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文忠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李文忠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788 更新时间:2024/1/25 4:43:18

李文忠,明朝开国六王,名将,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都说朱元璋疑心很重,到底是真是假?

朱元璋从草根逆袭成明朝开国皇帝,坐上皇位之后,他开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明初四大案”曾轰动全国,而因这四起案件受到诛杀、牵连的王公大臣就有十多万人。

有句话叫“虎毒不食子”,他的亲外甥李文忠(朱文忠)的死,曾在明朝历史上引起轩然大波,时至今日,史学界对李文忠的死也是众说纷纭。不论是坊间的“三人成虎”亦或是朱元璋“欲盖弥彰”,总之老朱在李文忠病逝之前的种种表现和做法,确实让人深思。也许你会说这跟他多疑的性格脱不了干系。

把时间线往前拉一下,看看李文忠在世的时候,对于朱元璋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的一天,朱元璋大封功臣。这一次,他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共计36个爵位。其中,地位最为显赫的,莫过于“六公”。

明朝开国“六公”看似六人其实是七个人,分别是:徐达、李善长、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也是朱元璋的二姐夫。既然六公里有李贞父子,足见父子二人劳苦功高。坊间对于李文忠的死,传有各种说法。尤其是朱元璋在李文忠死后,诛杀太医全家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朱元璋斩杀太医,真的是心疼外甥吗,还是另有隐情呢?

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朱元璋的这个外甥李文忠说起。

视若己出:朱元璋对这个外甥不薄

《明史·李文忠传》记载: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

翻阅明朝历史,你会发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李文忠。李文忠小名保儿,他的母亲是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后来朱元璋为李文忠取字为“思本”,也在告诫李文忠饮水思源,不要忘了根本。试问,朱元璋为何要给外甥重新起名字呢?这不得不从李文忠的身世说起。

元末时局动荡,老朱家属于“一穷二白”。在父母去世后,朱重八(朱元璋小名)兄弟姐妹几个人,或去世、或失散,最后,他不得已跑去皇觉寺出家当了一个和尚,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填饱肚子。

元朝的暴政加上灾荒连连,各地农民军起义一触即发。朱元璋迫于生计在好友汤和的引荐下,参加了红巾军。在红巾军中因表现出色,得到了首领郭子兴夫妇的赏识。随后老朱还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秀英(日后的马皇后)为妻。

扛过岳父的大旗,朱元璋于元顺帝十三年(1353年)南下定远,开始创立基业。期间,朱元璋多次派人去寻找自己失散的亲人,但都无迹可寻。次年,朱元璋占领了滁州,名声大振。而就在此时他的外甥李文忠正闻声前来。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父母当时为了避难,才把女儿嫁给比她大14岁的李贞。不过李贞对朱元璋二姐倒也挺好,对朱元璋一家也很照顾。但随着时局一天天恶劣,“贞因挈家避地淮东”,李贞只好带着一家人到淮东避难,从此和朱元璋失去联系。

李文忠15岁那年,李贞打听到小舅子朱元璋在滁州混得不错,才前去投奔。当时正值淮西动乱,李贞带着儿子躲在草丛之中,昼伏夜出,走了一个月的路,九死一生才到达滁州,十分不易。朱元璋见到李贞父子后,才知道二姐已死,朱元璋伤心之余,对外甥李文忠更加珍视。

《明史》记载:

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

对自己的外甥,朱元璋视如己出,并将其改为“朱”姓,取名朱文忠,字思本。

我们知道,

朱元璋一生26个儿子,他也收养了很多义子,而这些义子大都是开国大将在征战沙场后留下的孤儿。如朱文英(沐英)、朱文辉(何文辉)等。相比较而言,在这些义子当中,朱元璋最为看重的还是李文忠,很显然,这里面多了一份亲情。

如虎添翼:一代战神助力舅父开创基业

为了告慰亡故的姐姐,朱元璋自然会好好栽培这个外甥。老朱请了名师教李文忠学文习武。李文忠19岁时,他第一次奔赴战场,在这次池州之战中,李文忠一鸣惊人。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太祖平汉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冬十月,常遇春、廖永安、吴祯等,自铜陵进取池州。

为了拼出一个天下,有些仗总归是要打的,重要的地盘始终是要抢的。由于陈友谅、赵普胜从元朝手中夺走了池州,老朱自然想占为己有。

李文忠当时是朱元璋的舍人(相当于门客),此前没有独立领兵的经验。在朱元璋在占领南京之后,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他准备攻取池州。但常遇春兵力不足,而且手下大将都不在身边,无奈之下便派外甥李文忠领兵支援常遇春,以解燃眉之急。

《明史·李文忠传》记载:

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这叫什么,这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李文忠在池州战场上的表现,让常遇春等猛将眼前一亮。这哪是青葱少年,这是一代战神啊。

如此将才,岂可再回南京当一个区区的舍人,简直大材小用。朱元璋立即派李文忠攻打青阳、石埭、太平、旌德,李文忠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上述几个城池攻下。在接下来的攻伐中,李文忠势如破竹,历时半年,共攻克十余座州县,招降敌将三万多人。

自从有了李文忠的辅佐之后,朱元璋的人生快乐到“起飞”。李文忠虽然年少,但他却是一个骁勇善战,勇冠三军的天生战将,而且他的军事谋略,也堪称一流。以下两例可见一斑:

案例一:李文忠的”里应外合“之策

当年张士诚率10万大军攻打严州,李文忠便想到了里应外合之策,让张士诚锐气大减,日后,张士诚接二连三前来挑衅,都被李文忠完美绝杀。从此,张士诚的大军终于知道李文忠并非是不学无术的少年,而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大将。

《明史》记载:

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

案例二: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张士诚派10万大军攻打诸暨时,守将谢再兴(徐达的岳父)向李文忠求援,李文忠兵少将寡,便对外散布假消息,说徐右丞(徐达)、邵平章(邵荣)的大军马上就来了,张士诚的大军听闻后,连夜逃跑。

我们知道,徐达和邵荣是朱元璋早期最勇猛的两位战将,在战场上少有败绩,他们的大名早已在元末明初的沙场上如雷贯耳,李文忠此时借二人的名头,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谓绝招。

《明史》云:

吴兵十万方急攻诸全……再兴复请益兵,文忠兵少无以应。会太祖使邵荣讨处州乱卒,文忠乃扬言徐右丞、邵平章将大军刻日进。吴军闻之惧,谋夜遁。

若说严州之战和诸暨之战只是牛刀小试的话,而真正让李文忠日后封王、并登上开国元勋榜眼的则是“处州兵变”。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的某天,浙东守将胡大海遇刺身亡,而刺杀他的人,就是被降服的苗将蒋英。因蒋英此前被张士诚策反,属于降而复叛。这次哗变在历史上被称为“处州兵变”。

苗将蒋英、刘震杀大海,以金华叛。文忠遣将击走之,亲抚定其众。处州苗军亦杀耿再成叛。文忠遣将屯缙云以图之。拜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全军事。

这一突发事件让老朱措手不及,兵变导致朱元璋在浙东的局面瞬间失控,如果这一事件不及时处理,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个时候,李文忠果断请缨,立即挽救了局势,而这一年李文忠才23岁而已。

当平定浙东的捷报传到朱元璋耳朵里的时候,他大喜过望,立即下令任命李文忠为“拜浙东行省左丞”,接替胡大海。知道吗,从池州驰援到拜浙东左丞不过短短4年而已,李文忠彻底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见天下大势已定,老朱此时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外甥新亡:太医全家竟遭莫名屠杀

就加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氏。

前两句很容易理解,“复姓李氏”是指又改名为“李文忠”(此前被朱元璋改为朱文忠)。老朱为何又将外甥的姓氏改回去呢?应该说,老朱有两点考虑,一是外甥现在已经成人,而且身经百战,已经很优秀了,应该向二姐有个交代,回归本姓,才不失人性。二是此时朱标已经12岁,如果李文忠仍然姓朱的话,那么后续将对立储产生影响。权衡利弊之下,老朱才如此决定。

北伐期间,李文忠被任命为副元帅,和徐达兵分两路北进。李文忠势如破竹,一路打到应昌,元昭宗仓皇北逃,李文忠一举降服了近4万蒙古兵,并且俘虏了元昭宗的嫡长子买的里八剌。能俘虏北元储君,这让老朱大喜过望,李文忠班师回朝时,他到城门口夹道欢迎,以示器重。

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后,在朝堂上任然很活跃。此后几年里,明朝的重大军事行动,总有李文忠的参与。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李文忠极有可能接替大将徐达,但不幸的是,在徐达去世的前一年,李文忠病死了,朱元璋追赠他为岐阳王。

坊间有言,李文忠的死颇为蹊跷。

《明史·李文忠传》记载:

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

是说,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天,李文忠生病了,朱元璋亲临李文忠家中探望,并且让淮安侯华中亲自调理李文忠的汤药。第二年(1384年)三月,李文忠便去世了,终年46岁。李文忠去世后,朱元璋“怀疑”是有人下毒,不仅将华中贬谪,还把给李文忠看病的各位太医及其家人全部诛杀。

其实这里疑点重重:

首先,李文忠生病时年仅45岁,他的长子李景隆早已成年,身边并不缺亲人和佣人照顾,朱元璋干吗要安排一位外姓侯爷来为李文忠调药,这不合理,除非老朱想通过他人监视李文忠?;

其次,李文忠在洪武十六年冬天生病,次年三月病逝。既然老朱明确提到李文忠是生病,为什么他还怀疑李文忠是被毒死的呢?除非李文忠本没有病?

第三,如果李文忠是被太医毒死的,他理应将太医绳之以法,干嘛要杀了人家全家,自古以来,杀人灭口,只为掩盖事实真相,还能有什么?

坊间猜测也是有有凭有据的。

彼时还是李文忠守严州,曾经和一个姓韩的娼妓有染。这件事严重违反军纪,朱元璋很生气。欲召李文忠回南京问罪,最后还是马皇后说情才了了此事。

而那一头李文忠接到命令时,只好返回严州,他不知道朱元璋已经消气,内心非常惶恐。这时,他的两位谋士赵伯宗、宋汝章就对李文忠说让李文忠不要把宝全部押在朱元璋身上,人总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因为有胡三舍前车之鉴,李文忠当然也害怕,《国初事迹》记载,此事之后,李文忠立即派谋士赵伯宗秘密前往杭州,找到张士诚麾下大将张肆,商量“通好”。换而言之,李文忠打算投降张士诚。

“暗通款曲”这件事最终还是被朱元璋知晓了。朱元璋派人持亲笔信给李文忠,安抚了李文忠一番,然后又是诸多赏赐,让李文忠安心守严州。李文忠这才知道,原来舅舅早就不生他的气了。

为了不让这件事传出去,李文忠最终杀了赵伯宗、宋汝章两人。

根据以上史料,可否推测李文忠的死是这样过程呢:朱元璋在知晓李文忠曾经跟张士诚私下接触而震怒,所以安排人将李文忠监视起来,对外声称李文忠病重。最后李文忠死的时候,朱元璋为了掩盖这一切,将太医一干人等全部诛杀殆尽,但杀了太医,总要有所交代,于是对外谎称是太医下毒。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这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人情冷暖,也可以映射出不一样的睿智人生。不管李文忠是否曾有背叛朱元璋之意,单说李文忠为朱元璋南征北战,他所立下的赫赫战功都应该被有明一朝所铭记。换句话说,就算李文忠真的曾有二心,他的功劳也不应该被否定。

标签: 李文忠明朝

更多文章

  • 汉水之战,赵云说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云,三国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刘备五虎上将中,赵云一向以沉稳著称,和关羽的傲、张飞的猛,有明显不同。汉水之战,赵云勇救黄忠,以少胜多,曹操都败在赵云手下。五子良将中的徐晃和张郃甚至都不敢和赵云交手。赵云救回黄忠之后,曹操率兵追来,赵云说了一

  • 刘备如果能统一三国之,一定会除掉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三国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兔死狗烹”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熟悉了。它的意思是指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在三国之前,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霸业之后,为了加

  • 历史上刘邦为何要在临死前处死樊哙?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樊哙,汉朝

    樊哙,为吕后妹夫,西汉开国元勋。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樊哙,一个在汉朝历史上不能忽略的人物,他是西汉开国元勋,后封舞阳侯,后来位居大将军、左丞相,更难得的是他的妻子是吕雉的妹妹吕媭(xū),跟刘邦算是连襟,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的信任。鸿门宴中,樊哙曾出面

  • 高干当初都已经投降了 后面为什么还要背叛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高干,官渡之战

    还不知道:高干在官渡之战之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背叛曹操?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高干是三国时期袁绍手下,字元才,出生于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陈留高氏,在当时的士林、豪门中颇有声望,在袁绍帐下时常受袁绍重用,并以为袁绍军队提供粮草,保障后方供给的身份出现在

  • 顾徽:三国时期东吴官吏,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顾徽,东吴

    顾徽,字子叹,吴郡吴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孙吴官吏。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年轻的时候游历四方,有口才。孙权刚统事的时候,听说顾徽很有才,召进幕府为主簿。顾徽常常跟着孙权出行。一次见军营拖着一男子到市场欲处死,就问他有什么罪。别人说:“他偷了一百块”。顾徽叫他

  • 顾悌:三国时期东吴政治家,他有哪些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顾悌,东吴

    顾悌,字子通,生卒年月不详,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家。顾雍的族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顾悌从小因为孝顺父亲,尊敬兄长和为人廉洁在乡里闻名,15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吴国的郡吏、郎中。后来升到偏将军。孙权快去世时,嫡庶不分,顾悌几次毫不讳言与朱据一起说

  • 董卓作为挟天子的权臣 董卓之死对汉献帝是好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董卓,汉献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董卓之死对汉献帝是好事还是坏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董卓是东汉末年群雄中的一位,作为第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董卓无疑有群雄一哥的地位。之所以董卓能够取得如此地位,是因为时势造英雄,外戚势力的代表人物大将军何进引董卓进京对抗宦官

  • 谢缵:魏晋时期大臣,得到司马懿重用,负责屯田事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谢缵,曹魏

    谢缵(214—282年),字伯登, 陈郡阳夏县人,魏晋大臣,东晋名相谢安的曾祖,陈郡谢氏开基始祖。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选为太学生。毕业之后,跟随大司农桓范做事。高平陵政变时,阻止桓范外出。得到太傅司马懿重用,授典农中郎将,负责屯田事务。西晋太康三年去世

  •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高 诸葛亮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蜀汉

    对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有多厉害,为什么的历史地位会如此之高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忠诚与能力,成就了千古第一良臣之名。而要说忠诚,那先得看诸葛亮的权势有多大。蜀汉的军、政大事,将臣官吏任免,法令推行等等,到后主刘禅该纳几个嫔妃,纳谁为妃,立谁为后,出门该坐什

  • 邓艾两万残兵诸葛瞻都打不过 诸葛瞻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诸葛瞻,邓艾

    还不知道:诸葛瞻带了那么多的士兵,为什么还打不过邓艾的2万残兵呢?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公元263年的时候,曹魏亲自带十八万兵去攻击蜀汉,当时邓艾的手下一共有三万多的士兵,他们一路从陇西出发,后来到了阴平桥头就停留了下来,在这里开始养精蓄锐,让自己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