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了七年,这七年日子不好过啊。一个人在朝歌,举目无亲,生活艰难,好在日子将近,快要熬出头了。这个时候纣王送来了一份肉饼,拿着肉饼的时候他就知道里面有个巨坑。姬昌毅然决然的跳进了这个大坑,吃下了自己儿子肉做得肉饼,还一个劲的夸肉饼好吃。于是,他让纣王看到了一个闭目待死的囚徒姬昌,而不是西岐那个圣人姬昌。纣王相信了姬昌影帝级别的表演,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最后让其回到西岐。姬昌在几乎所有人眼里都是那个大仁大义,性情敦厚的长者,是商朝众望所归的贤人。每当商朝的臣子在进谏纣王的时候,姬昌就是那个邻居家的孩子。然而从封神演义全书中姬昌的表现来看,这特么就是一个影帝级别的巨星,就差一座小金人了。
姬昌
西伯侯姬昌第一次出场,是在苏护反商的一段情节中。冀州侯苏护因妲己入宫之事与纣王起了冲突,在朝歌的墙壁上提了反诗,于是纣王下旨派兵捉拿苏护。纣王本意是找北伯侯崇侯虎去的,因为苏护所在的冀州归北伯侯管辖之下,合情合理。殿前将军鲁雄提出建议,让西伯侯姬昌去,然后又把姬昌夸了一遍。于是纣王下旨是让姬昌和崇侯虎同去。在纣王的旨意中明确提到的领兵将领就是姬昌,而对崇侯虎只用了一个“等”字。从这个细节看来,应该是是以西伯侯姬昌为主,北伯侯崇侯虎为辅,整兵北伐冀州。然而实际上呢,接旨以后姬昌让崇侯虎先打过去,他拉了部队就跟上来。
崇侯虎
于是北伯侯崇侯虎立刻启程回家,然后整兵北上,与冀州侯苏护做过几场,被打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如果不是其弟弟曹州侯崇黑虎火线救援,崇侯虎肯定是全军覆没。这个时候作为这次北伐大将的西伯侯姬昌在干吗呢?从封神演义原书看来,他是啥都没干,既没有整兵备战,也没有收集粮草,把纣王的旨意放在一边不管了。当崇侯虎打不过的时候派人送信去求援,他的回信差点把崇侯虎气得吐血。西伯侯姬昌给出如下几个理由。一是打仗要粮草,目前没粮草,等有粮的时候我就来。二是沿途要经过不少百姓的地盘,破坏太大,不太好。三是这个事情在你的地盘上,我贸贸然的介入不合规矩。说得好有道理,崇侯虎没办法反驳,于是只能拉着弟弟崇黑虎一起干。西伯侯姬昌的反战的理由还是很站得住脚的,关键是在接纣王圣旨的时候你不说,等人家仗打到一半了才拿出来踢皮球,这特么就太腹黑了。而且他还是这次北伐冀州的主将,这就让崇侯虎坐蜡了。
从这种关键时刻阳奉阴违的动作看来,这位贤人姬昌基本上不能说是忠君爱国吧。崇侯虎被姬昌坑了,骑虎难下和冀州侯苏护的兵马打成一团。接着曹州侯崇黑虎和冀州大将郑伦相继出场,战局焦灼,形成两军的对峙态势。这个时候谁都拿对方没啥办法,局面就僵持下来。这个时候姬昌出场了,派了大夫散宜生给苏护送信去劝降。这信的内容不外乎就是威逼利诱,晓以大义,动其亲情,然后把冀州侯给吓住了,于是冀州侯苏护投降了。
苏护
在整个过程中,西伯侯姬昌只是做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摘取了胜利的果实。北伯侯崇侯虎一方打生打死的,又流血有流汗,结果毛都没捞到,反倒是被姬昌捡了一个大便宜。而且事情还没完,在苏护投降的时候就跟姬昌说好的,到了朝歌姬昌出面保苏护全家性命。结果呢,姬昌到了朝歌门外与黄飞虎交接完了之后就回家了,这件事情提都没提。纣王见到苏护的时候还喊打喊杀呢,要不是他被狐狸精妲己迷得晕头转向,苏护一家就被姬昌坑在手里了。姬昌这种风格典型的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果断出卖队友啊。先坑了北伯侯崇侯虎,再差点坑了冀州侯苏护。关键是苏护这个二逼被坑了还不自知,后来还要死要活的跟着姬昌混。从这段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姬昌这种伪君子的行事风格了。我估计,西伯侯姬昌偌大的名声,多半是这样蓄积起来的吧。
姬昌第二次出场是在纣王杀了姜后以后,妲己出主意招四大诸侯如朝歌,意图杀四大诸侯而使四方诸侯群龙无首。这件事情在出发以前,姬昌已经通过算卦知道了,还知道了自己此行要被囚禁七年。然而在朝歌的馆驿见到另外三个诸侯的时候他并不说,而是和东伯侯、南伯侯一起批评北伯侯。当朝歌馆驿的人看不下去,给他们通风报信,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东伯侯立马表示要给女儿申冤,南伯侯表示支持,北伯侯一言不发。姬昌明明知道事情不可谓,如果真要申冤肯定凶多吉少,可是他还是说了一系列大包大揽的话,弄得东南二位伯侯跟打了鸡血似的。可是第二天到了大殿上,东伯侯姜桓楚代表四方诸侯递折子的时候,姬昌的表现跟崇侯虎一样,站在旁边当木头人了。结果自然是东南两侯被杀,西伯侯被囚,北伯侯脱罪。
黄飞虎
这件事情的结果看似最好的结局被崇侯虎拿到了,实际上利益的关键点归结于姬昌。崇侯虎虽然脱罪,但是名声坏了,与费仲尤浑成了一丘之貉,早晚倒霉当替死鬼。姬昌在黄飞虎的担保下不但脱了死罪,还让自己忠臣贤良的名声享誉全国,大队良才集体到西岐应聘,简直一石多鸟啊。在事情发生前,姬昌已经知道不可挽回,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逃跑。可是他并没有给同僚出这样的主意,反而利用同僚的死来刷自己的声望,其心肠何其阴狠。当然,西伯侯姬昌也有失算的时候,就是被费仲坑了一把,被关在羑里七年。这也是他得意忘形下的咎由自取。
从封神演义的剧情上评价姬昌这个角色,那就是跟仁义和贤良沾不上边,有着高超演技的曹操和刘备的结合体。他有着曹操般强大的政治和军事资源,也有着刘备的伪善和隐忍,这成为他最后能够成功的基础。他有两个儿子可以充分代表他的两个面目,一个是长子伯邑考,另一个是次子姬发。
伯邑考
长子伯邑考几乎把姬昌在人前表现的那一套学了个完美无缺,看起来就是个年轻版的西伯侯,名声很好,看上去众望所归的样子。就连伯邑考自己也认为他得到了父亲的真传,时常一副贤德仁君的样子。然而当他前往朝歌救父的时候,面对妲己的勾引和陷害,纣王的暴虐,他准备的宝物,他贤良的名声等等,这些表面上的东西统统都不管用了。他没有临机处置的智慧,没有事前的预判和筹谋,完全是一张白纸而已。在西岐的时候他是父亲的应声虫,到了朝歌两眼一抹黑就不知所措了。在遇到危难的时候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使命,迫不及待的表现出自己的忠贞和一副智商情商双欠费的样子。对于这样的绣花枕头一般的西伯侯长子,结局已然注定。
然而伯邑考的弟弟姬发则不同,他在外面表现得并不如哥哥抢眼,也不是走的父亲政治表演艺术家的路线,只是做了一个兄弟基本的兄友弟恭的样子。当伯邑考死于朝歌以后,姬发迅速的拿出了他继承于父亲的强大的政治手腕和能力,安定的西岐局面,通过一些不太光明的手段救回姬昌。由此可见,继承姬昌内在的姬发才是西岐最好的继承人。事实也证明,姬发最后完成了伐纣和立国两个大事,成为历史上的周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