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民间传说故事闵子骞单衣顺母的原因

民间传说故事闵子骞单衣顺母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搜狐说娱乐 访问量:1440 更新时间:2023/12/18 9:34:11

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人,以孝行和刚正不阿的品格被孔子屡次称赞,也因此被后世作为孝子的楷模。关于闵子骞的故事,在孔子的言行录《论语》、司马迁《史记》以及宋代《闵子单衣记》中均有记载。

孔门弟子画册

闵子骞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当属“单衣顺母”。闵子的孝行被元人和明人编入《二十四孝图》,名曰《鞭打芦花》或《单衣顺母》。章大意如下: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给他们穿锦絮做的衣裳。而嫉妒闵损,给他穿芦花填充的衣物。父令闵损驾车,手冷握不住缰绳,父亲弄清楚原因后,欲“出其母”。闵损劝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闻之,悔改。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曹溪一滴”是著名的成语,出处与闵子骞有关。孔子广纳门生,门下弟子三千。但圣人也要生活,所以要成为其弟子也是要交学费的,这个学费就是“束脩”,也就是干肉条。闵子骞家贫,交不起干肉条,就为用曹溪之水孔子准备了一缸精心酿制的美酒。同窗有人讥笑说:“曹溪的水,怎么能和束脩相比呢?”孔夫子是个关心弟子的好老师,他听闻此事,就在上课时故意说道:“闵子骞不愿千里来求学,其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脩百条。”从此,曹溪一滴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除了单衣顺母和曹溪一滴的故事以外,关于闵子骞的传说还有不少,几乎都是赞扬其品性的,可见闵子骞在历史上的名声还不错。

闵子骞挽留后母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讲究孝道,历朝历代都号称以孝治天下,甚至从汉代开始,帝后的谥号前面都要加个“孝”字,如汉武帝又叫“孝武皇帝”。到了元代,郭居敬将古代孝子的故事加以总结、筛选,编成“二十四孝图”,从此“二十四孝”成了孝子的典范。

闵子骞

到了明代,又有人在元代二十四孝的基础上增减了一些人物,并对孝子的排名做了一些变动,编成了新的“二十四孝图”。这两份“二十四孝图”中有不少相同的人物出现,比如春秋时期的孝子闵子骞,他在元、明两代的“二十四孝图里面”都是排名第三位。

闵子骞之所以名列“二十四孝”之一,乃因其“单衣顺母”的故事。据说,闵子骞的的生母早逝,后母对他不好,冬天不做好的衣服给他穿,以至于他在外面挨冷受冻。闵父知道后,立马赶回家准备休了后母。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会添油加醋,趁机说后母的坏话,但闵子骞却劝父亲不要那样做。那么,闵子骞挽留后母的原因是什么呢?想必不单单是闵父想知道,后母也很想知道。

原来,闵子骞虽然自己受冻,却并未因此嫉妒后母所生的两个弟弟,他不希望弟弟们也成为没妈照顾的孩子,就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翻译成白话就是说:“若是母亲留在家里的话,只有我一个人受冻,要是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受冻。”听了这话,闵父深受震动,决定不再休妻,而后母也知道错了,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

闵子骞的品质

孔子一生主张“仁”“礼”,对其弟子也非常注重德行的教育。他的弟子闵子骞的品质优良,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且为人正直,多次受到老师孔子的赞誉。

闵子骞画像

闵子骞自幼丧母,其后母对他另眼相待,常常让他吃不饱穿不暖,但闵子骞为了家庭和睦只有默默忍受这一切。不过,纸是包不住火的,闵子骞的父亲后来还是知道了后母的行径,他非常气愤,表示要赶走后母。这时候,小小年纪的闵子骞不但没有趁机煽风点火,还跪着求他父亲说:“母亲在,我一个人受冻;母亲不在,我们三个兄弟都要受冻。”父亲听了这话非常惊讶,同时也深受震动,他想不到小小的孩子能这样明白事理,于是决定不再追究后母。而后母也很感动,从此就对闵子骞如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好了。古人认为,闵子骞在处理与后母的关系时能保持纯良的心,是大孝的提现,因此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之一。

闵子骞为人所称道的,除了孝道还有其正直的品性。当时的鲁国被季氏把持朝政,而季氏倒行逆施引起很多人不满。这时候,季氏的季恒子找到了闵子骞,让他去自己的封地费邑做长官。闵子骞对季氏不齿,因此不愿为季氏效力,他对来人说:“就给我推辞了这个事吧,要是再来,我就要到齐国去了!”不过,后来在老师孔子的授意下,闵子骞还是上任了。他在将费邑治理地很好,颇有政绩,但最后还是因看不惯季氏的作为辞职了。可见,闵子骞为人正直,并不是一个甘为五斗米折腰的人。

闵子骞传说

闵子骞传说是我国民间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因被编入“二十四孝图”,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影《少年闵子骞》剧照

闵子骞,春秋末期人物,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孝子。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在元朝被人列入二十四孝图,其孝行得以家喻户晓,广泛流传。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载:闵子骞少年时代曾被后母虐待,仅以芦花给他做冬衣穿,而自己所生的二子却可以穿棉衣。有一次,闵子骞随父外出,父令其驾车,手冷不能握住缰绳。父不知情,斥责其偷懒,以马鞭抽打,衣服被打破后芦花飞出,父才知真相。回家后,欲休妻而后快,子谦跪求父,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这才宽恕了后母。此后,后母对闵子骞视如己出。孔子曾称赞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此话被收入《论语》,闵子骞的孝行因此被后世盛赞,元人和明人均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后世有诗这样称赞闵子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除了对父母孝顺之外,闵子骞在其它方面的德行也被人称道。比如,闵子骞主张节俭,他在鲁国做官时,朝廷要修建新的库房,闵子骞就说:现在的库房已经不错了,何必劳民伤财修建新的呢?”这话传到孔子耳中,称赞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这个人平时话不多,一旦开口就说得很中肯。孔子曾多次当众称赞闵子骞,可见孔子对这位高徒很是满意。

更多文章

  • 论语196:闵子骞芦衣顺母,动力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颜丙翔标签:闵子骞,论语,孔子,仁德,二十四孝

    #颜读论语#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上节课我们讲了颜回的聪慧过人和尊师之德,也反应出孔子对于学问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希望能通过答疑解惑、多论多辩的方式探寻真理,鼓励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提问。今天我们讲讲闵子骞的孝德。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说,闵子骞真

  • 中国国礼艺术家--金敏(闵子骞)

    历史解密编辑:艺禾标签:金敏,闵子骞,艺术家,篆刻,艺术,书法作品

    艺术简介金敏(闵子骞) 字 弘铭 民族(汉)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子监学院坐客教授世界奇绝文化艺术博览会组委会理事(特邀艺术家)盛世国粹书画院 京大轩 篆刻师东冷印社 社员获奖 大赛中获奖2017年中华美术杯优秀奖2018年宁夏华夏之都特别奖2022年为中国好人郭明义 篆刻2022年为冬残奥会残奥会

  • 江子骞:金融数字科技海外趋势及投资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钛媒体APP标签:江子骞,金融创新,数字科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钛资本研究院近期,金融科技暖风渐进,伴随金融机构常态化监管、注册制改革深化,相关金融IT基础设施也将迎来新一轮更新换代需求;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金融新创直接受益。同时,财富管理的机遇也驱动着头部券商持续强化科技投入,智能投顾等创新产品逐渐推广,金融科技行业成长空间进一步打开

  • 《长月烬明》:泪目的终章,透着无奈的忧伤,子骞真的十恶不赦?

    历史解密编辑:霁月文娱阁标签:子骞,苏苏,魔神,苍生,魂魄,长月烬明,星落凝成糖

    《长月》这个故事是相当复杂的,就拿男主角澹台来说,他有五个身份,也就是说有五世。这其中复杂的前世来生因果关系几乎把小编的大脑“CPU”给处理烧掉了。终于看懂因果后,我们来为诸位讲述一个陌生的名字,叫做白子骞,他又是何人呢?这个关键人物对于整个故事的结局。又有何深远的影响?01 轮回未停话说很少人知道

  • 唐 欧阳询 | 行卜商读书帖页 解读

    历史解密编辑:闻是文化标签:欧阳询,书法,楷书,皇甫诞碑,虞世南,行书

    唐 欧阳询 | 行卜商读书帖页欣赏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尺寸:纵25.7厘米,横16.5厘米材质:纸本,册页释文(繁体字):“ト商讀書畢,見孔子。孔子問焉,何爲於書。商日,書之論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也。”这段文字见于《尚书大传》,是孔子与弟子卜商的一

  • 1939年,郭开贞与于立群正式在一起,相差24岁夫妻正在念结婚誓词

    历史解密编辑:逗趣游戏君标签:结婚,同治,诗人,军衔,于立群,郭沫若,岑春煊,郭开贞,1939年

    1939年,郭开贞与于立群正式走在一起,这对年龄相差24岁的夫妻正在念结婚誓词。众所周知,郭开贞不仅是文坛巨匠、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在早期,他的名气、身份与地位就很高。于立群虽然没有丈夫有名气,但她也是集相貌、气质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于立群出身官宦世家与书香门第,她的祖父于式枚为同治

  • 解决赵国两大名将的郭开,秦王如何对他?郭开的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你关注的实时娱乐标签:秦王,赵国,郭开,秦国,赵王,秦军,白起,信平君,四大名将

    秦国虽然在战国后期的实力是诸侯列国中最强的,也以强大的武力使天下诸侯皆畏惧于秦,但除了武力之外,秦国也注重与各国之间的外交战略,比如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曰“上善伐交”。他虽为秦相,但任职二十余年,大多时间都在为秦国奔走列国游说,促使各国亲善秦国。还有秦昭襄王时期的秦相范雎,他在入秦面见秦昭襄王时,就提

  • 李崇林编导校园京剧《孔子拜项橐》

    历史解密编辑:早安京剧标签:京剧,孔子拜项橐,编导,李崇林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编剧:李崇林导演:李崇林唱腔设计:张耀鸾

  • 孔子师项橐的故事如何成为汉蒙藏文学合璧的瑰宝?

    历史解密编辑:国家民委标签:项橐,敦煌,文学,翻译,孔子师,萨迦格言,民间故事,民族乐器,民族音乐

    点蓝色字关注“道中华”道中华开通留言功能啦!欢迎大家常留言,多投稿,“分享”“赞”和“在看”三连击哦~本文约 2900 字阅读需要 8 min孔子师项橐故事汉、藏、蒙三种文本相承而生,迭开新花,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言、巧思与奇辩,共同打造了中华故事瑰宝。在思想倾向上,汉文本讴歌早慧,藏文本宣扬孝道

  • 孔子的老师是谁?孔子为什么要拜项橐为师呢?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孔子,儒家,宣扬,庄稼

    项橐(tuo),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门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