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个弹丸小国竟然同时敢与暹罗和清朝两国作战,最后还拖垮清军

一个弹丸小国竟然同时敢与暹罗和清朝两国作战,最后还拖垮清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959 更新时间:2024/1/2 3:06:54

在历史上,乾隆皇帝号称“十全老人”,十全即是十全武功,意指乾隆年间清朝对外战争的十次胜利,按乾隆自己的话说:“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这十次对外战争的胜利,象征着清帝国的强盛武力,是乾隆一生的骄傲。

但实际上,这十次胜利中却有那么一次十分的名不副实,那就是征缅之战。

在与缅甸的战争中,清军损兵折将,直到最后都没能降服缅甸,最后换来的也不过是缅甸名义上的臣服。

晚年时的乾隆时说到:“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征缅的失败,由此成了这位十全老人唯一的的痛处与遗憾。

▲平定回部献俘。

缅甸的野心与清朝初期的绥靖

缅甸,在元朝和明朝时曾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嘉靖以后,明朝逐渐衰落,缅甸逐渐开始摆脱中原朝的控制。

明朝末年,缅甸东吁王朝覆灭,贡榜王朝崛起,兵力日渐强盛,开始骚扰中国的云南各省,很多云南当地的土司由于畏惧缅甸的军力,开始缅甸王朝纳贡,当时的明朝由于内忧外患,对缅甸亦采取了绥靖政策,每年通过赏赐马匹银子的做法来安抚缅甸。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缅甸更是变本加厉,频繁入侵中国西南边境,云南当地的土司屡次请求清廷予以援助,但是当时清朝正忙于与准格尔的战争,无暇顾及西南。

乾隆当时针对缅甸问题说:

“缅夷虽僻在南荒,其在明季,尚入隶版图,亦非不可臣服之境。但其地究属辽远,事须斟酌而行,如将来办理,或可相机调发,克期奏功,不至大需兵力,自不妨乘时及事;倘必劳师筹铜,,或致举动张惶,转非慎重边檄之道”。

可见,当时正忙于北疆事务的乾隆并不想两面作战,耗损清朝的国力,可以说是给予了缅甸最大程度的退让。由于乾隆的旨意,云南当地政府虽然不堪其扰,但是也不得不采取绥靖政策。

直到1758年清朝平定新疆后,乾隆才将目光瞄向了西南,决定好好教训一下缅甸这个蛮夷小邦,用强大的武力惩罚触犯天朝国威的跳梁小丑。

▲清朝新疆。

乾隆的征缅战略

在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后,乾隆开始厉兵秣马,调兵遣将,乾隆先撤掉了之前应对缅甸骚扰不利的杨应琚,任命满洲镶黄旗人明瑞为总督、兵部尚书,总领征缅战事,统领云贵军队。

明瑞作为平定回乱的名将,再加上是清廷外戚,一直深得乾隆的赏识,乾隆相信,在明瑞的统领下,清军一定能过关斩将,迅速降服缅甸蛮夷。

为了帮助明瑞,乾隆皇帝一共调集了5万士兵以及1万5000匹战马,乾隆还降下谕旨,亲自指导前线的清军作战。

谕旨写道:

“此次我兵声势甚盛,克敌制胜,自可立奏肤功。“缅匪”此时或慑我军威,诡称服罪输款,“冀逭天诛”,明瑞等切不可稍存姑息,轻许纳降。“此等贼匪狡诈性成”,去岁楞木、铁壁关等处,屡次诈降,以缓我兵,及兵稍退,旋复抗叛,断不应为其所愚。况我兵自去岁新街至今春木邦,临阵损伤者,颇亦不少,“此非犁穴诛渠,尽歼丑类,不足以申国威而彰天讨,尤不可仅以受降蒇事”……并就其地界,酌量分置土司,“以永靖蛮服”。

在这道谕旨中,乾隆态度鲜明的表达了对缅甸的厌恶痛恨之意,谕旨中明确让明瑞一定要将缅人赶尽杀绝,绝不可手下留情,轻易纳降,只有让缅甸损失惨重,生灵涂炭,缅甸才能吸取教训,不敢再犯天。

而在最后,乾隆已经做好了将缅甸占领,并设置土司管理的打算。这一次,乾隆是真的打算彻底解决缅甸问题,还西南边境一个安宁。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惨绝人寰的眉苗之战

在乾隆绝不留情的方针指引下,明瑞带着5万清军出征了,明瑞兵分两路,一路经由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八莫进攻,一路则经由兴威继续向南深入大山土司领地。

明瑞最后的目标是两路大军以钳形攻势合围缅甸首都阿瓦,其中,北路军由清将额尔登率领,明瑞则是亲率南路大军,直接寻找缅甸军主力将其歼灭。

虽然清军人数众多,但是缅甸人也有着自己的优势,缅甸潮湿闷热的气候与各种奇形怪状的毒虫会不断消磨清军的锐气与实力。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清军在远征的路上因为瘴气密布,疟疾肆虐,无数的士兵在途中痛苦的死去,而清军作为一支传统的封建军队,完全没有完整的医疗制度和合格的军医。

因此,在与缅甸人交战之前,已经有多达四分之一的人陷入病痛之中。

伴随着清军的伤病,清军的作战形势很快逐渐恶化,清朝的北路军屡次进攻老官屯堡垒,但是缅甸人借着从葡萄牙进口的火器拼死抵抗,清军久攻不下,死伤惨重,中弹者达500人,总兵王玉柱战死。

一连串的挫折终于使额尔登信念崩溃,他违背明瑞的命令,径直率领北路军私自撤回了中国,使得明瑞的南路军孤立无援,处于缅甸人的包围之中。

虽然孤立无援,但是傲慢的明瑞依然相信自己能够轻易战胜缅甸人,他率领3万军队一路过关斩将,肆意砍杀,一路杀到了距离缅甸军事要地阿瓦70里的地方。

明瑞的英勇震惊了缅甸国王孟驳,此时缅甸人的主力正在与邻国暹罗血战,几乎调不出多的兵力来抵抗清军,在东拼西凑之下,缅甸王终于组织了一支1万2000人的部队来抵抗明瑞,但是缅甸王深知,自己的部队多为步兵,以火器游击见长,在平地战绝对无法抵抗清军的八旗骑兵。

因此,面对明瑞的大军,缅甸人选择坚守不战、坚壁清野。

明瑞屡次向缅甸人挑战,但缅甸人无论如也不愿出城作战,轻敌的明瑞鲁莽的向缅甸人的营寨发起了冲锋。

缅甸人躲在栅栏后面,用从西洋进口的燧发枪不断瞄准清军的要害,清军大部分为绿营步兵,没有铠甲护身,往往只配有一把腰刀和藤牌,因此,简直成了缅甸火枪手的活靶子,无数的清军在缅甸人的火力齐射下倒下,而缅军由于栅栏的保护,却让清军简陋的火器无计可施。

虽然死伤惨重,但清军将士依然前赴后继,誓死拼杀。在一番血战后,明瑞终于取得了胜利,清军歼敌2000,俘虏34人,乾隆闻讯大喜,加封明瑞为一等公。

清军虽然取得了蛮结之战的胜利,但是实际上付出的伤亡却远大于缅军,清军一方面因伤病原因减员严重,又在蛮结之战中被缅军的西洋火器杀伤甚多,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

但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明瑞依然率兵深入,缅军则是坚壁清野,并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清军后勤。而明瑞军队的两翼也不断遭到潜伏在丛林中缅军的骚扰攻击,缅军隐藏在密林中,不断用精准的西洋燧发枪袭击清军步兵,一路上,明瑞的军队损兵折将,并因补给匮乏而士气低落,清军俨然已经难逃覆灭的命运。

注意到清军的疲惫后,缅军统帅玛哈看准时机,借着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迂回到了清军的后方,从清军的背后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正面的缅军也开始发起反攻,清军被生生困在了眉苗地区,在两面的攻击下,清军顿时陷入了两面夹击无处可逃的地步。

经过三天三夜的血战,包围圈越来越小,在缅军的总攻下,清军终于崩溃了,大批大批的清军将士像待宰的羔羊一样被缅军屠杀,明瑞则因为绝望自缢而亡,眉苗成为了征缅清军的大坟场,密密麻麻布满了清军的尸体,根据缅甸人的统计,清军除了2500人被俘外,3万清军全部战死,没有一人成功回到自己的家乡。

远征的清军将士们,就这样死在了异国他乡,与祖国相隔两地,永生不得相见。

▲伊洛瓦底江上的缅甸战船。

败于火器的清军

明瑞失败后,乾隆大怒,立即处死了私自回国的额尔登,并积极准备下一次征缅之战。

第四次征缅之战,乾隆动用4万兵马,9万民夫,,并汇集铁将军阿桂等名将,水陆并进,一齐征缅,但是缅甸人再次凭借强大的火器与清军周旋,无论是水战还是陆战,清军又一次陷入了僵局。

尤其在水战中,缅军运用西洋大炮不断轰击清军战船,导致数十艘清军战船被炸毁,而清军的火攻战术也接连失败,此时此刻,连阿桂都劝说乾隆议和,并说明他的军队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

最终,由于与暹罗和清朝的两面作战,缅甸人逐渐支撑不住,主动与清军议和,这场耗费清廷911万两白银的战争才宣告结束。

两次征缅,清军动用优势兵力和一干名将,却对缅甸久攻不下,最后牺牲众多才换来了一纸和约。

反观缅甸,一个弹丸小国,与暹罗和清朝两面作战,一直处于兵力的绝对劣势,却可以坚持的如此之久,原因是什么?

一是缅甸固有的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帮助缅军拖垮了清军。二则是缅甸善于学习,充分引进了西洋最先进的燧发枪和火炮。

▲清朝名将,阿桂。

如果说16世纪的火绳枪对于传统的兵器还没有太大优势,那么到了18世纪,在欧洲,更为精准的燧发枪和前膛炮已经彻底让刀矛弓箭等传统的冷兵器退出了战场,18世纪已然是火器的时代。

相对于善于学习的缅军,清军已然处于冷热兵器的过渡阶段,火器与明朝相比依然没有进步,早已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实际上,征缅战争结束后,就有征缅将领因见识了西洋火器的威力而建议乾隆发展火器,富国强兵,但是乾隆却仍认为“骑射乃满洲根本”,对此置之不理。

乾隆不会想到,就是这些被他讽刺为“奇技淫巧”的火器,最终在1840年英国人的手里卷土重来,并最终打开了大清的国门,让清朝走向了灭亡。

清朝对于火器发展的怠惰,清楚的表明任何轻视科学技术的反智主义终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标签: 清朝,乾隆

更多文章

  • 灭亡明朝的不是李自成和多尔衮,瘟疫才是大明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崇祯

    1644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多秋之年,这一年的北京城换了三个朝代,所以既是崇祯17年,也是大顺永昌元年和大清顺治元年,张献忠的大西大顺元年,这年的中国一共出现了四个皇帝。历史舞台上有三位主角:明朝皇帝朱由检、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或许还应加上一位,明朝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冲冠一

  • 历史上三人死后头颅被收藏,其中一位还是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智伯

    晋国正卿智瑶智瑶是春秋末年智氏家族领主,担任晋国正卿后人称智伯。晋国发展到春秋末期已经被智、韩、赵、魏四家把持,智氏实力最强。为了削弱韩赵魏三家,智伯让三家各献出百里之地,只有赵襄子拒绝,智伯帅韩魏两卿围攻赵氏于晋阳。三家久攻晋阳不下,智伯引汾水灌晋阳城,赵襄子快坚持不住的时候,派出谋臣张孟谈策反韩

  •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抠门的一位皇帝,夏天连吃西瓜都成了奢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道光

    论“抠门”这个事,道光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包括汉文帝和崇祯都差着十万八千里呢!穿补丁衣服算什么,道光能带领文武百官一起穿补丁衣服,并且深深为之自豪,穿出了优越感,能让文武百官一起勒紧裤腰带不吃肉!抠门这个事,有的是先天的,但是,道光这个“抠门”绝对是后天养成的,还是他爹嘉庆一手造成的。据说是有一次

  • 他是朱元璋的侄子,立下赫赫战功,却背叛了朱元璋,最后被软禁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朱元璋

    在朱元璋的麾下,一直都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人才。文臣有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人,武将则有徐达、常遇春、蓝玉这样的猛将。而在朱元璋的镇压里,还有一个人,也非常的出色。这个人叫朱文正。朱文正跟朱元璋的关系,非常的不一般。朱文正的父亲是朱元璋的哥哥,也就是说,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虽然是亲属关系,但朱文正可

  • 康熙当上皇帝之后?他的兄弟们都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

    康熙帝是清世宗顺治皇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顺治皇帝是有名的少年天子,他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二十四岁染病天花。一生有皇后四人,正妃七位,庶妃八位。生皇子八个,其中皇三子玄烨继承大统,为康熙皇帝。顺治皇帝长子牛钮,只活了八十九天,康熙是没有机会见这位哥哥的;顺治皇帝皇二子福全,在福全年幼时

  • 为什么汉武帝要在卫青死后就诛杀卫氏家族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朝,汉武帝

    卫青家族是汉武帝时代最有权势的家族,皇后、太子、大将军、骠骑将军、丞相都出自其家。但卫氏家族却下场凄惨,大部分成员最终都被汉武帝杀死。这是为何呢?因为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独裁、最有权力欲的皇帝之一。他杀卫氏家族成员,主要是为了限制外戚权力、加强皇权。汉代从建国起就有外戚干政的传统。吕后、窦太后等都大

  • 谁是清朝功劳最大的开国功臣,死后100年才被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多铎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努尔哈赤第15子多铎正式配享进太庙,恢复亲王及其封号。然而对于多铎来说,无论死后被清算和被恢复名誉,他都一无所知,因为早在顺治六年(1649年),36岁的时候他就因病去世了。虽然死的早,但多铎在早期后金入关的诸多重大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乾隆甚至评价他“开国诸王

  • 明朝空印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朱元璋为什么要大开杀戒?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空印案,朱元璋

    明朝初年发生了四起影响十分大的狱案: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桓案和空印案,这四起案件牵连人员甚广,死伤无数。现今许多学者都认为这四起案件属冤案,是朱元璋借此肃清朝中势力,以此巩固皇权统治。空印案与郭桓案类似,是朱元璋藉此惩治贪污的案件,空印案造成数百人被杀(也有说法认为被杀者数万),数千人受杖戍边。究其

  • 东吴丞相陆逊之孙是谁——陆景他是如何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东吴,陆逊,陆景,陆抗

    陆景(250年~280年),字士仁,吴郡吴县(今苏州)人,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次子。陆机、陆云之仲兄。生于吴大帝赤乌十三年(250年),天纪四年(280年),晋伐吴时被晋将张尚马到斩之,年三十一岁。陆景著书数十篇,《隋书·经籍志》注有《陆景集》一卷,已亡佚。个人生平陆景是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

  • 萨尔贡一世的身世是怎样的?真的是被神养大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萨尔贡一世,阿卡德王国,美索不达米亚

    许多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萨尔贡”仅仅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语言中用以表示“合法国王”的一个称号,但是近年的考古发现证实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曾起过很大的影响。通过对美索布达米亚出土的大量早期楔形文字的研究,我们对这个远古的传奇人物了解得越来越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与此同时争论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