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古代夫妻同房,为什么叫“周公之礼”?周公跟这事到底有啥关系
古代夫妻同房为什么要叫作“周公之礼”?这周公到底做了什么?人这一生总共有四大喜事,那就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露、还有他乡遇故知。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四大喜事之一的洞房花烛夜。人们总是喜欢用行“周公之礼”来进行比喻,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提起姬旦,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周公。说到这,你们肯定就知道他是谁了,毕竟我们平时经常会开玩笑说和周公去约会,来表明自己要去睡觉了。
说到这,大家应该又会感到疑惑了,虽然经常会这样说,至于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还真是不太清楚。
周文王姬昌去世之后,姬发就继并且认弟弟姬旦为福相,在姬旦的帮助之下,姬发成功灭商。
只可惜在这之后的第三年,姬发就病逝了,只剩下盘山学部的周成王。内忧外患之际,姬旦就不得不站出来继续主持大局。
他总不能看着腐败之人毁掉父亲跟哥哥的心血,再加上他自己又是成王的亲叔叔,其实这样做也是再正确不过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成王的能力也开始显现出来,姬旦毫不犹豫地将大权还给了他。
自己又开始了辅佐工作。这一时的姬旦就不用全身心的投入到主持大局当中了,也便于有了大把的时间制作礼乐制度。
当时为了巩固统治,周礼也就应运而生了。当中就有记载到婚姻嫁娶有七个环节,前六个是纳彩、问名、纳吉、纳争、请期、轻盈,其实都很好理解。
至于最后一个敦伦,也就是说男女双方的成婚入洞房之夜。当时周公和妻子亲身演示了前六个环节。
等到了敦伦这一环节时,妻子就不同意了,这毕竟是很隐私又很害羞的一件事儿,就算在现在如此开放的社会,也很难有人能够做到。因此这两个人便用葫芦作为替代,完成了第七礼。
直到春秋时期,当时人们对于礼乐制度不是很认可,没有百姓支持,大量的礼制都被废弃了。
而这个时候孔子就站了出来,他一向遵从周公礼仪,便进一步的改善了这一制度,把当时的七礼简化为六礼,也就是去除了最后的一个环节敦伦。
但人们还是习惯于用葫芦瓢作为礼器,便顺势将它写入了礼书,就相当于我们如今看到的交杯酒。
到现在也许人们很少按照六礼来进行婚嫁礼仪了,周公之礼变成了夫妻同房的委婉称呼,大家也还在普遍的应用着。
好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些,请大家点赞、关注、转发,我们下一期再见。