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是一代名臣和宰相 却因得罪小人客死异乡

他是一代名臣和宰相 却因得罪小人客死异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491 更新时间:2024/2/11 19:42:41

北宋名相寇准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方面,历史小说和各种演义中对这位“老西儿”的评价极高,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大臣和百姓对他的能力也毫无怀疑,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个不招人待见的人物,有人说小人不待见他,君子也不喜欢他,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此,他的朋友张咏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寇准的老朋友张咏听说寇准当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说了一句大实话“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后来寇准被贬官,见到了老朋友张咏,便问张咏有什么要说的,张咏缓缓的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当时还不知道这话什么意思,便回去读书,当读到“不学无术”四个字时,自己也笑了起来,说这就是好朋友张咏对我的评价啊。

网络配图

张咏所说的寇准“不学无术”,当然不是因为他学问不高或者是见识有限,而是说寇准的性格过于刚烈,固执己见、度量太小而不能容人,处事圆滑不足,将来一定会吃亏,结果寇准果然吃了大亏。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身为高官必须有度量才行。可寇准这宰相当的不但让同僚害怕,连皇帝也害怕。有一次。官员王淮和祖吉因为受贿被查处,然而最后王淮仅被打了20大板,而罪过明显比王淮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原因很简单,王淮的哥哥是宰相王沔。这下寇准不愿意了,直接将这件事向宋太宗做了报告,还当着皇帝的面质问王沔说:“这难道不是刑罚不平吗?”王沔吓得魂不附体,连连谢罪。结果第二天再上朝发现,所有的官员见了寇准都发抖。

寇准的刚烈和一根筋是出了名的。一次寇准在大殿向宋太宗汇报工作,说的话很难听,太宗听了一半就想起身离开,可寇准拉住太宗的衣服就是不让他走,非要皇帝听他把话说完,太宗也无可奈何,只好苦笑着自找台阶说自己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寇准经常不顾官员的脸面和官员公开发生争执,这在重视官场礼仪的中国是个致命的问题,一次寇准又因为官员任命的问题和宰相吕端发生争吵,官司打到了太宗面前,寇准非要百官公开辩论。太宗也知道寇准的毛病,就劝他说“朝堂之上公开辩论官员是非得失,有失执政大臣的体面,还是私下讨论为好,”但是寇准还是死硬的和皇帝、吕端等人争辩不止,并拿出了中书省官员的名册,在皇帝面前非要整出个是非对错。对此宋太宗也十分感叹。认为“鼠雀尚且懂人意,何况人呢?”于是就罢了他的宰相官职,下放邓州让他反省去了。

网络配图

寇准应该庆幸,他生活在宋朝,太宗和后来的真宗皇帝都不是糊涂人,最多也就是贬官降职,过几年就回来了,要是换成其他朝代,寇准这种性格怕是干不了宰相的。

宋朝实行文武官员分治,有一段时间王旦为相管行政,寇准任枢密使管军事,两个同一年考中进士的同年一起搭伴管理朝政。可是寇准很是看不上王旦那种不温不火的性格,不时的在宋真宗面前告状,诉说王旦的种种问题。但是王旦每次都在皇帝面前夸奖寇准的办事能力和优点。时间长了连皇帝都不忍心了,提醒王旦说“你虽然每次都在夸奖寇准的能力和优点,可是他却总是在说你的缺点。”皇帝是好心提醒王旦注意寇准的毛病。可是王旦却不以为意,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啊,宰相管理的事情多,处理政事任务繁重,自然是出错的机会也多,寇准能够及时的向皇帝指出来,对陛下不隐瞒,这是他忠心正直的表现。”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王旦和寇准虽然同为宰相,但是心胸却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最后王旦去世前推荐的唯一人选还是寇准。寇准知道后也大为惭愧,说王旦的气量远非自己可比。

寇准这种不能容人的性格,要是遇上王旦这种忠厚长者,宰相之才还无所谓,相反人家可能还会欣赏他的刚烈性格,但是遇到小人恐怕就要倒霉了。

网络配图

寇准做宰相时提拔了丁谓做自己的副手。有一次官员举行宴会,寇准喝的有点多,米汤和饭菜沾到了胡子上。旁边吃饭的丁谓见了,就起身上前替他轻轻拂掉。本来这件事可大可小,人家丁谓替你擦胡子也是好意,怕宰相大人当面出丑。但是寇准却开玩笑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讽刺丁谓在长官面前溜须拍马屁。这下全场哄堂大笑,丁谓顿时尴尬的擦也不是,不擦也不是,闹了个大红脸。寇准这次把这个小人彻底得罪了。后来丁谓对寇准极力排挤,把他贬到雷州(今广东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阳)等地,使寇准客死异乡,这和当日丁谓宴会受辱也有很大的关系。

《宋史》上寇准缺少容人之量,好与人争是一点不错。这种性烈如火而又心胸气量狭小的人当宰相必然会和同僚发生矛盾,寇准一生起起落落,一代名臣最终居然死在异乡,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他要是能偶早点读懂朋友张咏送给他那“不学无术”四个字的含义,改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多学习一些处世的学问,知人情,懂进退,结局可能完全就不一样了。

标签: 寇准

更多文章

  • 曹操至死不称帝原因:奸雄之名果然不是白叫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

    毛泽东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曾豪迈地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一代伟人对曹操的赞许。从曹操一生的经历看,他完全实现了追求人生最高目标,即成为帝王将相的理想。特别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迎驾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条件,更是一点点将他推向了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生的十二大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成吉思汗

    导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辉煌和极限,尤其是在开强拓土上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天小编带你了解一下千古一帝成吉思汗一生的十二大奇迹。网络配图奇迹之一、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成吉思汗历经二十几年浴血奋战,统一了蒙古草原,先后有四十多个国家,七百多个民族都归附于蒙古帝国。建立起了一个

  • 揭秘孙策为什么把江东权力交给弟弟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孙策

    中国古代权利是世袭的,父亲死了把位子传给儿子,似乎是天经地义。不过有两个人有点特殊,一个是雄才大略的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康熙皇帝认为这是刘备的权术,以此来约束诸葛亮;另外一个就是孙策,临死时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弟弟孙权,而不是留给儿子孙韶。孙权为

  • 庞统出仕吴国失败的原因:只因鲁肃的一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庞统

    《三国演义》中说起智谋之士,评价最高的当然是卧龙和凤雏,水镜先生司马徽有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诸葛亮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慢悠悠出山,可以说摆足了架子。同样级别的庞统就比较背了,先是投曹操,然后是见孙权,最后是归刘备。在孙权、刘备那里一开始都没有得到重用,而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

  • 解密三国:大将吕蒙在不经意间竟然改变了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吕蒙

    吕蒙屯兵陆口,这是以前鲁肃屯兵,靠近关羽防区的地方。这个地方驻有鲁肃的人马一万多人,也都归了吕蒙。陈瓷以前讲过:在对待关羽的问题上,鲁肃是和平派,吕蒙是战争派。所以,从吕蒙到陆口的第一天起,天下人就都瞪大眼睛,等着荆州燃起战火。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消息传来:吕蒙巴结关羽,发扬光大了鲁肃的亲善政策。

  • 隋末最残暴的义军领袖是谁?堪比杀神白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金称

    东征高丽,山东也是出了大力的,换句话说,山东的老百姓压力最大。在610年炀帝决定扁高丽时,他就已经下诏在山东置府,命令此处养马,到时候供军队役使。如果是在丰收的年份,出点力,出点钱,当然也不是什么难事。都说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有人出人,有粮有粮,粮食总得用车运吧,于是皇帝一声号令,百姓们纷纷响应

  • 如果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没有死明朝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皇帝最为倚重的继承人。但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只留下一子,也就是后来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那么,如果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没有死会怎样呢?爱好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历经276年,有16位皇帝,但大多数都是短命皇帝,活得最长的是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他在位31年;最短的是明代第14位皇帝

  • 一代军师诸葛亮 为何会娶丑女为妻?其中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诸葛亮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会想到三顾茅庐、白帝托孤、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独创木牛流马……千百年来,他被人们当作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渲染下,一个神秘莫测而近乎完美的智者形象出现在大家眼中。鲁迅先生曾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那么,诸葛亮真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近神”吗?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

  • 雍正并非情圣:每天奏折都批不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雍正

    现在影视剧中把雍正描绘成一个“情圣”,这与事实不符。雍正“办事自朝至夜,刻无停息”,天下政务“无分巨细,务期综理详明”,亲笔撰写的朱批谕旨动辄万言。然而,长期的劳累、压力,蚕食着他的健康。就算权力高度集中、政敌先后消灭,但雍正总是轻松不下来。问:近来,电视荧屏上“四爷”雍正的身影无处不在,引发诸多关

  • 揭秘:项羽杀戮那么重为什么人们还尊敬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项羽

    谈起中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有不少人会想起“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和“大风起兮风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刘邦。 项羽的凶横跋扈和英勇盖世,刘邦的贪婪好色和忍辱负重,都令世人回味和叹息有不少历史典籍记载项羽嗜杀成性,动辄屠城。仅新安城外就坑杀秦兵降卒二十万,二十万条活生生的人被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