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进入咸阳后的项羽都干了些什么?他为何要大肆破坏

进入咸阳后的项羽都干了些什么?他为何要大肆破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291 更新时间:2024/2/10 20:07:30

项羽在咸阳大肆破坏,是因为性格残暴、没有眼界?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以我们现代人的视角看待历史人物,是典型的“以结果反推原因”;再加上受史书编撰者的立场、史料完整程度所限,我们时常会产生这样的错觉:我比古人聪明,即使对方是一位令那个时代重足屏息的顶级豪杰。

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享有“霸王”之名的项羽;对于他曾占据绝对优势却最终落败的经历,我们习惯性的归咎于性格残暴、政治水平低下等人身攻击式的因素;尤其是他进入咸阳后,屠城、杀子婴、焚宫室、掠夺妇女财宝东归,与此前刘邦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的纪律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成了他毫无政治远见、嗜杀成性的鲜活罪证。

解读历史人物,只有尝试将我们置于其所处的位置以及特殊时代背景下,才有可能接近更为公正客观的事实。下面结合刘、项的情况,分析二人在咸阳呈现截然相反举动的真实原因。

刘邦宽厚、项羽残暴?二人其实半斤八两

据各类史料记载,楚怀王之所以派遣刘邦往西主攻关中,是因为他手下的老将们认为:

项羽为人,慓悍猾贼...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这些人还举了个例子:就在不久前,项羽攻下襄城后,将城中人悉数坑杀。但他们没有解释原因,我们从史书中找找。

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率军东进,在义兵四起的楚地横行无忌、大肆屠戮:“时章邯司马仁将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砀”,起义军极为被动,于是项梁率领8000人渡江迎击。不久后,项羽率军攻襄城,由于对方“坚守不下”,城破之后,项羽“皆坑之”。

可见,项羽之所以屠襄城,一是由于对方的顽抗给自己带来了较大损失,二是为了回应不久前秦军在楚地的屠城行为。此外,在战乱年代,一方在敌对地盘作战时,在攻城之后若不能分派足够的兵力防守,很容易落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因此,为了削弱敌人、消除隐患、掠夺物资,屠城就成了常见的选择。“仁厚”的刘邦也是这么干的。

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命西进咸阳的途中,在颍川大肆屠城:

夏,四月,沛公南攻颍川,屠之。

公元前202年,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刘邦率大军平定楚地,面对顽抗的鲁地人,他计划大行屠城之举:

楚地悉定,独鲁不下;汉王引天下兵欲屠之。

这只有一种解释: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在面对敌人时采取何种方式,仁、暴并不是首要考虑因素,不同的身份,以及所处的具体情况、各自视角的考量才是关键。

项VS刘:威震天下的世代贵族VS乱中崛起的基层官员

秦末大乱,本质上已从农民起义演化为六国贵族后裔的集体复辟;而楚国项氏,则成了其中的头号赢家。

当初楚国人陈胜带头发动起义后,对于如何提高反秦的成功率,原魏国名士张耳陈馀曾提出了“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的方案。不甘为他人做嫁衣的陈胜则打了个擦边球,他自立为王

,国号“张楚”(即张大楚国之意);但在各地,六国后裔已经迫不及待的重出江湖,天下再度回归为秦国与六国对决的格局;而首先发难的楚人,则是公认的“带头大哥”,多数六国之后都为楚人所立。

陈胜死后,下一位“楚王”是身居楚国贵族三姓(昭、屈、景)之列的景驹;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梁不忿这种自立为王的行为,活生生把景驹打到兵败而死;其后他听从范增的建议,吸取陈胜“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的教训,寻得楚国王室后裔熊心,将其立为“楚怀王”。

明眼人都能看出,所谓的楚王只是项氏的傀儡。其后,由于实力超群,项梁替代死去的陈胜,统领楚地各股义军,成了对抗章邯的主力。

但是,每一个傀儡,都有翻身做主的雄心,项梁意外战死后,楚怀王立即着手架空项氏的影响力,其动作分为两步:

第一步,原楚国令尹、投奔项梁手下的宋义,曾精准预料到项梁会兵败身死,楚怀王由此认为此人的才华不在项梁之下,于是将其任命为上将军,项羽、范增等人皆受其指挥;

第二步,命令出身秦朝底层官吏、已具备独当一面能力的刘邦担负起西行直捣秦朝老巢关中的重任,并许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诺言。

而原本项梁麾下的将士,都被分给了宋、刘二人。可见楚怀王的算盘大致是这样的:

六国贵族各复旧土,自己对内提拔宋义作为顶梁柱,对外扶植刘邦占据秦国旧地;这二人均非贵族,出自公务人员之列,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如此一来,自己的楚王之位势必稳如泰山。

他的计划深得权谋学的精髓:扶弱锄强、分而治之。不过他误判了一点:项羽的决心与能力。后者斩宋义、夺兵权,紧接着在巨鹿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主力,不仅收回了项氏在楚地的影响力,甚至成为了各路诸侯实际上的共主:

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此时,面对楚怀王,项羽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除掉傀儡自立,要么因功高震主被对方除掉。正常人会作何选择,无需多言。

接下来,当项羽率领各路诸侯生吃秦朝的核心武力、浩浩荡荡向关中杀进之时,略有“避实就虚”之嫌的刘邦则已捷足先登。接下来,二人的身份与位置,决定了他们在咸阳会采取完全相反的举动。

性格与眼界的差异?其实不同阶级基于现实的考虑

刘邦进入咸阳后,不仅约法三章、对秦人秋毫无犯,甚至还一反本性、财色不近,原因很简单:对于自己眼下所取得成绩的珍惜:

无论在战国时代或是秦朝时期,低层小吏想要裂土封侯,那几乎是痴人说梦;而秦末大乱,则给了刘邦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况且如今自己眼前的还是“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的关中之地。

然而,虽然楚怀王许下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诺言,但仅指望这种来自上层的允诺并不靠谱,况且这位高层还有傀儡之嫌;因此,刘邦还要抓群众路线、制造社会舆论,在自下而上的渠道上使使劲。退一万步讲,即使不能如愿在关中为王,其他地区的官员、百姓若因此得知自己的仁厚,也会对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而项羽率各路诸侯、四十万大军进入关中后,则有另一番考虑:

其一,自己的队伍虽庞大可观,但也带来了坏处:由于过去上百年的鏖战与屠戮,六国与秦人之间存在着难以忘却的世代血仇;而且自己手下的各国士兵,多少都受过秦国人的羞辱:“诸侯吏卒、繇使、屯戍过秦中者,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在之前的入关途中,自己就是出于维持队伍稳定的考虑,不得不坑杀了秦国20万降卒,却也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对立。因此,眼下若在咸阳秋毫无犯,即使自己愿意,手下的各路诸侯、数十万大军也不会答应:大家出生入死打仗,无非为了报仇、获利,仁义能当饭吃吗?

其二,今后要继续带队伍,就一定得立威。自己虽然打下了秦军主力,但毕竟关中是由他人拿下的;只有在咸阳搞搞大动作、给秦人和天下人留下点刻骨铭心的记忆,方能体现自己才是暴秦的终结者,才能更好的统帅各路诸侯、威慑各国百姓;

其三,自己的根基在楚地,秦地只是仇敌之邦而已。“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己若善待秦人,很有可能会损害楚人对自己的向心力;反之,要是给秦国人一些血淋淋的教训,无疑会加强父老乡亲对自己的拥护。毕竟,要求普通老百姓“以德报怨”,那几乎是无稽之谈。牺牲仇敌、滋养自己,何乐而不为?

那么,与刘邦“欲有天下”的志向相比,项羽复辟分封制就是“昏庸”吗?其实是二人结合自身情况所作出的最有利选择。

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建立后,周天子大封诸侯,以分封制管理辽阔疆域,维系其运转的,则是阶级分明的贵族政治。持续数百年的阶级固化,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利益藩篱及观念沉淀,要对其进行改变绝非易事。

当初商鞅在秦国变法,付出的代价是对秦国各阶层持续十余年的屠戮、操盘者商鞅本人最终也死于非命。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之后,儒生淳于越对此大加抨击,甚至声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即秦国若不分封,命不久矣),最终迎来了“焚书”;方士卢生等人非议嬴政大权独揽、“贪於权势”,导致了“坑儒”。而此时,“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各国贵族一窝蜂的顺利复辟,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真实动向。

因此,作为贵族世家,项羽更倾向于维持春秋战国的体系,自己作为天下霸主,在其中稳执牛耳。毕竟,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证明了郡县制度不合人心。

但对于出身秦朝基层官员的刘邦来说,贵族政治对自己非常不利:支撑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的,是“龙生龙、凤生凤”般的阶级观念,以此维系社会的有序运转;而郡县制,体现是则的法家的大一统理念,以严刑峻法而非血统、道德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实现强化君权的最终目的。

思路决定行动,因此当刘邦首次进入秦宫室后,粗人樊哙都能说出:“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的霸气之语;而刘邦不贪财色的反常行为,也引起了范增“其志不在小”的警惕。项羽对咸阳的摧残,也是基于贵族政治的思维考量,为了安抚盟友、削弱对手、强化自身凝聚力。

站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刘邦的治国思路,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必然趋势,自然代表着进步;但若以身处那个时代的贵族眼光看来,各安其政、利益共享,也并非难以理解。更何况,其后刘邦的崛起之路,也正是充分利用了各路枭雄对富贵的期待、对裂地封侯的向往;不过他的手段是先以新贵族替代旧贵族、其后再对异姓新贵族斩草除根。

除了阶级差异外,刘邦与项羽在行事方式上上的最大不同在于,他更务实、狠辣、有远见,后者则过于直接、粗暴、理想化。从本质上而言,他们代表着那个社会剧烈嬗变时代的不同视角,只有理念的差异,并无是非高下之分,他们都是我们常人只能仰视的顶级豪杰。

标签: 项羽秦朝

更多文章

  • 十公主在历史上是何地位?乾隆曾感叹想传位给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十公主,清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十公主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古代,相比较皇子,公主似乎是不太受到宠爱的,除了传统的认为男人才能治理天下之外,也因为公主大多成了政治联姻的工具,而且女人专权就很容易跋扈,祸乱朝政。所以很少听说过有哪个公主非常受到宠爱,武则天时宠爱太平公主,结果把国家弄得

  • 刘邦一生写诗2首,为何能流传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汉朝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南唐后主李煜虽然在处理国家大事,挽救人民于水火这件事上不擅长,但在作词一事上却极为出色。其千古词帝的名号,也足以证明无数人对于李煜词作能力的认可。但李煜毕竟还是一个帝王,因为其在做帝王一事上的表现,最后其在年仅41岁的时候就死于东京。“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

  • 在汉末三国时期,有哪些担任过牙门将的蜀汉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蜀汉,牙门将

    牙门将是古代官职的一种,起源于古代的一种防御工事“牙门”,负责在牙门里统领士兵指挥作战的将领被称为牙门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汉末三国时期,担任牙门将的人通常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勇武,以上阵搏战。牙门将后来演变成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将、副将的职位。对于蜀汉来说,因

  • 曹操对徐晃的评价为什么那么高?徐晃有着怎样的品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晃,曹魏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徐晃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他从军几十年,参加过众多战役,经常能够在重要时刻得到曹操的信赖,是曹操最得力的将军之一,魏国的开国功臣。他年轻的时候在将军杨奉手下任职,在此期间,就曾对发生的许多大事为杨奉提出建议。他投靠曹操后,甚得曹操衣钵,被曹操称赞为:“

  • 历史上的司马穰苴是什么身份?他的一生有何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司马穰苴,春秋

    大家好,说起司马穰苴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司马穰苴出生于春秋末期,由于年代较为久远,其事迹流传不多,但其军事思想却影响巨大,不仅是同朝为官的晏婴对其称赞有加,“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就连太史公司马迁也是推崇至极:“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襃矣若夫穰苴”

  • 揭秘:韩信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韩信,西汉

    作为初汉三杰最出名的一个,韩信的军事能力一直被后人敬仰,但是其政治能力也一直被后人诟病。无论是战争时期逼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还是战后有二心,在造反的边缘徘徊,都是极其愚蠢的操作。最终,这些幼稚的政治操作害了自己的性命,年仅35岁就被吕后所杀,将星就此坠落。事实上,韩信原本可以不死的,如果他不杀一个人

  • 南朝宋皇帝刘裕能有所作为,离不开萧文寿怎样的教导?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萧文寿,刘裕

    从古至今,提到继母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恶毒”一词,继母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打骂甚至虐待的事件屡见不鲜,继子与继母之间充满敌意。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继母都那么刻薄,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继母萧文寿,她对待继子刘裕极好,二人的关系也相当不错。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萧文

  • 乾隆为何从小时候就被康熙皇帝所看中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康熙

    康乾盛世的两位最有作为的帝王,乾隆12岁在康熙面前的初次亮相,就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老一少两位贤君,共同完成了康乾盛世的基业。一康熙六十一年,爱新觉罗家族中两个最伟大的人物,康熙皇帝和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圆明园首次见面了。不过弘历当时年仅十二岁,他不可能了解这次偶然的会面对自己乃至对国家将会产生多

  • 武惠妃的死因是什么?唐玄宗有多宠爱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武惠妃,唐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武惠妃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说起武家出的强横女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武则天。其实在唐朝,武家不仅有武则天一位传奇女性,还出了另一位让唐皇迷恋的女人。此女就是唐玄宗宠妃——武惠妃。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幼时父亲去世,因此被武则天接到宫中抚养。也不知是

  • 清朝的皇后有哪些特权?她们是如何管理后宫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皇后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清宫剧中人人都想要当皇后,因为皇后的身份尊贵还有权利都让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在后宫中权力最大的除了太后那就是皇后,那么真实的清朝皇后都有哪些特权呢?在后宫中,皇后的地位跟天子是一样的,嫔妃的生活和言行都要受她的约束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