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明隆武帝的生平简介,隆武帝的人物事迹

南明隆武帝的生平简介,隆武帝的人物事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966 更新时间:2024/2/12 2:00:13

早年经历

朱聿键为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后裔,是太祖九世孙。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四月丙申生于唐王府,母妃毛氏。

朱聿键的爷爷老唐王朱硕熿惑于嬖妾,心里一直爱惜小妾生的儿子,憎嫌朱聿键之父(当时的唐王世子朱器墭)。于是,他暗中把朱聿键父子囚禁在承奉司内,想活活饿死他们,当时朱聿键才12岁。幸亏暗中有个小官张书堂帮忙送些糙米饭,在囚房中,朱聿键父子苟活了十六年。身处牢笼,朱聿键埋头苦读,钻研儒学典籍,没有浪费光阴。朱聿键的父亲气息奄奄,在快要熬出头时,却被急切想袭唐王王位的弟弟于1629年(崇祯二年)毒死。老唐王准备封爱妾的儿子为世子,还想取消了朱聿键的世子地位。结果,地方官员陈奇瑜吊唁唐世子时,警告老唐王说,世子死因不明,贸然改变世袭人选,说不定朝廷日后会怪罪。老唐王害怕日法追究,赶忙立朱聿键为“世孙”。同年老唐王也去世。

1632年(崇祯五年)朱聿键继为唐王,封地南阳。崇祯帝赐其皇明祖训、大明会典、五经四书、二十一史、通鉴纲目、忠孝经等书。朱聿键在王府内起高明楼,延请四方名士。

起兵勤王

此时的朱聿键锋芒毕露,在宗室换授等问题上与崇祯朝臣多有冲突,得罪了不少大臣。为其父当年被毒死一事报仇,竟在1636年(崇祯九年)七月初一,杖杀其两位叔父福山王朱器塽(死)、安阳王朱器埈(未死)。当年八月,清朝王爷阿济格率兵攻打北直隶等地,清兵入塞连克宝坻,直逼北京,京师戒严。朱聿键心切,上疏请勤王,崇祯帝不许,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巡抚杨绳武上奏,崇祯帝勒令其返回,后朱聿键没有遇到清军,却中途和农民军交手,乱打几阵,互有胜负,乃班师回南阳。明朝对藩王防备极严。依照明朝规制,藩王尽可在王府内享乐,惟独不能兴兵拥将离开藩属。即使朱聿键动机纯粹,仍使当时在位的崇祯帝大怒,冬十一月下部议,废为庶人,派锦衣卫把这位唐王关进凤阳皇室监狱。崇祯帝改封其弟朱聿鏼为唐王。

朱聿键高墙圈禁期间,凤阳守陵太监索贿不得,用墩锁之法折磨之,朱聿键病苦几殆。熬了七年,终于能保住性命。1643年(崇祯十六年)明朝的凤阳巡抚路振飞到当地巡视,前往监狱拜见朱聿键。朱聿键当时已经被磨掉许多锐气,待路振飞彬彬有礼,使后者对他好感非常,并派人对这位唐王加以特别护理。后路振飞向崇祯帝上疏陈高墙监吏凌虐宗室之状,请加恩于宗室。乃下旨杀欺凌唐王之陵监石应诏。

南下福建

1644年(崇祯十七年),崇祯帝在北京自缢,南京拥从洛阳逃出的福王子朱由崧为帝,在南京即位,改年号弘光,实行大赦。在广昌伯刘良佐奏请下,囚于凤阳的朱聿键也被释,并封为南阳王。南京礼部请恢复唐王故爵,朱由崧不允,并令朱聿键迁至广西平乐府(今桂林南),但朱聿键贫病不能多行。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五月,朱聿键赴平乐途中,在苏州闻清军已破南京,弘光朝覆灭,遂至嘉兴避难。六月,朱聿键至杭州,遇潞王朱常淓,奏请其监国,不听;请朝陈方略,不允。当时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至杭州,与朱聿键谈及国难,泣下沾襟。后朱聿键被郑鸿逵护送,前往福建。而朱常淓最后在众人推戴下于杭州称“监国”(代理皇帝)。清军杀到时,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朱常淓与属下没做任何抵抗,向清军献城投降。途中在浙江衢州闻得潞王常淓已在杭州降清,于是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商议奉朱聿键为监国。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十五日,黄道周第三次请朱聿键监国疏,十七日,朱聿键行至浙江衢州,就在检阅军队时发布誓词,表示将亲提六师恢复中原。表明他已公开接受监国重任。

君临天下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二十八日,朱聿键在福建建宁称监国。闰六月丁亥(初七)至福州,以南安伯府为行宫。二十天后,朱聿键于福州正式称帝,改元隆武,宣布从七月初一起改弘光年号为隆武元年。改福建布政司称福京,改福州行在为天兴府,改布政司为行殿,建行在太庙、社稷及唐国宗庙。升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封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以黄道周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蒋德璟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朱继祚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曾樱为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黄鸣俊、李光春、苏观生等人为礼、兵各部左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隆武帝即位后上高曾祖父四代帝号,高祖唐敬王朱宇温为惠皇帝,曾祖唐顺王朱宙栐为顺皇帝,祖父唐端王朱硕熿为端皇帝,父唐裕王(追封)朱器墭为宣皇帝。四代祖妣皆追封皇后。封弟朱聿锷为唐王,封国南宁;升叔德安王朱器䵺为邓王;追封弟朱聿觨为陈王,子朱琳渼为陈王世子。遥上弘光帝尊号“圣安皇帝”。隆武元年七月下令将嘉靖年间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三殿之名恢复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各衙门前加“行在”二字。

依据伦序,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帝广西的桂王,但桂王当时距离江南太远。而众明臣齐推唐王朱聿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的封地在南阳。这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起家之地。众臣推唐王朱聿键为帝,想把他当作重振大明的标志,很想让他暗和天意,争取做一个明朝的“光武帝”,复兴明朝。

隆武帝举行大典仪式当天,大风雾起,拔木扬沙,尚玺官的坐骑受惊,玉玺摔落,碰坏一角。众人心惊,皆认为兆征不祥。虽然如此,隆武君臣还是很有平复天下的决心,锐意恢复。

如同傀儡

隆武帝虽为英明之主,却一直为郑氏家族集团所架空。以郑芝龙、郑鸿逵、郑芝豹、郑影为首的郑氏家族,都是大海盗头子出身,数十年横行福建、广东、浙江一带沿海,兼商兼盗。他们崇祯初年受招安后,趁天下大乱之际一直忙于扩大地盘,充实自己的私人力量。

郑家惟一的忠臣,其实只有一个郑成功。郑成功原名郑森,是郑芝龙和日本老婆生的儿子。郑芝龙有一次带郑成功入宫,隆武帝见之大悦,以手抚其背,说:“恨无一女配卿,卿为尽忠吾家,毋相忘也。”赐郑森名成功,命为御林军都督、仪同驸马都尉,时人称之为“国姓爷”。隆武帝此举,也有笼络郑氏家族的意思在里面。

郑氏家族傲慢无上,卖官鬻爵,大肆搜刮百姓,横毒凶暴,甚至超过弘光朝的马士英。他们在败走江南时候,依然大肆抢掠,以至于当时造成这种现象:“受害者延颈待清兵,谣曰‘清兵如蟹,曷迟其来!”

一帝一王

由于满清剃发令下引发了血腥杀戮,浙江大地抗清斗争如火如荼。明朝诸王杀的杀,降的降,走的走,原本降清的明朝浙江防倭总兵王之仁重新举起义旗,与张国维等人在绍兴推举鲁王朱以海为“监国”。鲁王政权仍旧沿用“弘光”年号。此时,他们并不知道隆武政权在福建成立的消息。两个朱明同姓政权产生龌龊,最后竟闹出互杀来使的事情。

正因隆武帝和鲁王两个人都为疏宗,所以,鲁王一方得知隆武帝称帝消息后,并未立即退位归藩。双方各自手下的大臣为争拥立之功,自然都紧上疏要求不要退位,硬顶各自的“招牌”。

隆武帝起先很有诚意,他派人来信携赏银要鲁王承认自己天下一统,并笼络浙东的明臣明将,答应个个要加官晋爵。一般人可以接受隆武帝,鲁王手下的张国维、王之仁等人不答应,因为如果这样,他们就没有“拥立”大功。鲁王本人在给隆武帝的回信中,也称隆武帝为“皇叔父”而不称“陛下”,表明他不承认隆武政权。朱聿键怒,令杀鲁王信使。

当时的鲁王君臣,很想快速攻下南京这个象征性极强的城市。如果南京在手,“监国”成为“皇帝”,自然名正言顺,这样鲁王比起远在福建的隆武政权,要“合理”“合法”得多。鲁王军力不行,进攻杭州大败而归,1646年夏天,清朝的征南大将军博洛率数万大军从杭州对鲁王军队发起进攻。不巧的是,一向水深浪急的钱塘江突遇数十年不遇的大旱,江流干涸,顿失屏障,清朝马队从江中旱地以及水浅处尽数渡过,明军不敌,绍兴失陷。鲁王逃往海上避难。

出师北伐

隆武政权一直处于三面受困的境地,一受制于郑氏家族,二要防鲁王军队,三则有李成栋率领的清军节节逼近。清军中的汉将进展迅速。顺治三年春天,金声桓部队已经占领了吉安,很快推进到赣南。到了九月间,清军汉将高进库(高杰原部下)等人攻克重镇赣州。如此一来,这个联结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的咽喉要地,落入清朝手中。

赣州失陷,全因湖广总督何腾蛟等人私心所致。正是因为他安置处理先前的农民军不当,造成众心离散,协调不一,最终江西、湖南等地被清军各个击破。

无奈之下,隆武帝声言要亲自北伐,以挽颓势。总领大军的郑芝龙只想割据福建,独享一方,理也不理。而明朝老臣黄道周眼见郑氏家族按兵不动,军队诸部怯懦观望,已过花甲之年的黄道周对隆武帝表示:“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为大臣,当先于皇帝而行,以为人臣表率。”要先于皇帝北上抗清。

1646年(隆武二年),清朝贝勒博洛率军攻福建,黄道周凭一腔忠义,自己出钱,加上朋友资助,仅带万余两白银,携数名弟子慷慨出征。福建各地义民闻之而附,近万人加入他的指挥之下。隆武帝非常感动,流涕送行。由于人、财、物皆在郑芝龙家族掌握之中,隆武帝只能给这位老忠臣一百道空白委任状,没能拔给他一两军饷和一个士兵。

黄道周组织“扁担军”迎战清军,这支拼凑起来的军队,全无作战经验。黄道周救国心切,他出闽入赣,进至江西广信(今上饶)。清军已经抢先一步,占领了黄道周原拟为收得基地大本营的徽州。情急之下,黄道周紧急上疏隆武帝,请求增兵益饷。郑芝龙等人丝毫不为所动,隆武帝只能着急,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坐视黄道周身陷窘境。黄道周如此临危不惧冒死出征,郑氏家族仍旧在朝中散播闲话,说黄道周交通外臣,欲谋不轨。

忧急之间,身在清军占领县城的婺源的明朝县令,是黄道周学生,他给老师发来“密信”,表示说可以充当内应,要老师一定率军前来攻取婺源。其实,这个人已经为清廷卖命。黄道周不知是计,贸然发三路兵前往。结果,半路皆被预先设伏的清军各个击破。黄道周手下仅剩三百人,战马十匹,仍旧义无反顾,直前冲杀。一战全部覆没,黄道周被擒,押入婺源县城大牢看管。

关押二个多月后,清廷下令杀害黄道周。将其押行至南京东华门时,黄道周坐地不起,高声说:“这里与太祖皇帝陵寝甚近,可于此处杀我!”扭头之际,看见市坊中有福建门牌,黄道周更坚定了要受刑当地的决心:“福建,皇帝正在那里,临行拜君,臣子之礼。”言毕,他南向再拜,慷慨就义。与其同死者,还有职方主事赵士超等数位弟子门人。

隆武帝再也不顾郑氏阻拦,携数千明兵“御驾亲征”从福州抵达延平,准备冒险去湖南。郑影等人忽然弃新城(今江西黎川)而逃,门户大开。郑芝龙早已暗中与清兵约降,福建各关隘均无人把守。不久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与其父决裂,率部南下。李成栋的清军在浙江等地一路大胜,先后攻下绍兴、东阳、金华、平州,很快攻陷郑鸿逵所守的仙霞关,直入福建,攻陷建宁,直扑延平。杨凤苞称“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之通款”。

绝食身亡

1646年(隆武二年)8月21日,隆武帝逃出延平,又想取道汀州去江西。如此危难紧急关头,酷嗜读书的隆武帝仍然“载书十车以行”,边逃边读,边读边逃。小路狭隘,书又沉,更拖慢了诸人的逃跑速度。

到汀州城外时被清军追上,他带着曾皇后和随驾的周之藩等躲入关帝庙。清兵在门前厉声呼喝:“谁是隆武?”周之藩舍身想掩护隆武帝脱险挺身呼曰:“吾乃大明皇帝也”,清军群射之。周之藩拔箭,手杀数十人,最后脑后中箭,坠马被杀。将军熊纬督二十余人格斗,最后喉咙中箭而死。清兵也怀疑他不是隆武帝,进庙搜查,只见后门洞开,庙内空无一人,知隆武帝和曾皇后已从后门逃入汀州城内。

到汀州时,隆武帝的随从仅仅五百人而已。隆武帝在汀州刚歇过一口气,转天凌晨,清军前锋统领努山命令几百个兵士穿上明军服装,打着明军旗号,直奔城门。汀州守军以为是败退下来的明军,让清军进程,清军一拥而入,俘获了隆武帝和曾皇后,并将他俩分别押入轿子送往福州。到闽江支流九溪边停下休息时,曾皇后猛然窜出轿子,哭喊一声,陛下宜殉国,妾先去了。纵身跳崖身死。朱聿键也几次想自尽,都因清兵的严密监守而未成,于是绝食而死在福州囚处。

不过另有一说是隆武帝是被清军乱箭射死在汀州城衙的大堂上,同时遇难的,还有其皇后曾氏、沈嫔、陈嫔和不满月的皇子。隆武帝终年四十五,百姓敛葬于罗汉岭。壬戌,天兴府陷落,阳曲王朱敏渡、松滋王朱演汉、翼城王朱弘橺、奉新王朱常涟遇害。十月辛卯漳州陷落。其弟唐王朱聿鐭于十一月在广州继位,改元绍武,是为明文宗。永历帝即位后,不知隆武帝下落,初上尊号思文皇帝。当时有说法称隆武帝潜至安溪妙峰山为僧,或称在汀州单骑逃跑,藏于乡民蒋氏家中,清兵去后前往大帽山。1651年(永历五年)曾遣侍郎王命璇巡访隆武帝下落,1657年(永历十一年),确信隆武帝已死,上庙号绍宗,改谥号为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标签: 明朝,隆武帝

更多文章

  • 大明儒将王越的生平简介,王越的人物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成化

    王越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卒于孝宗弘治十一年,年七十六岁。景泰二年(1451)登进士,授监察御史,出按陕西。父丧不归,被都御史弹劾,后被明景帝原谅。天顺初年,启用掌管道章奏,后拜为山东按察使。天顺七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召还,明英宗感叹继任人选,李贤于是举荐王越,后召见。晋升为右副都御史赴任。刚行

  •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生平简介,顾恺之的人物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晋

    个人介绍顾恺之顾恺之(约348-409)东晋画家,出身士族家庭,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曾为醒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

  • 南北朝著名文人鲍照的生平简介,鲍照的人物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南北朝

    生平简介鲍照鲍照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 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元嘉期间(424—453年)被 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 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 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 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

  • 汉朝正值壮年的霍去病是怎么死的?真的是病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霍去病

    西汉时期,汉武帝命卫青和匈奴多番征战,卫青也是多次将匈奴击溃,随后霍去病也出现,霍去病也是卫青的外甥,仅仅17岁霍去病就随着名将卫青出征匈奴。可惜的是霍去病在17岁出征后,战绩斐然,而仅仅二十三岁的时候,这为英雄救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霍去病十七岁第一次出征就率领八百将士杀入匈奴军营,将匈奴杀的大

  •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

    刘邦,是个思路极为缜密的人,每件事都有他的用意。临终之际要杀樊哙,不但不是老糊涂,而且是非常正确的决策。其中缘故,听小编慢慢道来。首先,刘邦不是因为个人仇恨杀樊哙。樊哙早年是个杀狗卖肉的,刘邦是他的老客户,所以俩人关系不错。后来刘邦做沛公,樊哙便成了他的副官。樊哙这个人,智略谈不上,似乎唯一可以夸耀

  • 三国时期五虎将是怎么排的?有一人名声很响,实际上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

    NO.1关羽位列五虎之首,文韬武略兼而有之。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足见其胆色过人,但其人待人过于孤高,傲慢有时让他失去理智,最终败走麦城,死与小人之手。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

  • 卫青也是抗击匈奴的英雄,可是他为什么没什么存在感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朝,汉武帝

    卫青原本是平阳公主的骑奴,但是因为自己的三姐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卫青因才开始受到重用。他原本只是太中大夫,负责长官朝廷的议论。但是他之后的成就可不全是靠他姐姐的提拔,而是靠着自己七战七捷远征匈奴换回来的。在元光六年的时候,这一年匈奴开始兴兵南下,而汉朝刚经过了“文景之治”国力空前强盛,于是汉武帝决心

  • 为什么郭子仪功劳那么大,皇帝却从来不猜忌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郭子仪

    就历史一般规律而言,功高震主者均难有善终。即使功高如韩信,仍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就比如唐朝大将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是朝廷平定叛乱的核心,他与大唐众将士戮力同心,扶社稷于不倒,立下了绝世战功,可谓是再造大唐之人。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的声望如日中天,在汉人与胡人之中享有崇高

  • 宋太祖为何能够与秦皇汉武并称?原来他竟做了这么大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涿郡,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

  • 楚灵王到底做了什么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楚灵王

    楚灵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名熊围,是楚共王次子,康王之弟。首先看他的谥号为“灵”,就知道不是什么仁德的国君。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地位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称号,始于西周。它分三类,第一类是美谥,比如汉武帝的“武”,楚庄王的“庄”,都是美谥,含褒义。第二类是平谥,如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