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名将司马错为什么力主伐蜀?秦惠文王的决策正确吗?

战国名将司马错为什么力主伐蜀?秦惠文王的决策正确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465 更新时间:2024/1/17 13:11:56

战国名将司马错为什么力主伐蜀?秦惠文的决策正确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司马错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可谓是秦国重臣,其一生征战沙场:伐魏,夺取魏国六十一城;伐楚,夺取楚国黔中郡。然而其一生领军的高光便是劝秦王伐蜀,亲自率军占领巴蜀全境,并多次平定蜀地叛乱。然而在秦伐蜀之前,时任秦相的张仪却不同意,力主伐韩以图东出,两人在秦惠文王面前争吵不休,相持不下,最终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决定出兵攻打蜀国。在秦国危机的情况下,司马错为什么还要劝秦王伐蜀呢?

一、巴蜀地理位置特殊,取之可富国强兵

巴蜀就是我国现在的四川,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有“益州险塞,沃野千里”,的美称,四川首府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同样四川也是地势险要,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虽然在那时还没有这些美誉,但对于当时的秦国,有这么一块盛产粮食,又易守难攻的地盘,有了保障,自然就有了傲视群雄的底气与实力。

二、巴蜀相争,秦可借机得利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这里形容秦得巴蜀也同样适用,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8),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也就是自己的弟弟嬴疾,破魏、赵、韩三国军于修鱼,斩首八万,暂时抵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但西方的义渠又发兵袭破秦军于李帛。在东西夹攻之下,秦惠文王及时改变战略,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前316),用司马错之策攻蜀,破蜀军于葭萌关,伐灭蜀国。

巴蜀相争,两败俱伤,但又都不想认输,就同时向秦国寻求援助。秦惠文王也有意伐之,不过考虑到路途险峻,而韩又来攻秦,但也正是司马错看准了巴蜀的重要性,力主攻蜀,在秦军班师回国的路上顺手灭了巴国。巴蜀相争而引狼入室,这么好的机会这位名将当然不会放过,而之后秦灭六国之战中,巴蜀的贡献可谓是极大的。

三、攻韩可图霸业,伐蜀未尝不是远谋

张仪以雄辩著称,司马错也善用奇谋,前者建议秦惠文王不顾巴蜀求救,而是攻韩,利用魏、楚一起出兵韩国,“临二周之郊”,借此“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由此可见张仪的“胃口”何其之大,不仅想要诸侯国的城池,还想直接绑了周天子“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然而此计过于凶险,表面是秦国挟持周天子,风光无限,但司马错认为:“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且你张仪能带着秦军各个击破,但“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而且其他诸侯国也不会坐由秦国灭亡周朝。相比之下,伐蜀却有诸多便利,“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意思大致是说不仅灭蜀后得到的土地、钱财可以扩充秦国的实力,而且我们是消灭“暴政”,还不会被天下人说我们贪婪强暴,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秦国以“虎狼之国”闻名,秦国百姓皆可披甲上阵,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军更是以一当十,锐不可挡。司马错知道秦军强大在于“军功爵制”,但在作战中不仅需要高昂的士气、英明的领导,还要有充足的粮食支撑。相国张仪的计谋虽然诱人,但仔细思考下来,难度却极大,韩国虽然不敌秦国,但却是三晋之一,又与其他国家有着合纵之约,距离上次五国攻秦才短短两三年,以秦国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抵挡又一次五国合纵。秦国历经多代,秦惠文王也知大局不能一蹴而就,索性稳扎稳打,徐徐东出,就结果来看,秦惠文王的伐蜀决策也是相当正确的。

标签: 战国司马错

更多文章

  • 李广利是汉武帝大舅子,却投靠匈奴导致妻儿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广利,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广利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是李延年献给汉武帝的诗歌,也正因此,汉武帝后宫中多了一位叫做李夫人的绝世美女。而爱屋吉屋的情况下,李夫人的一家老小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不少都得以入朝为官。李夫人跟李延年有位兄

  • 明英宗为什么能两次都登上帝位?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英宗,明朝

    对为什么明英宗能在“正统”和“天顺”两次登上帝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知道“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央王朝。明朝历经十六帝王,国祚276年,是历史上存世最长的朝代之一。在明朝这十六位帝王中,英宗朱祁镇却两次

  • 北宋六贼分别是哪六个人 六人中谁才是祸国殃民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宋徽宗

    北宋六贼是哪六个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关于北宋“六贼”这个说法,最初出自当时的太学生陈东向皇帝的上书中。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国兵分两路,南下侵宋,一路攻太原,一路攻燕京,誓约在开封会师。十二月,东路军攻破燕京,西路军也攻到太原城下,势

  • “云台二十八将”是什么?邓禹为什么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邓禹

    “云台二十八将”是什么?邓禹为什么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云台二十八将,是类似于凌烟阁功臣的那种,在东汉时期,协助刘秀恢复汉朝统治的二十八位功臣。不过,既然是武将的排名,自然是有先有后,而排在第一位的是一位名叫邓禹的大将。邓禹是什么人,他在东汉建立的过程中,有

  • 为什么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去长安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白,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最为得意、轻狂的一句话。出身在盛唐时期的诗仙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亦即渴望能够出仕做官,

  • 邓芝:三国最诚实的外交官,平息蜀吴战火40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邓芝,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邓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蜀国和吴国,喝同一江水,不同一条心。这很正常,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汉失其鹿,天下也共逐之,同样高材疾足者得之。曹魏、蜀汉、东吴,都自认是高材疾足者。222年,刘备伐吴失败,次年病死,蜀汉、东吴的关系降至冰点。值得庆幸的是,蜀汉执政的

  • 西汉名将李陵和李广利都投靠了匈奴,他们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朝,李陵

    西汉名将李陵和李广利都投靠了匈奴,他们的结局分别是什么?李陵和李广利,两位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两人的经历非常相似,都是汉将,都与匈奴作战并且最后都投降了匈奴,而且都因此全家都被杀掉。可即便是如此,两个人的命运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两人相似却又不同的命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 朱由检是什么皇帝?朱由检在位时有什么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朱由检

    朱由检是什么皇帝?朱由检在位时有什么作为?明思宗朱由检是明朝时期的第16位皇帝,字德约。朱由检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5个儿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异母弟弟,母亲是孝纯皇后刘氏。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甲辰(1627年9月19日),明熹宗崩,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廿四日

  • 女儿嫁做王后,为何父亲从此不见连亲外孙都不认?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太史敫

    女儿嫁做王后,为何父亲从此不见连亲外孙都不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齐闵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君主,公元前301年正式即位。他继位不久就开始折腾上了,先是打败了燕国,吞并了的宋国,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并自称天子。齐闵王许多过火行为最终引起周围诸侯国的强烈不满。公元前284年,乐毅带

  • 高琼:历史上最幸运的囚犯,从强盗变成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高琼,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高琼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01五代后周,安徽亳州,蒙城。城门下,午时三刻。将有一个犯人被斩。官府判的是凌迟处死,也就是一刀一刀的割肉,直至切成肉馅。脚上戴上脚镣,脖子上了枷板。这个犯人只能一步一步的挪动,衙役们几乎是拖动着他,才慢慢把他拽到了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