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波斯寻求大唐援助的原因是什么 波斯都督府史料记载介绍

波斯寻求大唐援助的原因是什么 波斯都督府史料记载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530 更新时间:2023/12/23 3:14:03

史籍记载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波斯国》

二十一年,伊嗣候遣使献一兽,名活褥蛇,形类鼠而色青,身长八九寸,能入穴取鼠。伊嗣候懦弱,为大首领所逐,遂奔吐火罗,未至,亦为大食兵所杀。其子名卑路斯,又投吐火罗叶护,获免。卑路斯龙朔元年奏言频被大食侵扰,请兵救援。诏遣陇州南由县令名远充使西域,分置州县,因列其地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为都督。是后数遣使贡献。咸亨中,卑路斯自来入朝,高宗甚加恩赐,拜右武卫将军。

仪凤三年,令吏部侍郎裴行俭将兵册送卑路斯为波斯王,行俭以其路远,至安西碎叶而还,卑路斯独返,不得入其国,渐为大食所侵,客于吐火罗国二十年,有部落数千人,后渐离散。至景龙二年,又来入朝,拜为左威卫将军,无病卒,其国遂灭,而部众犹存。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波斯国》

贞观十二年,遣使者没似半朝贡。又献活褥蛇,状类鼠,色正青,长九寸,能捕穴鼠。伊嗣俟不君,为大酋所逐,奔吐火罗,半道,大食击杀之。子卑路斯入吐火罗以免。遣使者告难,高宗以远不可师,谢遣。会大食解而去,吐火罗以兵纳之。

龙朔初,又诉为大食所侵,是时天子方遣使者到西域分置州县,以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即拜卑路斯为都督。俄为大食所灭。虽不能国,咸亨中犹入朝,授右武卫将军,死。始,其子泥涅师为质,调露元年,诏裴行俭将兵护还,将复王其国。以道远,至安西碎叶,行俭还。泥涅师因客吐火罗二十年,部落益离散。景龙初,复来朝,授左威卫将军。病死,西部独存。

历史探究

波斯寻求大唐援助的原因

公元670年,高宗招卑路斯入朝,授“右武卫将军”,于长安置波斯寺,卑路斯与其子泥涅斯先后定居长安,最后均客死中国。

国破家亡,这对波斯亡国父子,为何选择大唐为“政治避难所”?

史学家多是从军事力量来分析原因。

公元7世纪,世界只有两个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那就是大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两国争夺的焦点就是现在的中亚与西亚。大唐帝国曾与阿拉伯帝国大小争战20余次,大唐军队胜多负少。

所以,当时西域各国,也就是中亚和西亚地区,政治流亡者首先想到去中国避难。从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只有大唐帝国能抵制大食的东进。其他中亚诸国,包括东罗马帝国,根本罩不住流亡政权。

当然,这类分析也是不错的,但显然不够全面。这里,除了不可或缺的军事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往往被忽略了,这就是政治原因。

这就要从大唐帝国的“政治地位”说起。

大唐政治地位解析

无论是从东罗马帝国,还是波斯帝国、西亚诸国,甚至阿拉伯帝国眼中,大唐帝国无疑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大国。政治大国的软硬两方面实力,当时的唐帝国都具备。

首先从政体的先进性来讲,唐朝堪称世界领先。唐袭隋制,但完善了隋之政体。“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唐朝政治建制是为封建国家体制的完善。三省长官宰相、六部长官尚书,共议国政。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是时,官僚政治步入开明时期。

政治自信带动外交自信,盛唐奉行“海纳百川、自服四夷”外交方针。从太宗到玄宗,唐廷的最高领导人不分华夷,录用官员。唐时,和中国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发展多达七十多个。

近邻日本、朝鲜的官制度,便借鉴了唐式科举制。

一个国家,除了占据政治文明的制高点外,要想在世界取得“政治大国”地位,还必须要有她主导的国际组织帮衬。

众所周知,大唐皇帝拥有“天可汗”称谓。这个“天可汗”与往不同,它不是一个好大喜功的荣誉称谓,而是一种实质性的政治体系。昔日“天可汗”,从范围上,算不上今日联合国,但却相当于“东方北约”。在“天可汗”之下,所有的国家部族结成联盟,以体系内全体成员的力量对破坏体系内和平的成员国施以制裁,从而确保体系的稳定和世界秩序的维持。

天可汗 唐朝统领的“北约组织”

天可汗的作用主要是政治与军事两方面。大唐皇帝被拥为天可汗后,即需维系国际和平,仲裁各国间之纷争,为天可汗之首要任务。维护各国独立,不受强国侵略,为天可汗另一职责。

天可汗体系,可谓中国主导的第一个“国际组织机构”。以唐帝国为中心的大东亚国际秩序,是为天可汗国际秩序轴心。

日本人称大唐帝国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亦非虚语。

天可汗组织存在137年,其中以贞观四年至显庆年间,最为荣耀。波斯亡国之君来投大唐时期,

正是天可汗如日中天之时,所以唐高宗面对亡国之君请求,焉能眼看大食以强凌弱、做事不管?扶弱济困、主持正义的大唐帝国,不仅赢得了弱国的尊重,而且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

接受波斯王储,设立波斯都督府,使大唐帝国发展成东有高丽,西尽波斯,北至西伯利亚,南至林邑(今日越南)的疆域广大、多民族融合的政治大国。今中亚细亚至伊朗一带,今俄国、土耳其及阿富汗东北部,贝加尔湖,尽为中国势力范围。

柳宗元曾留一名作,一个“四夷自服”的“世界政治大国”盛况尽收其中: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而政治大国的一个侧证,就是她能建立起对世界流亡者的吸引力和信任度。成为各国政治流亡甚至叛国者的首选国。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在东方乃是全世界,真正称得上政治大国的,唯有大唐帝国。

标签: 唐朝波斯波斯都督府

更多文章

  • 设置波斯都督府的原因是什么 波斯都督府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都督府,波斯王子,波斯都督府

    根据《旧唐书》记载,阿拉伯人在公元661年入侵波斯萨珊王朝之时,波斯王子俾路斯远赴长安向当时统治中国的大唐要求提供军事协助。大唐于是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都督,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公元662年,唐又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公元670年到674年,俾路斯来到唐朝首都长安。唐高

  •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状况介绍 海上丝绸之路的由来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

    关于“海上丝路”这一个历史事件,可以说它是在古代文明与河海文明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经历了漫长而且线路不断变化、反复的一个过程,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我们都知道在宋代的时候,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就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其中指南针

  • 美吉多之战:第一个有记录的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美吉多之战,古埃及

    美吉多战役是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第一次远征巴勒斯坦的重要会战,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一次战争。一直到公元20世纪,美吉多始终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战场之一。甚至在圣经中,美吉多也被描写成是上帝的军队与魔鬼的军队最后决战的战场。圣经中哈米吉多顿(即世界末日善恶决战的战场)本意就是美吉多山。美吉多是连贯非洲与

  • 德川家康在三方原合战里被打得很惨吗?德川联军大败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方原合战,日本

    东海道一之弓取的灭亡在日本战国时代,东海道霸主是骏河国的大名今川氏。今川氏出自室町幕府的幕府将军足利氏的庶流,世代担任骏河国守护,在今川义元担任家督期间,今川氏的势力遍及骏河、远江、三河三国,并渗入尾张国内,被称为“海道一之弓取”,即东海道第一武士。1568年东国势力图永禄三年(1560年),今川家

  • 雾都劫难——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雾都劫难,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3日清晨,伦敦气象台报告说,一个冷锋将在夜间通过,中午气温可达6摄氏度,相对湿度约为70%。当于当地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好日子,一个可爱的冬日。阳光普照之下,英伦三岛显得格外和煦温暖;北风吹佛之下,人们更是感到心旷神怡。这时,天空不时地出现绒毛状积云,将蓝天点缀得更为壮观、美丽。这种晴

  • 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的雾霾才叫狠,雾都名不虚传(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伦敦,雾都,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伦敦被称为雾都,这名字的由来固然与其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雨雾的特点有关,但也和工业革命后伦敦密集的工厂,不断排出的烟雾分不开。加之历史上伦敦人多以煤炭为日常燃料。多种原因相结合成就了伦敦雾都的名声,也使得伦敦雾(LondonFog)远近驰名。其中最出名的当属1952伦敦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9

  • 日本战国时代武将:朝仓景健是姉川之战中朝仓军的指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朝仓景健,日本,姉川之战

    朝仓景健(1536-1575年9月25日)日本战国时代武将,朝仓景隆之子。越前朝仓氏一族,安居城城主。别称孙三郎。景健在元龟元年(1570)姊川之战被朝仓义景任命为总大将出战。同年9月20日志贺之阵,景健将信长宿老森可成及信长弟弟织田信治等750余人讨死。天正元年(1573)景建在一乘谷之战奋战,后

  • 焦山之战是怎么输的?为什么会输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焦山之战,南宋,蒙古

    面对元军大举南侵,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朝廷下诏各地起兵勤王。郢州守将张世杰、江西安抚副使文天祥入临安勤王,分别被委以保康军承宣使、浙西江东制置使之职。特别是张世杰,一度被朝廷上下寄予很大希望。张世杰其实是蒙古的“叛兵”。据《宋史》记载,他是涿州范阳人,南宋前期,范阳一直属金国管辖,金被蒙古联合南宋所灭后

  • 岑港之战中戚继光运用了怎样的战术?是怎么大获全胜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岑港之战,明朝

    在龙山所附近的两次战斗,使戚继光开始显露头角,也使他认清了明军的弱点:缺乏必要的训练,战斗中畏缩不前。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训练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就无法取得御倭战争的胜利。鉴于此,戚继光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起草了一篇《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正式向上司提出了自己的练兵建议。在这篇《公移》中,

  • 穿鼻条约简介 穿鼻条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签订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英国,林则徐,穿鼻条约

    《穿鼻条约》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概念,历史上只存在一份《穿鼻草约》,是由当时的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琦善和当时英军的负责人义律两个人拟定的,这个草约,满政府是不承认的,英国政府也是不承认的,未经两国政府承认的文本只能成为草约而不能叫做条约。背景他只留下少数军队封锁广州,自己率领大部分舰只北上,在中途攻陷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