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里,有一个很神秘的人,叫云中子。
云中子算是最早出现的神仙。他的出场在第五回,是这样的:
话说钟南山有一炼气士,名曰云中子,那是千百年得道之仙。那日闲居无事,手携水火花篮,意欲往虎儿崖前采药。
既没有说他是阐教的还是截教的,也没有说他和元始天尊十二代弟子(所谓“十二上仙”)有什么朋友关系。
云中子做的几件大事,一是向纣王进献了一口木剑,要斩妲己。从这个立场上来说,他是要保成汤天下的。二是收了雷震子。三是用通天神火柱把闻太师烧死了:这和他保成汤天下的初衷似乎又完全相反。而且,他与原始天尊门下诸弟子明没有太多互动。有时他虽然在场,但作者说“十二代门人”如何如何,常常把他给漏了。云霄姐妹摆黄河阵,用混元金斗捉拿十二上仙,云中子也免遭此劫。而且最有趣的是,从头到尾,他都不曾向元始天尊行过师徒之礼。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他和十二门人不是一个体系的。可以说,云中子在《封神演义》里的资历,比阐教是二代门人,甚至比原始天尊还要老!
在《封神演义》的前身,元代《武王伐纣平话》中,并没有什么元始天尊、十二上仙,而云中子就已经出现了。
在《武王伐纣平话》里,西伯侯姬昌去朝歌见纣王,路上遇到一座古墓。忽然雷雨大作,古墓裂开,露出一具女尸。女尸的肚子被雷劈裂了,里面有一个小婴儿。姬昌把小孩抱出来,遇到了云中子。云中子说:“这个孩子,不要扔掉,后十八年,一定是破纣王的凶神。”于是取名雷震,带回传艺。
云中子就出现了这么一回。另外《武王伐纣平话》里,也有一个人给纣王献了一口斩妲己的宝剑,这个人不是云中子,而叫许文素,出家于钟南山白水洞。至于许文素是不是云中子的俗家姓名,就不知道了。到了明朝的《封神演义》里,才不见了许文素,而说是云中子献的宝剑。
另外,许文素献给纣王的那口剑,是一口真剑。妲己见了之后竟然扭头就跑,然后那宝剑就像一条大蛇一样在后面紧追。此后这把剑一直是妲己的心腹大患。所以到了《封神演义》里,万仙阵里提了一句“云中子宝剑如虹”,算是对这把剑有一个最后的照应。
其实传世的神谱里,并没有叫云中子的神仙。但金代有位著名道士苏铉,道号“云中子”,他是全真七子马钰的徒弟。马钰号丹阳,“丹阳付授道妙,及屡以诗词接引,使进真功。以至心源明了,道体冲融。一时羽属皆以小丹阳目之“,说明他是得了马钰的真传的,并且受到了师叔的器重,受命去北京传教,住持崇福观。元代追赠为”体元辅教云中真人“。至于他和《封神演义》有什么关系,就不清楚了。
所以,云中子没有列入阐教十二弟子,也没有遭受黄河大劫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把《封神演义》比作一家公司,十二弟子是同一年集体新招聘来的,而云中子则是公司原有的老员工。
一般的公司都会有一个说法:“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给新老员工安排的岗位和待遇当然不一样了。云中子作为老员工,当然做了许多开创工作。像黄河阵遭劫这样的的事,就相当于公司里的倒霉工作,有了小年轻之后,老员工是有权利洁身远避的。而新员工竭尽全力干完了活,累得半死,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自然会有老员工冒出来,抢最后的功劳。所以烧烤闻太师这个大功劳,是云中子最后笑纳了!
这虽然像个笑话,有时候却也能反应古代小说创作的实际。因为《封神演义》不是一时一地成书的,而是“世代累积”型的作品,就像一个老公司,安插人物是有道道的——不是说作者可以把剧中人随便一排即可,因为他要对新读者负责,也要对老读者负责,要考虑方方面面的感受。所以,这种哲学其实和中国的单位哲学很想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