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经文解释中不可以没有女娲。没有女娲易经解经的路子根本走不通
这里是【呼子易学思想·呼子先天易传】。
我们讨论易经。
我们继续解释归妹卦爻辞。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
须,帛书易作嬬。《释文》:“荀、陆作嬬。陆云:‘妾也。’”《音训》:“晁氏曰:‘子夏、孟、京作嬬,媵之妾也。’”是汉代诸本多作嬬。《说文解字》:“嬬,弱也。一曰下妻也。”须,读为嬃。《说文解字》:“嬃,女字也。”《楚词》曰:“女嬃之婵媛。”贾侍中说:“楚人谓姊为嬃。是嬃有姊义。归妹以须,谓归妹而媵以姊也。”乱不?前面讲嫁女要带上侄女、带上妹妹,这里又说嫁妹妹又要带着姐姐做媵妾?
反归以娣,把须解释为姐姐,把娣解释为妹妹,传统释义对“反归”一词便解释为:“反归以娣者,谓被出而与其娣返归母家也。”出嫁少女而以其姐姐陪嫁,姐姐被休,连同妹妹也要一起返回娘家。或者认为是嫁出妹妹为人之妾,需要等到二十岁才可承事夫君,是说出嫁时还没有到结婚年龄。
一说须是一处地名,也是古部落方国名称。《春秋左传》杜注:“须句在须昌西北。”《汉书地理志》:“须昌,故须句国,风姓。”《水经注济水》:“又北过须昌县西。京相璠曰:须胊,一国二名,盖迁都须昌,胊是其本,秦以为县。”《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有须姓,太昊伏羲氏风姓后裔,有须句国,殷时有密须国,都是以国为姓。太昊伏曦氏风姓后裔的须句国,其后人及国人以“须句”为氏,称须句氏。后来简为须氏、句氏两支。春秋时期,卫国有须邑。“归妹以须,反归以娣”,这一说法,是讲伏羲是从须这个地方返回妹妹女娲住地。须国、须姓,都与伏羲事件有关系。
华胥氏是伏羲、女娲的母亲,伏羲、女娲来自须这个地方的实质是来自华胥氏。华胥氏也写作华须氏。
“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娣是人物,是女娲。女娲与伏羲神话和传说故事中,有女娲带着姐姐或妹妹一起嫁给伏羲的事情吗?从来没有。
娣是一个人物,是女娲。须也是一个人物,会是谁?是华胥氏?
王嘉《拾遗记》云:“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春秋世谱》:“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山海经海内东经》郭璞注说:“华胥履大迹生伏羲。”又说:“燧人之世有大迹,华胥履之而生庖羲氏。”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伏羲氏之前是燧人氏,《绎史》引《帝王世纪》:“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华胥氏为燧人氏时代的氏族,《史记补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
伏羲氏之后为女娲氏,《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是伏羲去追赶候鸟之后女娲为王。
伏羲、女娲为兄妹,《汉书人表考》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
伏羲、女娲为夫妻,《全唐诗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
女娲氏之后为大庭氏,《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
伏羲氏之后是神农氏,孔子《易传系辞下传》:“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绎史》引《尚书大传》:“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绎史》引《礼含文嘉》:“三皇,虑戏、燧人、神农。”《白虎通》:“三皇者何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
伏羲氏时代历史悠久,枝繁叶茂,《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载:“柏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蓄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自无怀氏以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何在。”《庄子怯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蓄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都在讲伏羲、女娲人物的存在及其功勋伟业。
其先后又有多少代,经历什么氏什么氏的,皆不可靠。或者说,伏羲、女娲至黄帝三千年时间,编织多少王都可以。
我们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信息:
“华胥履大迹生伏羲”,讲的是华胥氏与履卦的关系。履卦讲华胥氏依据观察花草树木开花发芽制订的节气发生错乱。“生伏羲”,这里的生,不是生育、生下伏羲的意思,是我们今天讲的创造、制作传承的意思。“十二年生伏羲于成纪”,十二年指的是华胥氏已经创立了生肖纪年,“成纪”即纪年的意思,十二年为一纪的意思,不是地名,指华胥氏在世时观察树木发芽开花制订的十二生肖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华胥氏牺牲后,伏羲因此将制订节气的观察对象放到候鸟身上。
“历十二年而生庖牺”,“生伏羲于成纪”。两处的生,都不是生育、生下的意思,都是讲的创制传承的意思。“历十二年而生庖牺”讲的是华胥氏在世时已经发明了十二生肖,将十二生肖传给了伏羲后,伏羲、女娲将其改为十二地支。比如易经履卦中的“履虎尾”,虎指的是生肖虎,对应十二地支为寅,民俗中俗称的虎月,地支为寅月。华胥氏的十二生肖仅仅之月份,不包括节气,伏羲女娲改为十二地支,地支已经包含了二十四节气。
“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归妹卦六三爻讲的是伏羲在外面做事很晚才归来,虽然妹妹女娲一直跑到门外去看哥哥回来了没有,但伏羲回来后还是先去到母亲华胥氏身边,然后才转身回到妹妹身边。爻辞体现伏羲对母亲的尊重和一家人的亲情。
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象辞说是妹妹一直在以急迫的心情等伏羲回来,伏羲进门后却先去到母亲身边,是不是不恰当?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愆,《释文》:“愆,本或作衍。”又曰:“愆,马云:‘过也。’”《诗氓》:“匪我愆期。”《毛传》:“愆,过也。”愆期即过期。
迟,《释文》:“迟,晚也、缓也。陆云:‘待也。’有待而行。一本待作时。”
“迟归有时”,讲回来的晚了,没有像往常一样该回来的时间回来。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讲伏羲是一个有志气有事业心的青年,在外做事,事情没做完不会罢手。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
“帝乙归妹”一句爻辞,也见于泰卦六五爻爻辞。《集解》引虞翻曰:“帝乙,纣父。”《纂疏》曰:“帝乙纣父者,《尚书多士》曰:‘自成汤至于帝乙’,哀九年《左传》:晋赵鞅筮得此爻,其言曰:‘微子,帝乙之元子也’,故知帝乙为纣父也。又《子夏传》曰:‘帝乙归妹,汤之嫁妹也。’《世本》:‘汤名天乙,故称帝乙’。京房《章句》载汤嫁妹之辞曰:‘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无以天子之贵而骄诸侯,阴之从阳,女之顺夫,本天地之义也。往事尔夫,必以礼义。’其辞未必传于上世,然亦以帝乙为汤也。又荀爽《后汉书》本传言‘汤有娶礼,归其妹于诸侯也。’”
汉代学者对帝乙的解释,已经有殷纣王的父亲帝乙和天乙成汤两种说法,二人相隔近四百年。
顾颉刚在《〈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中认为周易中“帝乙归妹”的故事就是《诗经大明》中记载的帝乙嫁女给周文王的故事。帝乙把自己的少女嫁给文王,又以有莘国之女太姒为女弟为媵,顾颉刚认为“自从太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鲁颂閟宫》)以来,商日受周的压迫,不得不用和亲之策以为缓和之计,像汉之与匈奴一般。”
《今本竹书纪年》讲,帝乙名羡,为文丁(托)之子,帝辛(纣)之父。
孔子说帝乙为商汤,汉代之后说帝乙为纣父,都是错的。我们讲归妹卦与嫁女无关,是伏羲回到了妹妹那里。归妹卦中的帝乙是东皇伏羲。王嘉《拾遗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春皇即东皇,也即屈原《楚辞》中的东君。呼子方圆图上,天干乙位在东方,传统天干五行乙为木为春天,所以称作东皇、春皇,又称太乙。伏羲王天下,称作帝。这是什么叫帝乙归妹。伏羲女娲传说中,伏羲居住在东边山上,女娲居住在西边山上,曾经合烟烟相交,曾经各自从山头上向下磙磨盘,磨盘相合。女娲之后的西王母又称金母。易经坤卦的坤字、乾字、夬字,都是汉字中为易经特造的字。坤字中的申字,原本指发光的闪电,有向祖先申告之义。呼子方圆图中,乙卯在东,庚申在西,正是天干乙木与地支申金相对的位置。向祖先申告,即面向东方太乙伏羲申告。
其君,传统解释都将这个“君”解释为“君夫人”,认为是帝乙之少女,嫁与文王为君夫人者。君就是君,君夫人就是君夫人。这个君,指的是男性,称男子为君,指青年时的伏羲。
袂,王弼曰:“袂,衣袖,所以为礼容者也。”《说文》:“袂,袖也。”此处以衣饰的局部袖子借代整个衣饰。
娣,称某男子的妹妹或妻子为娣,我们今天使用弟妹一词,或本应该是“娣妹”。在六五爻辞中指女娲。
“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是说外出的伏羲归来时,不仅仅是疲惫不堪,还是一身脏兮兮的样子。这是拿女娲干干净净的衣饰来对照伏羲在野外把衣服弄得很脏。
月几望,《说文》:“望也者,月之望也。”《尚书胤征》孔疏:“月大则十六日为望,月小则十五日为望。”阴历十四、十五黄昏之时,月几近于望日之圆。
“月几望”不是指月亮圆缺。
易经中有两卦讲到“月几望”,兑宮横排八卦紧挨的是中孚卦与归妹卦。我们在解释易经中孚卦时,会知道“月几望”本义是“不周”,与周相对。易经称周易,指追赶候鸟完成全程追赶后,完全完成了易经爻辞的图画文本。周易称不周,指伏羲、女娲二人追赶候鸟先后失败,未能够完全完成的易经。是说在归妹卦时,伏羲已经开始了观察候鸟的工作,已经走上了不同于母亲华胥氏观察树木植物制订十二生肖的路径。
伏羲是在最终创立易经之后,才被称为王称为帝的。
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是复述爻辞。“其位在中,以贵行也”,成为后世将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的第五爻称作帝位之爻位的又一依据。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
郑康成注云:“宗庙之礼,主女奉筐米。士昏礼,妇入三月而后祭行。”传统解释为宗庙之礼,认为祭祀应由夫君和嫡妻举行,所谓“主女奉筐米”,认为这里却是兑女即媵妾承筐,显然不合礼制,所以会出现“无实”、“无血”。
我们解释归妹卦的开篇,已经首先解释了归妹上六爻辞。上六爻爻辞为我们说出了女娲、伏羲这两个人的名字,既是整体解释归妹卦六个爻辞意义的前提,也是考察整个易经体系的前提。
我们说归妹卦是易经发生史意义上的第一卦,在第一卦中,华胥(须)、女娲、伏羲三人,与创立易经有关的人物已经全部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