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洪承畴为何反对招抚农民军?明政府根本无粮养活

洪承畴为何反对招抚农民军?明政府根本无粮养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467 更新时间:2024/2/20 11:46:56

陕西农民起义正蓬勃兴起的时候,洪承畴来到陕西做官。万历以来,陕西、山西一带灾荒连年,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史书记述当时秦晋灾情,就有民“食土”的现象。到崇祯初年,由于连年干旱无雨,百姓无以为食,只好争食山间蓬草籽。十月以后,草籽食完,只好剥树皮吃。至年终,树皮也都食光了。不得已只好掘山里一种叫青叶石的东西吃。人吃石头,自然不能消化,不几天就会腹胀而死。有些父母顾不了子女,只好将婴儿丢弃,希望有人去收养。可是,在那种年月,谁又能去收养孩子呢?据记载,在安塞城西的粪场上,每天都有几个小孩在号叫、涕泣,在吃粪。陕北一带还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煮人肉以为食,焚人骨以为薪。面对这种情况,有点血气的农民,自然想到与其坐而等死,不如结伙为“盗”。农民没有办法继续生活下去,只好铤而走险,至少还有一线生机。

陕西农民起义,一说起于万历末年,一说起于天七年(1627)。最初是一些被派到辽宁作战的陕西兵丁,在明军溃败之后逃回陕西,于延绥(今陕西榆林)聚众落草。不过,当时朝廷并没有注意,仍然集中力量用兵辽东。可是,陕西的农民起义并不仅在延绥,而是许多州县都有,从几十人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有的起义之后,就由陕入川。直接酿成陕西农民大起义的,是天启年间澄城县农民王二的发难。据文秉在《烈皇小识》中记载:

天启丁卯,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有王二者,阴纠数百人聚集山上,皆以墨涂面。王二高喝曰:“谁敢杀张知县?”众齐声应曰:“我敢杀!”如是者三,遂闯入城。守门者不敢御,直入县杀斗耀。众遂团聚山中。

于是一呼百应,这场本来规模不大的农民起义,像在干枯的草原上燃起一把烈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继澄城王二起义之后,有府谷县王嘉胤率杨六、不沾泥聚众起义;清涧县王左挂(即王子顺),率部于宜川起事;安塞人高迎祥率众起义。此外,还有汉南人王大梁、清涧县书生点灯子、延西的神一元等相继起义。陕西大部分地区的农民都举起义旗。至于起义的直接原因,自是赋税苛重,加上旱灾严重。农民经受不住残酷的盘剥,官逼民反。那时的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上书说:

慨自边疆多事,征兵征饷,闾阎十室九空。更遇连年凶荒,灾以继灾,至今岁而酷烈异常也。臣自凤汉兴安巡历延庆、平凉以抵西安,但见五月不雨,以致于秋,三伏亢旱,禾苗尽枯,赤野青草断烟,百姓流离,络绎载道。每一经过处所,灾民数百成群,拥道告赈。近且延安之宜、洛等处,西安之韩城等属,报有结连回罗,张旗鸣金,动以百计。白昼

掠,弱肉强食。盖饥迫无聊,铤而走险。与其忍饿待毙,不若抢掠苟活之为愈也。

这种现象在陕西全省,甚至全国普遍存在,各州各县都是一触即发,几个月间,仅陕西一省就有洛川、淳化、三水、略阳、耀州、宜君、韩城,以及石泉、绥德、潼关、阳平关、金锁关等州县,爆发了农民起义。与此同时,又有延安人张献忠纠众起义,号称八大王;米脂人李自成也于此时率部起义,号称为闯将。对明王朝来说,那时在陕西,农民起义已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最初,陕西地方官不愿正视农民起义的事实。在西安的陕西巡抚胡廷宴,一听到州县来报告农民为盗抢劫,就将来报告的人痛斥一顿,说这些农民本是饥民,明春有吃的自会平息的。后来朝廷下令“查覈匿盗”,各层官吏互相推诿,不愿负责任。据史书记载:

先是二月,兵部以陕西巡抚胡廷宴题全陕大饥,军民盗劫。奉旨查覈匿盗,巡按御史吴焕言秦寇惨掠,古所罕有。陕抚胡廷宴,狃于积弛,束手无措,则举而委之边兵。至延绥巡抚岳和声,讳言边兵为盗,又委之内地。总之,两抚欺世酿患。致奸民悍卒相煽不已,而泾阳、三原、富平、耀、郇、三水、淳化、蒲城、白水、韩城、朝邑等处,皆被盗矣。盗发于白水之七月,则边贼少而土贼多。今年报盗皆骑锐,动至七八千人,则两抚之推诿隐讳,实酿之也。

这段材料说明,明朝地方官对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认识不足,更束手无策,只能互推责任。史书指责由于这些地方官互相推诿,以致酿成大祸。其实并不尽然,当时对待农民起义的办法,无非剿抚两手。从当时农民起义形势来看,无论剿或抚,都无法平息农民起义的接踵而起。

崇祯二年(1629),明朝任命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杨鹤,总督三边军务,全权处理陕西的农民起义。杨鹤一开始见起义农民四处皆是,压不胜压,此伏彼起,官军进剿,收效甚微。同时,他听陕西地方当局报告,农民皆因饥荒而起。他从官方形势来考虑,知道那时明军战斗力极差,剿灭起义军也非易事,而且要调动大量军队,耗费许多军费。他又从农民起义者一方来看,农民起义于各州各县,甚至各乡各村都有,各股武装分散活动,并没有统一的严格组织;他们聚义造反,初起时也没有什么明确目标。官方若用招抚政策,农民对立情绪缓和,比较容易解决问题。所以,主抚也有一定道理。衡量利弊,他决定采取以招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政策,得到相当一部分朝臣和地方官的支持。崇祯帝也一度认可。当然,也有一部分朝臣和地方官不同意这种政策。

那时候,陕西由于连年饥荒,农民军起义之后,很难在当地解决粮食问题,像王嘉胤、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等部在起义之后,就纷纷进入山西。留在陕西势力最大的是神一魁,一度拥众达六七万人,包围了庆阳府城。杨鹤派人对他们招抚,神一魁大约也看到前途艰辛,就答应接受招抚。神一魁被授予守备职务,部众被遣散回乡。为配合招抚,明廷拨十万银两到陕西放赈。不少著名的农民军头目,如点灯子、满天星、上天龙、独行狼、王老虎等都先后就抚。一时陕西形成抚局。然而,明朝的措施并没有解决多少问题,被遣散的起义军战士,实际上得不到多少安家费,生活仍然无着,照样分散剽掠。地主、富户依然受到威胁,为此,他们大多并不赞成“招抚”。加之陕西全省饥荒,起义农民到处都是,发放的赈济款却很有限。不能解决广大农民的生计,农民照旧还得造反。所以,当时许多地区都出现“旋抚旋叛”的局面。大部分地区农民军都是官兵来了,就接受招抚;官兵一走,照样抢掠。农民起义的头目抚而复叛,加之主剿派的杀降,农民军甘心受抚的越来越少。事实证明,杨鹤的“招抚”并不成功。

崇祯四年(1631),朱由检看到杨鹤主抚并无实效,遂一改以前的态度,转为主剿,下令革了杨鹤的职,诏令中说:

杨鹤总制全陕,何等事权,乃听流寇披猖,不行扑灭,涂炭生灵,大负委任。著革了职,锦衣卫差的当官旗,扭解来京究问。

杨鹤的被革职,标志着主抚派的破产。而这时候,另一种主张,即洪承畴的主剿已经在部分地区同时进行了。

主剿派的胜利和晋升三边总督

崇祯三年(1630)正月,明朝任洪承畴以都御史巡抚延绥(今陕西榆林),于是他立即部署兵力,对起义军进行镇压。是年六月,府谷县农民军在王嘉胤的率领下,攻陷黄甫川等要塞,又陷府谷县城。而后他们假称要投降,主动退出县城。当官军来“收复”县城时,他们回戈一击,重又占领县城。洪承畴和总兵杜文焕率部从孤山进剿,一次击杀农民军四百余人。与此同时,明朝山西部队,也剿杀这支农民军达三百余人。王嘉胤被迫转入山谷。

那时,杨鹤尚在职,他虽然主抚,但在局部地区,明军也在发兵进剿农民军。杨鹤的招抚成效不大,早已引起主剿派的不满。他们把农民军形成的燎原之势,归罪于主抚派。而洪承畴和总兵杜文焕等,利用农民军起义初期,缺乏作战经验、各自为战、兵力分散的弱点,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办法,剿杀农民军,的确见了成效。各地农民军遭到重大挫折。因此,尽管总督杨鹤主抚,而主剿派并不听其制,照样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

在洪承畴的历史上,杀王左挂是个重要事件。王左挂是陕西清涧县人,为陕西最早的起义将领之一。他于崇祯元年(1628),聚众万余人起兵宜川。后来转战于真宁、三水、耀州等地,曾被洪承畴围于云阳,后乘雷雨逃出。此后又在怀宁河(今槐里河)再败,遂于崇祯三年(1630)春,以一百二十人向总兵杜文焕请降,杜文焕受之。李自成当时就在王左挂部下,他和一些头目对王左挂受降不满,就率众自谋出路。王左挂受降以后,并没有真心事明,暗中谋划再起。洪承畴本是主剿派,对招抚并不热心,看到王左挂三心二意,准备谋叛,就在同年八月同陕西巡按李应期、总兵杜文焕设计,将王左挂等九十八人全部杀害。这是洪承畴杀降的一大例证。洪承畴的杀降,不只这一次。崇祯四年(1631)四月,洪承畴命守备贺人龙,慰劳投降的农民军,设酒宴款待,农民军个个喝得醉醺醺的。乘他们入谢告辞时,事先安排的伏兵四起,一次就斩杀了三百二十人。

洪承畴和他手下的将领,不择手段地消灭农民军。崇祯四年五月,王嘉胤的队伍进至山西东南的沁水、阳城一带。洪承畴派他手下的悍将曹文诏率部追击。然而,王嘉胤的力量相当大,安塞人高迎祥、延安人张献忠等,都是他的部下,听他号令和调遣。那时在洪承畴手下任延绥副总兵的曹文诏,不能战胜王嘉胤,就采取阴谋手段。曹文诏听说部下士卒张立位的姐姐被王嘉胤强娶为妻,就让张立位去诈降。王嘉胤信以为真,把他当成亲信。六月的一天,张立位同姐姐以及王嘉胤的部将串通一气,乘王嘉胤醉后熟睡时,将他刺死。曹文诏乘机出兵围攻,里应外合,起义军大乱,损失惨重。

洪承畴派出官军追剿陕西、山西的农民军,配合山西明军一起夹剿。崇祯四年(1631)七月,农民起义将领点灯子赵胜,在洪承畴的打击下,于陕西立足不稳,转战至山西。洪承畴和部将曹文诏等亲自追过黄河。九月,点灯子在晋西石楼县遭到明军夜袭,被砍杀。

镇压农民军接连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洪承畴得到崇祯帝的赞扬。崇祯帝得知他杀降农民军首领王左挂时,就得意地说:

贼势獗甚,招抚为非,杀之良是。

接着,崇祯四年九月,洪承畴升任陕西三边总督,代替杨鹤的职位,由他主持镇压陕西农民军的事宜。

标签: 洪承畴

更多文章

  • 中国两千年帝制史空前绝后的宦官顾命大臣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冯保,张居正

    张居正、冯保,政治上有所建树,却过不了金钱关。惜哉!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在电视上的热播,引发了新一波追觅中国古史的高潮,不过这次是由“清史热”转变为了“明史热”。该剧中,除第一主角张居正而外,还有一个人物上镜率颇高,他便是大太监冯保。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此途在文化快餐化时代颇受青睐,但若能将艺术

  • 乾隆为何将孝子官员凌迟?“英主”只需要奴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乾隆为何将孝子官员凌迟

    人都喜欢听人说好听的,据说这是人的弱点,与生俱来的。越是位高权重的人,就越好这口。这不是说,居于上位的人,人类的弱点就体现得比较充分。上面的老爷,这种毛病,往往是下面的人给惯出来的。有这种毛病,史家的说法,对于国计民生大有干害,每每号召近君子远小人,可是收效甚微。不过,喜欢听好听的这种人的弱点,也不

  • 晚清最后一位皇后的私生子竟然被活活扔进锅炉烧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私生子

    郭布罗·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字慕鸿,号植莲,满洲正白旗(达斡尔族)。清朝逊帝溥仪的妻子,清朝与中国的末代皇后,后为伪满洲国皇后。“婉容”二字及她的字“慕鸿”来自《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网络配图1922年,已满16岁的婉容因其不仅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且琴

  • 中国历史上最帅的开国皇帝:刘秀骑牛打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秀

    导读:随着影视剧《秀丽江山》的热播,光武帝刘秀吸了不少粉,大家都被他英俊的外貌,广阔的胸怀所吸引,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刘秀又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历史上真正的光武帝刘秀。汉光武帝刘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

  • 后宫佳丽三千乾隆为何还要六次下江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为何还要六次下江南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路过泰山,便率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当时庙前正有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对大学士纪晓岚说,朕有一联,卿试对如何?乾隆的上联说道:“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纪晓岚不加思索,信口拈来:“ 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下联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上联东

  • 南明废物皇帝朱由崧:断送了大明王朝的最后希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明废物皇帝朱由崧

    甲申年(1644年)三月二十九日,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北京城落入李自成之手。明朝此时实力犹存,可比晋怀帝、晋愍帝被匈奴捕去之时。明朝此时依旧占有安徽、河南部分、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多省的地方。若有一个晋元帝、宋高宗在世,明朝可以维持国祚,以图后事。而且,对比当年晋元

  • 揭秘武则天掌权后为何要弄死五个哥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武则天

    了解大唐历史的人都知道,武则天曾经想把李唐改为武家的天下,而她实际上已经这样做了,但不为人知的是,一心想为武家谋取千秋基业的武媚娘竟然竟然把武家与其同辈的五位男丁全部弄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武媚娘家庭,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两个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武媚娘家有两个亲哥哥,加上大伯家的三个哥哥,一

  • 乾隆晚年政风慵懒:官员被革职十余次仍任原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乾隆晚年政风慵懒

    对百姓温和的太阳,照在官员身上也一样和煦。对于晚年出现的一些贪污官员,乾隆经常拖着不惩,或者以“不为已甚”为辞,加以宽纵。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内外文武大臣中竟有多人连续被革职、革任十余次而后却仍然留任原职者。(《清高宗实录》)朝鲜使臣描述晚年乾隆政风的变化时说:皇帝近年颇倦,为政多涉于

  • 中国最强家族:两次造反失败皇帝却不敢处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敦,司马睿

    核心提示:王敦两次叛乱,罪证昭然于天下,琅琊王家都安然无事。中国古代历史涌现了许多像琅琊王家那样的政治世家。他们在一个朝代甚至几个朝代保持权力,影响天下大政方针,比如西汉的卫青家族、东97汉的外戚窦家、三国的诸葛亮家族、唐朝的长孙家族等等。东晋南北朝涌现的政治世家最多,乌衣巷里的王家和谢家就是代表;

  •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十三城门同时出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太祖朱元璋

    南京民间现在还流传着“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 的传说,说朱元璋发引那一天,大开十三个城门,同样的仪仗,同样的棺材,同时抬出城外,谁也不知这十三口棺材最后抬到哪儿,也不知道朱元璋到底在哪一个棺材里面,从哪个城门抬出去的,这样故布疑阵就是为了让人们搞不清朱元璋到底葬在何处。有人说这是朱元璋的意思,因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