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不间断读书做笔记 读书十年始展拳脚

曾国藩不间断读书做笔记 读书十年始展拳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840 更新时间:2024/1/22 10:49:40

如今社会上流行一个说法,坚持培训自己一万个小时,那么你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例如以十年为期,三千六百多天,每天拿出三小时学习培训,十年下来差不多一万个小时,那你就很牛了。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还是找个有说服力的人来验证一下。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规划:

日日不断地写日记、读书、做笔记

想要建立一个新的更成熟的知识系统,必须要对原来的知识有一个重新熟悉的过程,也是一个整理概括的过程。曾哥是怎么做的呢?他在给弟弟的信里面是这样规划的:“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原来,曾哥自编纂家训受挫以来,在1842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下定决心,每天坚持学习和训练,要做的就是三件事:用楷书写日记;读十页史书;记笔记一则。在给弟弟的信里,他颇为得意地宣布:哥哥我坚持好久了,一天都没间断。其实,他从十月一日立志,到二十日写信,也就坚持了不到三个星期而已。

网络配图

这三件事不简单,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训练过程。写日记,是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而且用楷书书写,也是对技巧的一种训练,因为在当时,写字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

记录成长就是做一本“成长备忘录”。曾国藩写日记,千万别看成是主观感情之抒发,他作为一个官员,主要是客观记录事务和行踪,比如,今日会见哪些客人,哪些在座,晚上读了哪本书,读了哪几页……这些都老老实实记着。曾哥已经不是“一棵青葱”了,不可能来记载他对青春的赞美,对人生的迷茫,他写日记是记录一个行政官员和学者的成长。当然,偶或也会有些个人感受。

这种纯事务性的日记有一个好处,就是给你的成长提供一个不走样的标本,标本不走样,人生才不会走样。从事一项科研工作,需要静的数据,那么,纯事务性的日记也是你成长和研究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数据。例如一年以来,会过哪些客,谈过哪些话题,回过头来看这些日记,你对自己的交往圈子就一目了然了。

接着是温习本,曾国藩给自己定了一个很实在的读书计划:每天读史书十页。量并不大,曾哥这样定计划,主要是为了保障每天能完成任务,一天十页,十年三十多万页,也很了不得了。同时,过去应付科举,必须快快地读,如今是提高式地读书,当然要慢读,一面读书一面所思,要读有所得。十页的量和发展空间对于曾国藩这种身份的人而言,是很合适的。

接下来是做笔记,每天写《茶余偶谈》一则,也就是茶余饭后的小故事,这不同于日记,而是和朋友闲谈产生的火花、灵感,说不定日后就是自己的思想成果和工作创业心得了。在与朋友的交集中寻求智慧,在广其闻中拓展智谋。

曾国藩对这三样工作的坚持年限是怎样设置的呢?他的目标是“誓终身不间断也”,做到每天坚持,“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点评:

曾国藩在学习量的制定上,还是很务实的。重点不在于每日的量有多大,而是持续时间的长短。事业、学业不是在突击中完成,而是在坚持中完成。这样坚持下来,曾国藩的每日三大件效果如呢?

网络配图

曾国藩的尴尬:

一肚子学问

却攒不出家训

话说曾国藩27岁中了进士,运气又好,留在北京城,当了京官。从湖南湘乡偏远的荷叶山冲里走到京师,谋得一份光彩的职业,人生至此,凤凰男已经成就,接下来无非就是慢慢把级别升上去,把小家庭建设得更幸福一点,此外无复他求。

然而,有出息的人都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曾同学闲不住,他对自己还有些更高的要求。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中了进士的他,竟然对自己的学问很没有把握,乃至有点心里发虚。当然,这话曾同学没跟别人说,而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的一封家书里,透露了这种心迹。

曾同学此时想干件什么事呢?曾哥说,他想整理一套《曾氏家训》,要从中国的经、史、子、集里选择一些精华,经过总结提炼之后,作为老曾家的治家格言。然而,曾哥却很为难,在信中诉苦说:“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读书几十年,居然攒不出一本家训。

无情的事实告诉曾国藩,别看你现在是国史馆协修官员,可你读的书,还很不全面,也没有系统化,还嫩得很,好好练去吧。

其实,曾国藩计划编家训,是一种想提升自己的自觉要求。他想从应试型人才转变为学问型人才,想把自己的知识储备系统化,可以说是进入了自主科研阶段。结果,他高估了自己,还发现了一个残忍的事实:他对文本根本不熟,知识未成系统,当然出不了成果。

网络配图

所以,曾国藩总结说,想要“采择经史”,必须“经史烂熟胸中”,他还没到“烂熟胸中”的地步,于是认输,暂时放弃这个工程,“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

点评:

有点想法的人,在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之后,还会对自己有知识升华的要求,这就是成为专家的起点。刚开始整的时候,会有挫败感,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学习。当然不是从头学习,而是整理性的学习,提升式的学习。

看看曾哥接下来是怎么做的?

标签: 曾国藩

更多文章

  • 他曾斩杀六国之军百万 结局却那么窝囊又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白起

    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了不起的战将。他的名字叫白起,历史上把和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而且位居其首。这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大将,曾斩杀六国之军百余万,为秦国吞并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到头来,结局却相当窝囊又悲惨,让人觉得心里有点怪怪的。要说,白起的命还算是不错的。他本是一介平民,虽有一身能耐,但

  • 晚明三大案主角:大明王朝皇帝中最窝囊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常洛

    他生在帝王家贵为皇长子,显赫背景下,却因为母亲出身宫女更突出的是卑贱,如此尴尬的身份让年幼的他就卷起了一场立太子的“国本之争”;几十年风波甫定,艰难地入主东宫的他又莫名其妙差点被一个疯子用棒子呼死;老爹万历在龙椅上磨蹭了快五十年终于晏驾,他却发现传给他的除了紫禁城还有党争复杂的前朝和乌烟瘴气的后宫;

  • 一日杀三子 唐玄宗竟对自己的孩子痛下杀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杀了他的三个儿子吗?赵美人,后来被封为赵丽妃,生的这个儿子后来还当了太子,名字叫做李瑛,只可惜,这个太子后来被武惠妃陷害,和其它两个兄弟一起,在一天之中都被玄宗杀掉了。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说来话长。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皇

  • 三千宠爱于一身:杨贵妃没成皇后潜规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杨玉环

    杨贵妃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她不仅天生丽质、仪态万方,而且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粉黛无颜色”的诗句来形容杨贵妃受宠的程度。正史《旧唐书》也这样记载:“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

  • 马伦哥战役使拿破仑保住了法国的革命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拿破仑

    马伦哥战役是法国和奥地利帝国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期间打响的一场战役,当时担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的是拿破仑。此次战役法国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取得全面的胜利,并且此战是拿破仑一生所经历的所有战役中最引以为傲的一场,因为他保住了法国的革命政权。那么马伦哥战役背景是什么呢?马伦哥战役背景要从1799年法国军队

  • 最不要脸的皇帝非他莫属 明君都不敢做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真宗

    封禅源于最高规格的祭天,就是到泰山顶上直接与天帝对话。周之前这是大型典礼活动,有些诸侯甚至设有“泰山办事处”,以便陪周王参加祭天活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到泰山封禅,向天帝报告了自己不朽的业绩。以前封禅是周王朝,现在换成了秦始皇,一个是奴隶制,一个是封建制。此后泰山封禅便有了特别的意义。不是谁想封禅

  • 汉廷秘史:吕后如何从劣势到完胜戚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吕雉

    戚夫人是刘邦在最落魄的时候得到的。在和项羽的最初几次对阵中,刘邦都是输家。彭城一战,刘邦更是被打得丢盔弃甲,连父亲、老婆都成了项羽的俘虏。刘邦一路逃到山东定陶,在一户戚姓人家意外地遇到了美人戚姬,也就是戚夫人。戚美人当时年不满二十,擅跳“翘袖折腰”舞,且花样繁复,极具韵律美。戚美人还长于鼓瑟,刘邦也

  • 德行甚佳孝贤纯皇后:乾隆皇帝此生最爱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孝贤纯皇后

    孝贤皇后一生德行甚佳,是满清著名的贤后之一。富察氏红颜薄命,很早就去了。这也成了乾隆对他念念不忘的理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大清贤后。嘉庆元年,衰老的老皇帝在太监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陵前。他望着陵前高耸的松树,久久不动。曾经最稳定的双手颤抖的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浣忆

  • 三国大小二乔:貌美的大乔为何是天下的不幸者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小乔

    大乔(乔字古作“桥”),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庐江郡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中国汉末三国时期的女性,系乔公长女、孙策配偶、孙权之嫂,小乔之姊。在我国长篇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也曾登场。与小乔并称为“江东二乔”,据传为绝世美女。大乔的丈夫就是赫赫有名的江东小霸王孙策,因为孙策人长得漂亮,号称孙郎。大乔也很

  •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竟为抢女人而发动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相信大家对他并不陌生!那日,齐桓公和蔡姬在湖上划船采莲,莲叶何田田,他俩玩儿得很开心。蔡姬玩儿嗨了,就开始往齐桓公身上洒水,齐桓公当然是制止的。蔡姬本来就知道齐桓公怕水,桓公说别闹,她就知道桓公怕了,晃荡小船,越玩儿越嗨,最后溅了桓公一身。桓公当时就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