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后一直受到关注。8月30日,“羲和号”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羲和号”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有何意义?
羲和号是谁?
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是离地球最近、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恒星。太阳对地球演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也无所不在。人类已建立了地面太阳监测网,但由于地球大气对紫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电磁波是不透明的,地面上的可见光波段也会受到地球大气吸收、扰动和阴雨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探测行星际等离子体、磁场信息,必须到深空中去。
羲和号取自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其学名是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卫星总体质量508公斤,设计寿命3年,运行于517公里高度、倾角98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该轨道能够经过地球的南北极,可实现24小时连续对太阳进行观测。它于2021年10月14日发射升空。
羲和号被送上天后,我国可以在国际上首次在太空中对Hα谱线进行探测,可能大家会问什么是Hα谱线?为什么要探测Hα谱线?Hα谱线在天文学和物理学上是氢的一条具体可见的红色发射谱线。太阳光谱中的Hα波段谱是太阳爆发时响应最强的色球谱线,能直接反映爆发的源区特征。通过对Hα光谱数据的分析,可以从光球层到色球层获取太阳低层大气的信息,从而推演太阳爆发时的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和物理机制,了解太阳爆发活动的触发原因和传播过程,更好地开展空间天气预报,保障人类生命安全。
据了解,羲和号已累计下传原始观测数据50Tbit,生成科学数据约300Tbit,这些数据已向全球开放共享,得到了美、法、德等国太阳物理研究学者的广泛应用。
创下五个国际首次
本次羲和号探日成果以太阳科学探测和新型卫星技术为主,创下5个国际首次,对于后续开展太阳空间探测任务以及提升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首个太阳专属“摄影师”,经过前期在轨测试与调试,羲和号已成功实现了国际首次在轨获取太阳Hα谱线、SiΙ谱线和FeΙ谱线的精细结构,这三种谱线是在太阳大气不同的高度产生的,分析三条谱线的信息可以揭示不同高度的太阳大气物理量分布,能详细记录发生在太阳大气中的活动,进而研究太阳活动的物理过程。
同时,羲和号还实现了国际首次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每张Hα波段光谱扫描图像实际上都包含了300多张照片,分别对应了光球层和色球层不同高度处的太阳图像,因此相当于给太阳低层大气做了一次“CT”扫描。在每一张“CT”图上,又反映了日面上近1600万个点的信息。
除了太阳科学探测取得的成果外,新型卫星技术试验方面,“羲和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主从协同非接触“双超”(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卫星平台技术在轨性能验证及工程应用;实现了国际首台太阳空间Hα成像光谱仪在轨应用;实现了国际首台原子鉴频太阳测速导航仪在轨验证。
“双超”卫星平台
据了解,卫星载荷在太空中一次微小的振动,都会使得成像效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羲和号在国际上首创了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的“双超”卫星平台,就像给相机装上了高精尖的“云台”,让相机对得准,拍得稳。
传统卫星均采用平台舱和载荷舱固连的设计方法,平台舱飞轮、陀螺等活动部件的振动将不可避免地传递至载荷舱,造成相机观测质量的下降。“羲和号”采用“动静隔离非接触”总体设计新方法,将平台舱与载荷舱物理隔离,确保载荷成像不受平台扰动的影响,让其拍照“更稳、更准”,将我国卫星平台的姿态控制水平提升了1至2个数量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双超平台技术将在高分辨率遥感、太阳立体探测、系外行星发现等新一代航天任务中得到推广应用,推动我国空间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羲和号”每天都在按照既定任务计划开展科学观测,已经观测到了近百个太阳爆发活动,相关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国家航天局也已组织相关单位提出了日地L5点太阳探测、太阳极轨探测、太阳抵近探测等一系列任务规划,未来将对太阳进行全方位立体探测,进一步深入认识太阳活动的起源和演化,为推动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综合新华社、央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