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妹卦是易经第一卦,华胥、女娲、伏羲与创立易经相关的人物出场
【呼子易学思想·呼子先天易传】。
我们讨论易经。
第三次演易,既不是初创易经,又不是追赶候鸟完成完善易经,我们之所以称王恒、王亥行为为演易行为,是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毁掉了很多易经。是王恒以自身兄弟的经历遭遇,重新为易经补写了爻辞,这是一次重新创作。这也是王恒得以被允许留在西王母天国的原因。
我们的行为是揭示易经本原。以穿越的方式,穿越到夏代,穿越到黄帝时代,穿越到伏羲、女娲时代,发现易经与候鸟的关系,发现中国文化,根在候鸟,发现中国文化的源头与实质是候鸟法则。以期在这一时代,与西方丛林法则形成碰撞、比较与识别。关乎中国文化是否能够得到普世共识。这或许是再一次给坍塌的易经的天空补天,能不能算是易经的第四次演易,我们不作定论。
我们继续讨论易经归妹卦,试着解释归妹卦中的卦爻辞。
震上兑下,归妹。彖曰:征凶,无攸利。
归妹是卦名。下卦是兑卦,上卦是震卦,兑为泽,震为雷,故又称雷泽归妹。
雷泽归妹,《周易集解》引虞翻的话说:“归,嫁也。”《诗经葛蕈》:“言告言归。”毛传:“妇人谓嫁曰归。”妹,王弼注:“少女之称也。”《说文解字》:“妹,女弟也。”似乎都是把归妹指向了嫁女的意思,又似乎可以找出十分充足的归就是嫁的典籍依据。古代称嫁为归,归妹为嫁出少女,“帝乙归妹”为公主出嫁,即帝王把女儿嫁出去。对此,前人从无异议,而问题也正是出在这里。
我们现在看到的婚礼习俗是周王朝制订的,大约是周朝周公旦所制订。人们至今把婚礼上的夫妻对拜仪式,称作“行周公之礼”。周代以前,商代以前呢?更早的时候,婚姻都是男来就女,是男子跑到女子所在的地方去,如今称入赘,称赘婿。据说夏商时期,虽贵为天子的帝王,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周代以前是嫁出男子,周代以后才是嫁出女子。中国母系制早于父系制,在母系制时代,是男就女无疑,在父系制时代才改成女来就男。这样说来,归妹之义,就并非专指嫁出女子,也包括嫁出男子在内。
归者,阳来就阴,归于妹也。《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关于婚嫁云:“妇人谓嫁曰归,不知男子亦可谓嫁。列子云‘国不足,将嫁于卫。’”嫁是往的意思。
蒋子《万机论》云:“主失于国,其臣再嫁。”若是,则嫁亦可训为出仕他国。
古代媳妇回娘家叫作归宁。钱起诗:“才子欲归宁,棠花已含笑。”表示回娘家的归宁二字,亦可施之男子。
是不是说归妹卦爻辞中的“帝乙归妹”,“归妹”不仅指嫁出女子,也指嫁出男子。不仅用于男女婚嫁,甚至也可用于得到爵禄和官位。
然而,为什么不首先使用归这个字的第一义:归来、归去、回归、回去的意义?
秦简周易归妹一卦中有这样一句爻辞:“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攴占……”恒我就是恒娥、姮娥,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又写作常娥或嫦娥。老子《道德经》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帛书本《道德经》中就写作“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可能就是还没有避讳汉文帝刘恒姓名时的用语。
秦简本中的周易归妹一卦爻辞,分明是用嫦娥奔月故事。《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引归藏曰:“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东汉张衡《灵宪》所载嫦娥奔月故事:“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是为蟾蜍。”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认为“当是归藏之文”。承认周易归妹卦是讲嫦娥奔月故事的人物与事迹,便以为姮娥奔月乃由人间飞到了天上的月亮上去,认为就是“其情况就像人世之嫁女,由母家去往夫婿家”,于是认为嫦娥奔月故事有嫁女的性质。殊不知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嫦娥是离开后羿、离开家庭、抛弃家庭跑回一个地方去的,这不明明是逃出家庭、婚姻中的离异行为吗?怎么说是嫁娶、是成立家庭?嫦娥奔月是离异、离婚,不是结婚,是嫦娥离开后羿回到他们自己原来的地方去,是回去的意思。
传统神话解释中,说雷泽是一个地名,是伏羲母亲华胥氏居住的地方,说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于雷泽这个地方。
归妹卦名,兑下震上,又称雷泽归妹,雷泽不是地名,是卦名。古籍记载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于雷泽这个地方,不能这么解释,只能说是华胥氏、伏羲、女娲同时出现在雷泽归妹这个卦中。
从古至今,一直有人在考证作为地名的雷泽到底在什么地方,笑死人。
归妹卦卦名里的归字,就是回去、归去、归来的意思,归妹就是讲伏羲回到妹妹女娲那里去。
嫦娥奔月故事,也是讲嫦娥回到伏羲、女娲曾经居住的地方去。归妹,不是“归,嫁也”,不是嫁女、嫁妹子的意思,是归来、归去的意思。
归者,阳来就阴,归于妹也,外卦震卦,为伏羲,由外面归来。内卦兑卦,为女娲。伏羲回到妹妹女娲这里。
征,征途,在路上。归者指伏羲。征凶指“跛能履”,不利于远足、远行,故“无攸利”。
“无攸利”,攸是以攸代悠,悠远、悠久的意思。华胥氏在世之时,伏羲是在帮助母亲华胥氏做事,所从事的事情不是长久之事业。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传统解释是,君子由此领悟应永久其传、生息嗣续,明了物之有敝坏,而为相继之道。程颐:“永终,谓生息嗣续,永久其传。知敝,谓知物之有敝坏,而为相继之道。”
我们说,这里指出了一个事实:华胥氏是第一个制订历法的人,是首创十二生肖的人,华胥氏制订历法的观察对象是树木发芽开花。伏羲是在经历大洪水华胥氏去世后才明白了母亲制订的历法是有问题的历法,其观察对象错了。这叫“永终知敝”。君子指伏羲。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对于归妹一卦,传统解释认定为古代婚嫁中的姪娣制度。《仪礼士昏礼》载:“古者嫁女,必娣姪从之,谓之媵。”《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以姪娣从,姪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女子出嫁到夫家做正妻,随嫁的有姪和娣,姪为出嫁女子兄长的女儿,娣为出嫁女子的妹妹。她们过去只能作为庶妻,年龄不够,婚后回母国等到十五岁再送归夫家。
归妹卦兑卦为内卦、下卦,震卦为外卦、上卦。传统认为归妹卦下卦兑为少女,就是随嫁的“姪和娣”,即媵,年龄尚小,故称为妹。上卦震,即代表娶妻与媵的长男。认为上卦震长男是娶妻之主,下卦兑为陪嫁之妹。而归妹卦下卦中爻虽不得正,却亦有大功,其功不在正邦,而在于协理家庭、繁衍子孙。认为人口是国家的基础,媵婚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家庭的婚姻关系,如果嫡妻没有生育,媵妾的儿子同样可以继承家业,承嗣宗祖,而媵妾与正妻都是来自同一家族。《白虎通》云:“备姪娣者,为其必不相嫉妒也。一人有子,三人共之,若己生之,是为娣者,所以绝嫉妒、广嗣续,以恒夫妇之道,故曰以恒也。嫡无子,姪娣有子亦不出,所以必有姪娣之义。”
归妹卦中,讲到娣的有初九:“归妹以娣。” 六三:“反归以娣。”六五:“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说文解字》:“妹,女弟也。”我们应该这样理解这个作为“女弟”的“娣”,即“女弟弟”,即归妹卦名中“归妹”之妹,在爻辞中不用妹妹的妹字,而用娣。
传统认为,媵婚制随嫁的有姪和娣,但归妹卦只言娣不言姪,这个姪女始终不曾出现。不仅是这个姪女始终不曾出现,作为婚嫁的主妇也始终不曾出现,为什么?因为周易归妹一卦爻辞中根本就没有这两个人物,只有伏羲与他的妹妹即“娣”即女娲。
归妹卦兑卦为内卦即下卦,我们始终要记住,在周易兑宫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八个卦中,下卦都是兑卦,作为下卦、内卦的兑卦,是始终守在“巢穴”中,不离开“巢穴内”一步而外出的。一旦有外出行为,则有凶险。这就确认了归妹卦中的这个少女,一步也不会出门,又怎么会有外出嫁人行为?归妹卦中有所行动的,只是外卦的震,即妹妹的兄长从外面回到妹妹这里来。
跛能履,瘸腿而能够行走。瘸着腿还要行走,为什么还要说“征吉”?初九爻爻辞“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的意思是:女娲在家中等待着伏羲回到女娲这里来。伏羲是一个因劳累或腿部受伤但还能够行走的人,他正行走在回归途中。“征吉”,是说伏羲、女娲兄妹即将见面的喜悦。
一定要注意,易经中的征字,并非都指征伐,而是指行走,指征途、征程。
归妹卦中的征,指正在归来的征途上。
象辞说:“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以恒也”,这里面有没有埋下地雷?秦简周易归妹卦中有这样的内容:“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攴占……”我们前面讲过“恒我”就是“恒娥”、“姮娥”,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又写作“常娥”或“嫦娥”。所说埋雷,是说初九爻象辞中是不是把“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句子清除掉后,就留下“以恒也”中的一个恒字?
这个不可能吧?也过于牵强了。好,我们找出另一个例子。
张衡《灵宪》所载嫦娥奔月故事:“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是为蟾蜍。”清代严可均已经看出这是易经体系归藏易中的内容。这个内容哪去了?为什么今本易经中不见了?真的不见了吗?没有。你只要在今本易经卦爻辞中找出“翩翩”一词,就知道历史上有过对易经卦爻辞动手脚、动过大手脚之人,并且可以发现其动手脚的手法。
泰卦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并且泰卦六五爻辞正好有与归妹卦六五爻爻辞中的“帝乙归妹”重复的内容。泰卦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泰卦六四爻中的“翩翩”一词,正是“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中的“翩翩”。
归妹卦初九爻爻辞中恒娥事件完全被删除,在象辞中留下一个恒字。与在泰卦中留下“翩翩”二字,手法是不是一样?
对照出土简帛本归藏易与今本易经内容,能找出的相同例证不止这两个。
归藏易归妹卦、泰卦中都有嫦娥奔月事件,是用嫦娥奔月去的地方讲清楚是华胥氏、伏羲、女娲原来居住的地方。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
眇能视,传统认为是目盲而能视物。
幽,幽人,传统给出了几种解释:
《说文解字》:“幽,隐也。”归妹卦卦名,帛书周易、秦简周易,三者卦名相同,熹平石经周易作“归昧”。昧,《说文解字》:“昧,从日未声。一曰闇也。”《经义述闻》引《京氏易传》说:“睽曰文明上照,幽暗分矣。陆绩注曰:兑处下为积阴,暗之象也。”
周易经传用幽字凡三处:履卦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困卦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归妹卦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困卦初六象辞、丰卦九四象辞,皆曰“幽不明也”,《系辞传》“是故知幽明之故”。
幽与明相对。《释名》:“妹,昧也,犹日始入,历时少,尚昧也。”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古金文幽字皆从火从丝,与此同。隐不可见者,得火而显。”归藏归妹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兑为幽,故曰晦芒。
履卦从九二爻“眇能视,利幽人之贞”到六五爻“帝乙归妹……月几望”,是一个从黄昏到黑夜的时间顺序。已经是天色黄昏了,视物不清,谓之“眇能视”。不是传统认为的“目盲而能视物”。幽人,指在月色下行走的人。履卦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履卦六三、归妹初九同为“跛能履”。履卦六三、归妹九二同为“眇能视”。履卦爻辞与归妹卦爻辞之所以有几处相同,是因为履卦中的人物嫦娥与归妹卦中的人物伏羲,都是月夜归人,都是在月色下远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