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在自己所写的《短歌行》中表示,自己愿意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希望天下的英才都能归附于他。曹操在礼贤下士这一点上做得确实不错,帐下云集了许多英才,这也为他在三国这场波谲云诡的大戏中占得上风,奠定了先决条件。
许攸也曾是曹操看重的谋士,立下过不小功劳,按照曹操的性格,如此有能力的人,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最后曹操却当众斩了许攸,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许攸年少时就与曹操、袁绍交好,袁绍起事后,许攸便跟随袁绍,成了他帐下谋士。袁绍攻灭公孙瓒,以此兼并了幽州,虎踞四州之地,拥众数十万,堪称一方霸主,这时候的许攸还是袁绍的心腹,深受袁绍的信任。
袁绍与曹操开始交战时,许攸献策先攻占许都,奉天子之命以讨曹,这样就能击溃曹操,但袁绍固执己见,不肯听从,执意要先杀了曹操,许攸对袁绍不听自己的意见颇有微词。正赶上此时许攸家里有人犯了法纪,留守邺城的审配官员将他们逮捕,许攸知道后大怒,怨恨袁绍不讲情面、不念旧情,于是就转头投奔了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来了之后,异常激动,连鞋都来不及穿,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许攸,许攸初到曹操阵营,为了向曹操表示自己的诚意,献计说:''如今孟德你孤军独守,既无援军,粮食也不足,此乃危急存亡之际。
而如今我知道袁绍军中有粮食储存于乌巢,此地虽然留有士兵驻守,但是他们却并没有防备,我们只要派轻兵急袭乌巢,烧毁他们的粮草,不过三天,袁绍的大军自己就会灭亡!''
曹操听后大喜,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不费吹灰之力就对袁绍予以重创,袁绍也因此大败而归。后来曹操顺利打下了邺城,占领了冀州,在这其中,许攸的确是功劳不小。
但是许攸这个人性格不好,居功自傲、狂妄无礼,他自恃功高,行事也愈发张狂,对曹操也不是十分尊敬,常常在公共场合直呼曹操的乳名“阿瞒”,这让曹操十分不喜。不仅如此,许攸还经常说:“阿瞒,若是没有我,你根本得不到冀州。''曹操表面上仍然嬉笑着回答说:''你说得对啊!”但心中对许攸早已经存有了芥蒂。
自古,两军交战粮草先行。既然袁绍的军粮被曹操知道了,肯定是难逃厄运。果然曹操利用此事,奇袭乌巢成为历史上一个经典战役,此役更是重挫了袁绍。袁绍经此一役,也是可谓是气血大亏,曹操则是取代袁绍成为东汉末年最强的军阀。
许攸因此立了大功,本来许攸应该是备受曹操的重用,这加官进爵应该不成问题的,为何最终却死于曹操的手下呢?
一方面,谋臣本身就不上场打仗,手里没有实际兵权,而许攸还不懂为臣之道。他虽然帮助曹操攻城略地,谋略虽好,可不是一人之功劳。竟然多次直呼曹操的名讳,而且见人就说曹操得到冀州是因为有他,才能拿下的。
一个人如果好大喜功,这必将是领导者的眼中钉。毕竟,这种人永远都不会满足,而且还把这么心思全部放在嘴上,如此得理不饶人,哪个领导者受得了呢?
另一方面,许攸好财,而且贪而不治,这在荀彧传的三国志里有提及。所以,他一再强调冀州之事,想必就是觉得曹操给的不够多。
但是,他却看不懂局势,曹操已经成为最大的诸侯,而且麾下也有不少谋士,对于一个长期不尊重他,且总是制造不良言论的人来说。为了大局,想必也不会留下此等不确定因素。
最终,许攸把话说尽了,便付出了代价。当然,这些事情都是导火索,这件事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重新洗牌,就不得而知了。
俗话说, “知礼而后作”也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