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和诸葛亮旗鼓相当又是对手 两人的儿子差距为什么那么大

司马懿和诸葛亮旗鼓相当又是对手 两人的儿子差距为什么那么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337 更新时间:2024/2/13 14:07:53

还不了解: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司马懿和诸葛亮作为对手,两人的儿子为何相差甚大?

一个有人教有人管,另一个从小缺爱且父亲死得早,当然成就会有所不同。

司马懿和诸葛亮,属于旗鼓相当的两个对手,二人各为其主,曾展开过绝伦的斗智斗勇,单论计谋的话,这二人应该不相上下。

不过,同样是精英人才,二人的后人却在成就上相差甚远,司马懿的后人建立了晋朝,而诸葛亮的后人,则是泯然如众人,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从表面上看,司马懿的儿子们,在成就方面要大于诸葛亮的儿子,毕竟不管怎么说,晋朝是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二人的“努力”下才得以建立的。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和诸葛亮的后人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简单来说,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双方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不同,让各自的儿子成就有了差别。

在家庭教育这方面,司马懿确实做得很好。

司马懿有三个嫡子,均是司马懿的发妻张春华所生,其中长子为司马师、次子为司马昭,三子为司马干,而最得司马懿衣钵的,正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二兄弟。

众所周知,司马师曾帮助父亲司马懿成功地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让司马家的势力更上了一层楼,除此之外,他还在司马懿去世后,利用父亲留下来的基础,让司马家的权势,在整个曹魏朝堂之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擅行废立,把魏帝曹芳废黜,改立高贵乡公曹髦,这就是司马师执掌司马家族时期干的事情。

而到了司马昭接过哥哥手中的权力时,司马家族更是在曹魏朝堂上达到了顶峰,把持朝政,说一不二,甚至,还公然弑杀了魏帝曹髦。

这二人,不管是从能力还是在胆识,以及谋略方面,都深得父亲司马懿的真传,并且,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为什么他们的能力会如此“突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得到了司马懿的言传身教。

在我们现代教育中,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一个孩子日后的成就高低,某种程度上,家庭教育的好坏就能决定一大部分。

而司马懿,对这一点深以为然。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出生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刚受曹操的强召,开始担任“文学掾”一职。

众所周知,在最初的时候,对于曹操的征召,司马懿是很不情愿的,最后还是曹操下了死命令,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来到曹操的身边。

但来归来,心里抵触是避免不了的,因此,司马懿就开始了一段“摸鱼”的日子。

什么叫做摸鱼呢?简单来说,就是消极怠工、混日子,而在这一年,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为司马懿生下了长子司马师。

本身上班就是摸鱼,加上有了儿子,初为人父的司马懿,就自然而然的,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教育儿子身上。

司马懿的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奇怪,本身在曹操那里就属于混日子,古代又没有什么严格的考勤制度,因此时间有的是,所以多管教管教儿子,也就十分正常。

况且,司马师还是嫡长子,嫡长子在古代,地位十分特殊,是将来要继承家业的,因此,司马懿必须精心对司马师进行教育。

而在司马懿的言传身教下,司马师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不仅学业相当不错,并且为人沉稳,方方面面也都十分不错。

就连当时的名士何晏,在接触过年轻的司马师之后,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司马师字子元)是也。”---《魏氏春秋》

能得到名士的如此赞许,足以说明司马师确实不错,抛开他本身就聪敏之外,更多的就是来自于父亲司马懿的良好管教。

同样的,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其大致情况也是如此,司马昭出生于公元211年,比哥哥司马师小三岁,而这个时候的司马懿,虽说摸鱼的日子已经基本结束,但对于儿子的教育,却一直没有放松。

并且,司马昭比司马师的优势在于,他对于政务方面更加娴熟,早年间他曾经在担任洛阳典农中郎将时,通过父亲的指导,纠正了不少之前留下的弊端,赢得的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由此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他们的综合能力都是相当不错的,而他们能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司马懿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管束,因此,他们在后来才会取得一定的”成就“。

而反观诸葛亮的后人,情况就和这个大不一样了。

诸葛亮一共俩儿子,一个叫诸葛乔,一个叫诸葛瞻,不过,诸葛乔原本是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儿子,是过继给了诸葛亮。

并且,诸葛乔死得很早,在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时就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所以,诸葛乔抛开不说,我们单说诸葛瞻,诸葛瞻出生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是四十六岁了。

那么,这个时期的诸葛亮在干什么呢?简而言之,当时的诸葛亮很忙,特别忙。

当时,刘备已经去世四年,诸葛亮也在刘备的托孤中,成为了蜀汉最忙的一个人,朝中大小事务,不管是人员调动还是官员任免,几乎诸葛亮都会过问。

并且,在诸葛瞻出生的一年前,诸葛亮已经开始了北伐的艰巨任务,并且还是亲自带兵北伐。

因此,从里到外和从外到里,当时的诸葛丞相忙得不可开交,其工作强度之大,已经远超我们现代的007和996。

工作上忙,自然就缺乏陪伴诸葛瞻的时间,至于教育,那就更谈不上了。

当然,并不是说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没有进行教育,而是当时诸葛亮的位置,决定了他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给了工作,所以,也就做不到像司马懿那样的言传身教和管束教育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诸葛瞻,自然也不会像司马师和司马昭那样具备很强的能力。

并且,父亲的言传身教也对儿子将来的成长很重要,诸葛亮和司马懿虽说都擅长谋略,但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用谋略为公,一个则是为私。

因此,他们的这种风格,同样也在影响着下一代,而诸葛亮的克己奉公,也自然传给了儿子诸葛瞻。

所以,诸葛瞻小时候虽说十分聪明,还得到过诸葛亮的赞赏,但从秉性上来讲,他就和司马师、司马昭二人本质上就不同。

除此之外,在诸葛瞻七八岁的时候,诸葛亮就因为鞠躬尽瘁去世了,而还是黄口小儿的诸葛瞻,自此没了父亲,同时也就没有了人教育。

后来,还是后主刘禅收养了诸葛瞻,将他抚养长大,还把女儿嫁给了诸葛瞻。

刘禅是什么样的水平,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而经他之手抚养出来的孩子,水平就是说破天,也高不到哪儿去。

因此,诸葛瞻的一生十分平淡,长大后娶了蜀汉的公主,之后在老丈人刘禅的关照下一路升迁,虽说身居高位,却并没有什么出色表现,甚至还颇有些”言过其实“。

最后,诸葛瞻战死在绵竹,临死前,曾拒绝撤军保命,坚持要守卫绵竹,虽说死得惨烈,倒也没有辱没了武侯之后的威名,这也是他一生最高光的时刻。

通过上述对比,就能够明显看出,造成司马懿的儿子和诸葛亮的儿子成就差别很大的原因,根本还是在于家庭教育,一个是有时间也有精力言传身教,另一个则是把身心都献给了国家,忽略了对儿子的教育,并且又在儿子幼年时去世,因此才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说完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家庭教育,我们再来谈谈”龙虎“和”草包“。

若是单论个人事业成就的话,司马懿的儿子确实比诸葛亮的儿子要强得多,但问题是,难道这就要成功?这就是所谓的”龙虎“吗?

我认为,这并不是,成功的定义,不是像司马家那样的。

司马家族通过几代人,处心积虑地篡夺了原本属于曹魏的政权,建立了自家的王朝,其行为本身就属于”乱臣贼子“。

当然,胜者王败者寇道理也并没有错,但司马家的所作所为,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吃相太难看。

从司马懿开始,就开始打曹魏的主意,要了解,司马懿能在曹魏朝堂上身居高位,是曹老板给他的机会,也是曹丕给他的信任。

但他却不顾君臣之谊,妄图改朝换代。

有道是前有车后有辙,在他这种”言传身教“下,司马师自然也走上了权臣之路,并且还将司马懿的精神发扬光大,干起了废立皇帝的事情。

到了司马昭那就更过分了,他开了史上首次臣子公然弑君的先例,当街杀了魏帝曹髦。

单是这父子三人的所作所为,就已经够为人所不齿,如果这叫做所谓的龙虎,把这定义为成功的话,那让那些呕心沥血,一心为国的人情何以堪?

除了司马父子三人之外,经由他们奠基所创立的晋朝,更是烂到不能再烂。

皇帝一个比一个无能,导致爆发”八王之乱“,最终造成了异族涂炭中原百余年的”五胡乱华“,给中原大地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数不清的杀戮。

而这些,罪魁祸首就是司马懿以及他的儿子、孙子等后人。

曾经在东晋时,晋明帝司马绍某次与大臣王导和温峤聊起晋朝的发迹之路,司马绍就请富有学识的温峤说一说晋朝一统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温峤踌躇半天不说,身旁的王导接过话头,详详细细的给晋明帝介绍了晋朝的曾经。

从司马懿如何专权,到司马师、司马昭如何架空曹魏,并如何公然弑君,到最终晋朝建立,王导认认真真的给司马绍上了一堂历史课。

听完之后,司马绍捂着脸趴在床上,说了这么一句话:

“若如公言,晋祚安得长!”---司马绍

就连司马昭都觉得自己的先人所作所为不忍直视,认为这样得国不正的国家不会长久,何况是后人呢?

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又叫做失败?仅从后人对于司马氏和诸葛亮的不同评价,就已经了解了答案。

况且,诸葛瞻再怎么说,也是为国战死沙场,从道义上讲,绝对要比那篡位的人强得多。

回到问题,司马懿的儿子之所以能有一定的个人成就,是得益于司马懿早期的教育与管束,而诸葛瞻因为从小缺乏类似的教育,并且父亲诸葛亮又去世的早,所以才造成了他并无太大作为,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定义成”草包“。

标签: 诸葛亮司马懿

更多文章

  • 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深受皇太极宠爱最后却成为将军妾室,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清朝

    皇太极,清太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清朝开国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中国古代,女人嫁入后宫,成为后妃,意味着一辈子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对于出身贫寒的女子来说,被皇上看中是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大好时机;对于王公大臣家的女子,成为妃子是巩固家族势力,维护一方荣誉的办法。最是无

  • 汉献帝禅让后并没有死 刘备为什么还要给他发丧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备,汉献帝

    还不了解:刘备发丧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献帝退位后分明就没有死,刘备为何替他发丧?220年12月,享国195年的东汉王朝走到了尽头,汉献帝刘协被迫退位,将皇位禅让给曹操之子曹丕。一般而言,亡国之君都不会有好下场,然而汉献帝却得以善终,病死于234年4月。

  • 南宋宰相赵雄简介: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南宋,赵雄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蔡文姬: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她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蔡文姬,东汉

    蔡文姬,原名蔡琰,字文姬,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蔡文姬是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著有《悲愤诗》两首和《胡笳十八拍》。其初嫁于卫仲道,后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嫁给董祀。人物

  • 在古代,皇帝真的有三千佳丽吗?后宫制度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后宫,唐朝

    我们经常看古代电视,都会提到后宫佳丽三千,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后宫佳丽三千,来形容皇帝后宫的嫔妃之多,然而真的每一个皇帝都有三千嫔妃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皇帝虽然嫔妃确实很多,但并没有夸张到三千人这么多。我国古代后宫究竟有多少人,这就要求我

  • 盘点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代宗朱祁钰时期的九位皇后,她们有哪些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皇后

    说到明朝皇帝,大家或多或少都能说出几个名字,但要说起他们的皇后,可能不是那么清楚了。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21位皇后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

  • 盘点明宪宗朱见深到明世宗朱厚璁时期的七位皇后,她们有哪些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皇后

    说到明朝皇帝,大家或多或少都能说出几个名字,但要说起他们的皇后,可能不是那么清楚了。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21位皇后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

  • 同样都是汉文帝的女儿 馆陶公主和绛邑公主为何会被区别对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武帝,女儿

    对汉文帝女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文帝有两个女儿,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馆陶公主之所以能被历史铭记,一是因为馆陶公主有着足够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手段,二是馆陶公主的母系势力强大,而反观绛邑公主,简直要啥没啥,自然也就没有被历史铭记的资格。图

  • 窦太后希望梁王登上皇位 窦太后为何对这个儿子如此偏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窦太后,梁王

    还不了解:窦太后和梁王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的窦太后为何那么偏爱梁王刘武,甚至希望他能够登上皇位?在太后窦漪房眼中,对于幼子梁王刘武的偏爱,是毫无疑问的。当然,这种偏爱更多是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至于窦太后让梁王刘武继承皇位之事,最初其实出自汉景帝刘启之

  • 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简介:曾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山涛,魏晋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山涛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山涛(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