就是愉妃,这位愉妃娘娘不是满族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