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学名人之首,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万世师表。然而你可曾听说过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却曾认一个七岁小儿做老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作为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崇尚有教无类,广收学徒,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无数学子都渴望得到孔子的教导。
于是,公元前480年左右,孔子开始开办私人学堂,目的是让更多人能够获得读书学习的机会。
公元前496年,孔子又开启了讲学之旅,与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散播知识。
这天,他们乘坐马车准备去某地讲学,突然马车停了下来。孔子的弟子便下车查看情况。
原来,挡住马车的不是别人,而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儿。他正在马路上用土堆房子玩耍,不巧阻挡了孔子所乘坐的马车的行路。
孔子的弟子见挡路之人只是一个小孩,便毫不在乎地命他赶快让路。但小孩却不肯,他说“这里是我的城池,你们不能从这里过去,你们只好绕道走了!”
孔子的弟子见小孩不听命令,失去耐心,便大声冲他嚷道:“你这小孩好不懂事,车里坐的可是孔夫子,不要耽误了他去讲学,赶快让开!”
孔子坐在车里,听到外面吵闹,便出来劝解。他下车后,便听到小孩回击“不管里面坐的是什么样的大人物,也总要讲理才行啊。”
孔子听了这话颇为震惊,于是向小孩行礼屈身,又彬彬有礼地询问道:“小朋友,你为何不肯给我们让路呢?”
小孩说:“这里本来就是我的城池,古往今来都是车马绕着城池走,哪里有城池绕着车马走的道理?”
孔子又问,你建造这座城池,是为了做什么用呢?
小孩说:“当然是为了抵御兵马,击退敌人,保卫居民了。”
孔子见这小孩丝毫不胆怯,且说出的话句句在理,不由对他起了几分敬意,看他聪慧机敏,便想考一考他,就说:“我看你能言善辩,聪慧过人,很想与你探讨一番。这样,我们互相出题考考对方,谁答不上来,就拜另一方为师,怎么样?”
小孩毫无惧意地说:“那便来吧。”说着,他便先向孔子提问:“我问您,什么树没有叶子,什么花没有枝条?什么火没有烟,哪里的水没有鱼呢?”
孔子想了一想,凡是江河湖海,水中一定会有游鱼;只要是生起了火,不管柴草树枝,一定会有烟雾飘起;而树木和花朵,哪有不生枝条,不长叶子的道理呢?
于是,孔圣人就如实回答:“对不起,我不知道答案。”
小孩得意地说:“我告诉你吧,井水里没有鱼,萤火不起烟;枯树就不长叶子,而雪花自然就没有枝条了。”
孔子听到答案后,十分震惊,但细想一想,也承认他说的有道理。
这时,轮到孔子提问,他想了想就问小孩:“你可知道,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又有多少谷子呢?”
小孩不加思考便回答道:“这还不简单,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孔子听完小孩的回答,觉得他的回答滴水不漏,心生敬意,这时小孩说:“你没有回答上来我的问题,我却回答上来了你的问题,你是不是该拜我为师呢?”
孔子说到做到,当即便履行诺言,拜小孩为师,于是,这个小孩就成为了孔子年龄最小的老师。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是春秋时代有名的神童,他不但才华过人,而且深知孝道。孔子师项橐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千年,已成为一桩历史美谈。
而项橐在成为孔子的老师之后,也是名声大起,美名代代相传,被后世冠以“圣公”的名号。
也许会有人说,孔子是教育大家,拜一个七岁小儿为师,不怕失了自己的体面吗?
其实,在春秋时期,社会风气提倡尊师重教,且人们对道德高尚的美好品质十分推崇。只要能教授自己东西,便不会在乎他的年龄与身份。
再者,孔子能够丝毫不犹豫地拜项橐为师,更体现了孔子言出必行,谦虚有礼,不耻下问。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解释孔子为何会被后世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之后也衍生出了许多著名的成语,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童叟无欺”“君子之约”等。今天这些成语已为人熟知,并被广泛使用。
人们在使用这些成语时,除了会想到项橐的机智聪慧,也会想到孔子信守承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高尚道德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欢迎大家一起留言讨论,关注历史求知所,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