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揭秘:太平天国为何定都南京?

历史揭秘:太平天国为何定都南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895 更新时间:2024/2/22 12:48:44

导读: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除了少数的失败之外,一路摧枯拉朽,短短两年便打下南京。之后便定都天京,建国太平。按理说,在一片形势大好的局面之下,他应该继续北进,一鼓作气打下更多领土,是什么让他放弃了这一举动?

网络配图

其实太平军攻陷南京之时,就北占中原还是是定都南京这个问题,首领之间存在极大的分歧。

主张定都南京的主意就是杨秀全。其实杨秀清早前就看上了南京这个地方,当太平军攻到湖南时,部分人就主张回老家,他尽力说服大家:“为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长江往东进攻,我们可以攻下南京,定为我们的根据地,然后派出军队,从南北两个方向分别进攻,即便是我们失败了,黄河以南的地方也是我们的。”攻入武昌之后,杨秀清垂涎江浙一带富庶的地区,想直接把南京攻陷,作为都城,但很多人对此时争论不休,于是杨秀清想出了一个托天父下令进攻南京的主意。

史料记载,刘秀成供状中写了当时的情况:南京沦陷之后,长江江面上停泊着数万只满载粮草的船,原本天王和东王还在商量着留下部分兵力驻守江南,再派出一批军队去进攻河南。然而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上了年纪的水手,他大声说:“河南地区江面比较窄并且粮草不足,如果你们被敌人困住了那就是死路一条。现在你们已经取得了江南地区,有长江做天然屏障,又有充足的粮草,更何况南京原本就是龙脉所在,你们不把都城定在这里,去河南干嘛!河南虽然说是中原腹地,但论其安全系数,实在比不过南京,言尽于此,望你们三思。”

洪秀全原本也是赞同杨秀清定都南京的主意的,然而等真正攻陷了南京,他又开始纠结于选择河南还是南京的问题。这时出现了一个叫做钱江的浙江名士,此人博学多才又颇有胆略,林则徐担任两粤总督时曾重用过他,但随着林则徐被贬,他也失意回到浙江。钱江听说洪秀全已攻陷武汉,便千里迢迢赶来,上书陈述天下大势,劝洪秀全定都南京。洪秀全看完他的上书后极为欣赏,于是决定定都南京。

网络配图

持反对定都南京意见的有两位将领。一位是女将卞三娘,史料记载,卞三娘主张进攻河南,占领了河南就相当于占据了中原腹地,但了杨秀清否决了她的意见,一气之下率领自己部下女兵回了广西,渺无音信。而另一位持不同意见的便是罗大纲,他认为,要想攻占北方,必须先让大部队驻扎河南,这样一来没有了后顾之忧,再兵分三路,进攻其他地方。然而杨秀清霸道专权,又否决了。

就这样,杨秀清用天父下凡的手段压制了不同政见的将领,还找了41个人,让他们从不同方位论述定都南京的好处,最后形成了11篇文章。这11篇文章充分阐述了定都金陵的各种理由,大概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地势地形方面,南京毗邻两江,群山环抱进可攻退可守,还具有龙虎之象;政治方面,南京乃龙脉所在,历史上也颇具政治意义,定都此处有足够的声望;经济方面,南京地处人口流动汇集之处,且物产丰富,交通便捷;人才方面,南京人杰地灵,名士辈出。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消息一出,中外各界都沸腾了。英国驻香港总督表示,南京沦陷,这是清政府成立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中国人心中,都城意义重大,这一点自然不惜多说。就从地势地形而言,南京地处国之中心,且靠近长江,地势实在是很关键。而清政府而言也着实头疼,太平军定都南京,首当其冲的就是运粮通道不畅通的问题。

网络配图

从太平军当时的情况来看,打一处丢一处,也确实需要一个可以根据地来休养生息,重新规划全局,建立新的政权。而南京也确实是一个好的选择,首先,南京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太平天国的生存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那时的东南地区是清政府防守比较松懈的区域,更容易让他们站稳脚跟;再者,那宁物产丰富,地势可进可退,这一点对拖家带口的太平军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就这样,太平天国本着休养生息的原则,最终选择定都南京,稳定自己的政权。最终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标签: 太平天国

更多文章

  • 唐朝名将王玄策灭了全印度究竟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玄策

    王玄策灭了全印度吗?王玄策是唐朝太宗年间著名的官员,也是一名著名的外交官,他有着“一人灭一国”的彪悍战绩,但是史书中对于王玄策这个人的前半生记述并不多,而因为其淡泊名利,属于立下天大功劳之后挥挥手便离开的人,在和平年代没有什么作为,因此他的事迹除了出使印度之外便没有其他记载了。王玄策曾经在印度打了场

  • 清东陵专家揭秘:慈禧太后陵墓到底有多奢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慈禧太后陵墓到底有多奢华

    慈禧太后,晚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无名无分地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尽管中外史学界对她褒贬不一,但对于她生前的奢靡生活,正史当中着实记载翔实。有人算过一笔账,慈禧一天的生活费是纹银4万两,宫廷一个月的生活费就能够买两艘“吉野号”战舰。当时晚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国库空虚,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然而慈禧依

  • 慈禧用五年时间就从贵人荣升贵妃甄嬛都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慈禧

    这时候慈禧会很自觉地调整自己情绪。她会马上回到她的宫中,进到西室,里面有一间静室供着白衣大士。慈禧到了里面在佛像面前一坐就是40分钟,不管有多急的战报、军报都不许报告她,谁都不能打扰她。她这个时候就是在里面一心礼佛,心中无杂念专心念经,以此来静静地沉淀情绪,洗濯心灵。礼佛的过程能够使她冷静下来,很好

  • 大清慈禧太后的千古名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慈禧太后的千古名句

    经过中学历史教科书中革命史观的塑造,慈禧太后就是一个凶狠残暴、顽固守旧、丧权辱国、阴险狡诈、玩弄权术的民族罪人,被永久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也有人在分析史料之后认为,慈禧自有一套安邦之术,开展了部分改革,延长了大清的国祚。在这篇小文中,不妨暂且抛开治国理政的是是非非,看看在家庭生活中,慈禧究竟是怎样

  • 探秘开国之君朱元璋卓越军事家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

    说到朱元璋,相信许多人都知道他是谁,不过大家对他的关注往往是他的长相之谜,最多也就知道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濠州钟离人,原名朱重八,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生于公元1328年,去世于公元1398,在位30年,史称明太祖,他是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二十年,平辽东。至二

  • 三国时期死的最窝囊名将排行!第一实至名归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夏侯杰

    在三国时期,名将辈出,英雄辈出,而作为武将来说,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那应该是最光荣的,也是最希望的结局。但是,在三国时期,有四位名将,却死的非常窝囊,成为历史的遗憾!网络配图第一位,夏侯杰,被吓死。这位可以说是最窝囊的,一个武将,作为曹操集团的猛将,加上夏侯家的外戚关系,应该来说,在曹魏是很高地位

  • 刘禅与诸葛亮: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禅,诸葛亮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时,蜀汉皇帝刘禅特意换上白色丧服,下令举国哀悼三日。有个在诸葛亮手下不得志的官员李邈,却上书称:「诸葛亮倚仗强军,狼顾虎视,独揽大权,是对国家和社稷的重大威胁。如今幸好他死了,边疆战事可以停止,皇室宗族可以保全,全国上下都为此感到欢庆。」刘禅接到

  • 苏东坡反对变法得罪皇帝 靠睡觉拣回一条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东坡反对变法得罪皇帝

    一个人的胸怀,在两种境遇下可以一览无遗,一是极乐时,二是极悲处。极乐时得意到忘形,那是小人,极悲处沉沦到厌世,那是俗辈。苏东坡大才槃槃,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尤其遭遇“乌台诗案”,深陷“文字狱”,几次濒临灭顶之灾,九死一生。面对这种人生极悲,东坡的心态如何呢?生离死别 分寸不乱苏东坡入仕不久,由宋

  • 萧何死心塌地跟着刘邦:究竟看中刘邦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萧何死心塌地跟着刘邦

    从始至终,萧何都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沛县起兵的不只刘邦一个人,随后的反秦势力中,各地英杰也不少,但萧何独携家带口追随刘邦,为什么呢?刘邦的魅力就不说了,当然,很多史书讲刘邦不怎么务正业,但其实仔细看刘邦年轻的经历,却非一般人,更非人们惯常理解的“流氓”。萧何甘心追随刘邦,并非像卢绾那样是发小或能力不济

  • 曹操大权独揽为何不敢称帝只能做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

    曹操在后汉三国时期对于汉朝的实权掌握度已经完完全全的超越了当时的皇帝,如果说,他最初的志向,只是当一个能臣,或者死后能在墓碑上刻下“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字样,那么他后来却自觉不自觉的走在一条通往帝王之位的道路上,而且最后离目的地只有一步之遥,那为何最后到死都不敢称帝,一代奸雄难道也有投鼠忌器的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