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孝庄太后下嫁之谜:孝庄太后和多尔衮野史

孝庄太后下嫁之谜:孝庄太后和多尔衮野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940 更新时间:2024/1/2 18:06:30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说传了百余年,否定者有之,肯定者有之,或认为虽无下嫁之名,至少有同居之实,观点仍难以统一。推原其故,在于现有证据之不足,以及各人解读之不同。

网络配图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为太宗皇太极异母弟。据说多尔衮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曾有意将其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但是,当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的母亲大妃乌喇纳拉氏被逼殉死,不满十五岁的多尔衮当然无力争夺汗位。在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多尔衮作战勇敢机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战功、出众的才干和对兄长皇太极的忠心,超越几位兄长,被封为睿亲王,领正白旗,参决军国大事,并娶了庄妃的妹妹为妻。

当皇太极去世以后,再次出现皇位之争时,很快就形成了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两派的严重对立。双方都握有重兵,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豪格则有两黄旗的拥护,一时间剑拔弩张,各不相让。但是双方又各有顾忌,一旦刀兵相见,血溅朝堂,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在五大臣会议上,多尔衮审时度势,拒绝了拥戴者对自己的推荐,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此议得到各方认可,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两黄旗大臣也无话可说,于是诸王大臣盟誓效忠,从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和相互残杀。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却在粉碎政敌豪格皇帝梦的同时,大大强化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成为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沉冤一百多年以后,多尔衮才得到彻底平反昭雪。乾隆皇帝专门发布诏谕,肯定多尔衮首先统兵入关,“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称每览《实录》中所载其言行,“未尝不为之坠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断然否定了多尔衮有谋逆之心,“实为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因此,下令将多尔衮复还睿亲王封号,并追谥为“忠”,补入玉牒,仍令多尔博一支承嗣。多尔衮作为非常时期的一位非常人物,其生前身后的非常际遇终告了结。

网络配图

这一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境遇既然如此,太后下嫁之说显然难以成立了。如果孝庄确实曾下嫁多尔衮为妻,无论是与多尔衮两情相悦而自愿下嫁,抑或是出于笼络多尔衮以保护顺治而勉强委身,都难以出现多尔衮尸骨未寒即遭陷害清算的结局,因为批倒批臭多尔衮,对于孝庄和顺治母子的名誉尊严都大有损害,相反,继续维护多尔衮的名誉,才是孝庄和顺治有利的选择。

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严肃的研究和考证。著名清史学家孟森先生首先驳难,在其《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对下嫁之据辩驳甚力,指出不仅下嫁为虚,甚至两人连同居关系都不存在。继其后者,仍不断有人撰文,否定者有之,肯定者有之,或认为虽无下嫁之名,至少有同居之实,观点仍难以统一。推原其故,在于现有证据之不足,以及各人解读之不同。

持下嫁说者,多举清人蒋良骐《东华录》所载当初给多尔衮定罪时有“又亲到皇宫内院”一语,认为实属暧昧,有秽乱宫廷之嫌。然而这句话的上下原文为“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文意非常清楚,说多尔衮曾亲到皇宫内院向人发牢骚,称太宗皇太极得位不正,自然顺治继位亦不正,以此要挟顺治小皇帝,这是多尔衮的一条重要罪状。无论这一指控是否属实(指责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一条,已非事实),“亲到皇宫内院”一语只是指出多尔衮说太宗得位不正的地点和对象,将其单独抽出作为多尔衮曾秽乱宫廷甚至作为太后下嫁的证据,显然是断章取义,没有任何说服力。

网络配图

太后下嫁之说流传很广,但在清代档案和典籍中却没有任何记载。有人认为,那是因为后来清朝统治者觉得这件事不光彩,于是销毁了有关档案,删改了史籍中的记录。这种推断也颇为牵强,因为我们在当时朝鲜李朝的《实录》中同样也找不到“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如果太后下嫁是公开的,并曾颁布恩赦诏明告天下,那当然会颁诏给朝鲜,朝鲜《实录》中肯定会收录,或有所记载与议论。即使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几批来华进贡、谢恩及陈奏的朝鲜使臣也会得之街谈巷议,因为在明清鼎革的非常时期,这些朝鲜使节都负有多方收集各种情报的任务,回国后要向国王报告,其《实录》中载清朝之事甚详,就是这样得来的。在清初很长一段时期,朝鲜看不起清朝,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夷人,而且对清朝怀有敌意,在其《实录》中常见对清朝的不满和蔑称,在公开场合奉清朝正朔,但其官员告身等内部文件却只署年月而不书年号。如果太后下嫁实有其事,朝鲜当然不会为清朝隐讳,必然载之史册,事后也不必有删削之举。

总之,太后下嫁这桩疑案流传虽广,却无任何的证据。但是作为人们的茶余谈资,或是文学作品的绝佳素材,它还会一直流传下去。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即使贵为国母皇太后,也不免为流言非议。孝庄九泉有知,她会做何感想呢?

标签: 孝庄太后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夺下隋炀帝杨广江山是一次成功的抄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太宗

    隋炀帝于公元613年东征高丽,押粮官杨玄感欲发动兵变,请来好友李密做参谋,李密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封死隋炀帝东征的归路;中策,西取关中,观望天下;下策,攻取龙头股洛阳。而文武双全的杨玄感却选中了下策——杨玄感“斩仓”不彻底兵败身死杨玄感长途挺进洛阳。6月初才发布文告起兵,到6月中旬,前锋居然已杀到

  • 康熙的科学精神:亲自校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康熙

    康熙在少年时期就接触了一些像南怀仁这样的西方耶稣会士,他亲政之前,鳌拜一直力主用传统历法,而康熙想用西方耶稣会士的历法,最后还酿成了“历法之争”,导致南怀仁等耶稣会士下狱致死。网络配图康熙亲政以后一直比较重视西方耶稣会士带来的西方科技,因为在雅克萨之战的时候,他发现中国的地图不是很精确,在对沙俄谈判

  • 慈禧69岁像40岁原因:每天半碗人乳梳妆3小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慈禧

    初八(9月22日),31岁的咸丰帝带着近臣和后妃仓皇北上,避走热河,号称秋狝(即打猎),留下一个没有皇帝的国都和四面仓皇中离散的人心。此时,英法联军已进驻通州,直逼京城。13天前发朱谕表示要“亲统六师,直抵通州”的皇帝显然不适合带兵打仗:他跛着一条腿,是做皇子时坠马受伤所致;10年纵情声色的帝王生涯

  • 徐茂公墓:揭秘躲过初一没躲过十五的半仙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徐茂公

    徐茂公,其实应写作徐懋功,瓦岗寨出身,在瓦岗寨46友中排行老三,原名徐世勣,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他一生战功卓著,出将入相,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十五年,徐懋功遇暴疾,唐太宗自剪胡须,为徐懋功做药引。当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唐太宗贵为天子,竟亲剪“龙须”,诚为千古美谈

  • 揭秘:刘备的至亲糜芳背叛荆州的真实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

    刘备的亲人是没有几个的,小时候父亲就死了,依靠会点手艺活的母亲度日。刘备早年过得很清苦,尽管他喜欢漂亮的衣服,刘备很珍惜亲情,所以他身边不乏优秀的人才,比如关羽张飞。后来刘备在徐州的时候,与城中首富糜竺一见如故,糜竺把自己的妹妹送给刘备做夫人。糜夫人很贤惠,尽管她比刘备小了好多,她珍惜自己哥哥给自己

  • 相传宋仁宗曾创"谒禁"制度:抑制官场请托之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仁宗

    清初名臣张英喜欢早睡,“馆中独宿时,漏下二鼓,灭烛就枕。待日出早起,梦境清明,神酣气畅”。漏下二鼓,指晚九点。有人开玩笑说,为什么不找点乐子呢,譬如请同僚小酌几杯啥的。可惜不成啊,当时都察院有禁令:“文武官员,私宅免见。”做官的不许串门子,洗洗睡吧。私宅免见,在古代就叫“谒禁”或“禁谒”。谒禁,指不

  • 谁这么大胆?偷了乾隆、慈禧的“枕边珍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乾隆,慈禧

    清代的帝王陵寝,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关外三陵”驻地在辽宁,“清西陵”和“清东陵”均在河北境内。1928年7月2日,国民党第六集团军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以进行军事演习为名,秘密挖掘了“清东陵”当中最关键的“慈禧墓”和“乾隆墓”,盗取了大 批金银财宝,其实,孙殿英这帮家伙早

  • 乾隆刚死,嘉庆帝为何就迫不及待地处死了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和珅

    熟悉清史的朋友,都对一件事情特别感兴趣——那就是为何嘉庆帝在父亲去世之后,立即查办、并处死了权臣和珅?首先,我们要弄清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嘉庆帝是非常地厌恶和珅那张丑恶的嘴脸的,只不过之前碍于父亲的颜面,没有发作而已。其实,在嘉庆帝昭告天下的和珅“二十大罪”中,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 揭秘史上最强的寡妇慈禧是如何上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慈禧

    道光皇帝死了,年轻的咸丰皇帝即位,中国即将迎来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如果,道光皇帝能像他的老祖宗一样多生几个儿子;如果,咸丰皇帝没有娶那个叶赫那拉氏的女孩;如果,咸丰皇帝当年摔死了而不是摔成了残疾。帝国的气数网络配图奕詝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不慎失足摔成了骨折,好了以后却落下了残疾,脚有些跛。无论从智慧和

  • 朱元璋的天堂:痛恨贪污、小农稳定、道德维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缺乏想像力的皇帝了,从来没有人围绕着他而编造过什么香软情浓的绯闻轶事。但同时,朱元璋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大胆的皇帝了,没有谁曾像他那样,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改造整个社会。英文的“Utopia”,音译过来就是“乌托邦”。它本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者莫尔代表作的书名。莫尔在书里描绘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